(优)大国工匠人物事迹

云宝吧 时间:

(优)大国工匠人物事迹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事迹吧,事迹可以很好地体现和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那么什么样的事迹才是规范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国工匠人物事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1

  对于单个登陆台风而言,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每减少一公里,就会减少近一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为了一公里一公里地逼近台风,许映龙与团队收集了1970年以来国内外重大影响台风或飓风各地的观测数据和相关资料,分析国内外台风数值预报模式的'表现和差异,主持研发出台风路径集合预报订正方法,使我国的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首次低于了100公里,到20xx年下降到62公里。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和台风周旋的夜晚,许映龙带领团队与风雨竞速、与时间赛跑,他们的准确预判筑牢了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追风的关键是什么?是随风而动。除了不断研判、随时调整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不退缩。面对着变幻莫测的大自然,许映龙正是靠这份从不退缩,才能始终坚定地追寻真相。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2

  一米五六的个头,不足百斤的体重,远看单薄瘦削,但就是这样一个“弱女子”却能驾驶千斤重的桥机,多年来凭借“零失误”赢得周围同事、整个行业的认可。

  17岁那年,田得梅从青海水电高级技工学校(现青海水电技师学院)毕业,经过面试、培训,她被分往拉西瓦水电站工作。初来乍到,学校的书本知识和真正的实践始终存在差距,况且她驾驶天车也是一个阴差阳错的巧合——“当时可供女性工人选择的岗位只有电焊、配线和天车3种,其它两个专业已经招满,我只能选择天车,我甚至还不知道‘天车’是什么。”好在田得梅遇到了职场中的第一个“贵人”,就是师傅杨玲玲,在她的倾囊相授下,田得梅不仅学会了所有技能,也坚定了要继续干下去的念头。随后她随着工程建设不断转移“战场”,在龙江、向家坝、尼那、万家寨、梧州、葛洲坝等水电站进一步磨炼和精进。

  “就像开汽车一样,不同的司机给乘客带来的乘坐体验不同,开桥机也是同理,千万不能简单的认为只是把设备或材料从一个地方吊到另一个地方”。师傅杨玲玲的话在田得梅心中深深埋下了“平稳驾驶”的种子。如何把这些特殊的“乘客”舒适地吊送至指定区域,成了田得梅清晰的探索追求方向,2平方米不到的天车操作空间,在她眼中却有数不尽的“小门道”。

  “手动换档时要注意逐档增加或减少,接近吊点时判断距离提前减速避免急停,开关按钮和操控手柄时动作要平稳,不猛拉猛拽猛按……”。每发现一个驾驶小窍门,田得梅都会继续摸索直至完全找到“手感”。日积月累,田得梅总结出了“眼看、耳听、鼻闻、脑想、手脚动”的“人机一体”操纵技巧。

  但田得梅不满足于只会“驾驶”天车,现场经验累积久了,她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无论在哪个电站工作,天车都是一直在运转不停的`,起先不管遇到什么小问题,都需要联系检修的同事来处理,要是我自己会做这些了,是不是效率就能提高了?”说学就学,田得梅在下班后多了一项安排,就是跟着试验室的同事,学习天车的日常维护和保养,这项技能让她应对工作更加自如起来。为了锻炼自己的耐心、细心,性格开朗、大大咧咧的田得梅特意买了毛线和十字绣磨性子。

  “精进自己的技艺,主动去配合师傅们而不是让他们遵从自己的习惯”。慢慢地,田得梅受到越来越多师傅们的认可。“得知开桥机的是田得梅,我的心里就格外踏实”,和田得梅经常配合的起重师傅常慧周这样说。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3

  xx:热处理技术专家,公司劳动模范,在他身上,闪耀着“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光芒。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技术水平

  合理的热处理工艺离不开大量的试验分析和反复验证。为了提高产品热处理性能,公司采购了全新的先进设备。新设备投入使用后,xx积极扎根现场,阅读近700页的全英文说明书,一一吃透了新设备结构、加工参数及操作规范,同时利用工作之余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整理细化,用于指导技术人员编程和一线职工操作。截止目前,该设备已储存80余个工艺程序,凝结了近350次的工艺试验成果。“勇于拼搏、不畏艰难”是xx的标签。“xx一流的技术源于他的决心和对事业的热爱与忠诚,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热处理二线班长刘银波说。

  艰苦奋斗,持续突破技术瓶颈

  作为热表处理中心“铸心”新长征党员突击队队长,xx始终保持迎难而上的'优良作风,近两年来,他先后主持、参与攻关项目数十项,保障了公司科研产品的顺利交付。“有xx在,任何问题都能被解决,我们很放心。”变速箱公司线切割老师傅王凌说。

  xx锐意进取,创新改善,坚持跟踪关键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生产现场,经常会发现他与操作者不断交流讨论,优化工装夹具和工艺规程,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更好地保障了产品质量。“xx的创新基于操作者使用的方便与安全。”杨沅武师傅这样称赞xx。

  淡泊名利,奉献航空强国事业

  没有豪言壮语,xx身上永远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坚定。十八年来,他披荆斩棘、艰苦奋斗,不言苦、不言累,将自己的全部青春热血倾洒于祖国的航发事业,多少次的咬牙负重前行,都是为了航空发动机的轰鸣声响彻云霄。矢志航发,朴实无华,这就是公司劳模xx的真实写照,他用十八年的不懈坚守,向我们诠释了中传人动力强军、科技报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劳模风采!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4

  按常规,预报不能太出挑,一般不突破历史气候极值。而且此时,威马逊的环流已经开始受到海南岛地形影响。那么,判定威马逊强度到顶,给一个超强台风的强度,然后缓慢减弱至强台风强度登陆是可以的。但另一方面,海南东部近海海温30-31度,南亚高压难得地打开了一个缺口,令台风获得了7月南海罕有的极向流出--这又是台风继续增强的征兆。这样一来,给威马逊一个破纪录的强度,17级登陆海南也是可以的。两种看似相反的预报,首席预报员都有充分的理由;给出一个保守的预报,对首席预报员来说风险更小。

  在这关键时刻,许映龙给出了他的选择。7月18日上午,他首先打破盛夏南海北部的常规,给出了920百帕,17级(60米/秒)的强度;7月18日下午1点20分前后,威马逊在七洲列岛留下了惊人的、貌似出错了的实测数据,许映龙没有简单剔除这些数据,而是在不足半小时的`紧急分析后,给出了前所未有的定强数据:910百帕,17级(60米/秒)。一个多小时后,威马逊即登陆海南文昌,成为1949年以来在我国登陆的最强台风。海南、广东、广西狂风暴雨空前,有1100万人受灾。在当地全力以赴的防御之下,威马逊的损失和伤亡被降到了最低,和以前历次超强台风相比是断层式的下降。在这其中,许映龙的关键性定强和预报无疑起了很大作用。

  事后,中气爱团队讨论了很多次威马逊,解决了绝大多数疑点。但七洲列岛有一个899.2百帕的气压,非常极端且奇特,在这个气压出现前后,七洲列岛1分钟降压9.1百帕,远远超出想象,我们始终不能确定其可信性。为此,我们请教了多位专家,但并未获得充分的解释。20xx年,我们联系到了许映龙老师,并且派北京的三位成员去中央气象台拜访。当时中气爱成员中学气象的还不多,北京的三位成员都只是业余台风迷,不是气象或气象相关专业(一位北外经济相关,一位北大数学,一位清华精仪),我们担心许老师会以官方辞令应付一下了事,所以还精心准备了各种问题,尽量让许老师能多讲点。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5

  小顾,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组装工人。

  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小顾。

  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这8位“国宝”级的“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都工作在最普通的岗位上,做的也是最平凡的工作,他们是当今中国千千万万一线工人中的一员,他们所做的工作,正是千千万万中国工人每天都在做的工作。

  但是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赞叹不已。

  他们虽没有过硬的学历,也没有超人的天赋,但他们用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在本职岗位上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和完美。

  即使再小的'。细节,他们都会全心专注,全力以赴,即便再苦再累,付出再多,他们也没有任何怨言。

  他们善于从细微处入手,用“螺钉”精神,努力在技工、技能上寻发展、求突破。

  精湛的技术加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德技双馨”,让人敬畏和感动。

  这种执著、坚守、奉献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正是当今时代的“工匠精神”。

  而他们身上所拥有的那种对工作的无限热爱、对事业的执著专注、对质量的极致追求以及甘心奉献的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现实展示,是当今时代工匠精神的完美代言人。

  坚守、执着、热爱、奉献。这世界一切美好的形容词用在他们身上都不违和,正是有着这样一群人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6

  从1987年参加工作至今,徐立平一直从事着极其危险的航天发动机固体动力燃料药面的`微整形工作,相当于在炸药堆里雕刻火药。

  他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实践,自学数控知识并亲手设计出多个改良设备,大大提升了药面雕刻精准度。他为火箭上天、神舟遨游、北斗导航、嫦娥探月等一项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精雕细刻”,以匠人之心,用双手助力着大国航天梦。

  20xx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张路明坚守科研一线近40年,在无线通信领域有着“战神”称号。

  他主导研发了我国四代短波通信产品,曾带领团队成功解决边海防通信难题,他和团队助力新一代战机、新一代通信网络等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建设与应用,屡屡为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立下功勋。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7

  “跟着师傅学技术,很过瘾。”郑志明的徒弟们对记者说。

  郑志明非常注重“传帮带”,在培训技能人才方面,他有自己的一套“秘籍”。他发明的“调芯钻孔法”“研推修锉法”是钳工技能比赛中的“杀手锏”,徒弟们凭借这份“独门心法”,多次在市、区级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这些年来,郑志明每年免费授课200多课时,先后带出了50余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公司特聘专家等高技能人才。

  谢评周就是郑志明一手带出来的“高徒”。他从一名一线装配钳工快速成长为工匠人才,31岁的他已经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的技能专家。

  谢评周曾问过郑志明:“您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

  郑志明哈哈一笑说:“我希望到我退休时,别人介绍我,不是夸我,而是夸我的'徒弟,说‘这就是某大工匠的师傅’。”

  除了高超的技能水平,徒弟们也被他敢于向技术难题“亮剑”的精神鼓舞。

  以郑志明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承担着数十个攻关项目,为广西的汽车生产源源不断地提供新技术、新设备。

  一位“智慧”工匠的身后,站着一群为广西汽车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贡献才智的高端技能人才。车间班组里的“传帮带”一直是工人成长的重要基石。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式上,当装备方队从天安门城楼前通过时,举国一片欢腾。20多天过去了,陕西航天时代导航设备有限公司(7107厂)特级技师刘湘宾心里,还充满着自豪和振奋,因为除了阅兵式上展出的防务装备,还有奔月的“嫦娥”、入海的“蛟龙”、导航的“北斗”,这些大国重器导航系统的关键零部件陀螺,不少出自他和他的团队。

  陀螺是惯性导航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它关系着卫星能否到达预定轨道、导弹能否命中目标、潜水器能否到达指定海域,它就像眼睛一样,能够迅速精准定位。而刘湘宾就是擦亮“眼睛”的工匠,他的绝活就是能把陀螺的精度加工到微米和亚微米级,让大国重器的“眼睛”看得更准更远。

  从退伍军人到全国技术能手、航天贡献奖获得者、三秦工匠,刘湘宾走过了近40年奋斗之路。1983年,他退伍后在7107厂当了一名铣工。“刚进车间,一看见这些大型设备,我就爱上了这个工作。”于是,他自学了技校的全部13门课程,“我唯一的爱好就是听机床声响。”从此,他在精密和超精密机械加工方面越钻越深、越钻越精。经过74次试验,他自创一套高精度机床加工刀具,完全替代了进口产品,并取得了发明专利。

  7107厂成立了以“刘湘宾”命名的劳模工作室,今年这个工作室获得省上表彰。刘湘宾带领的54人航天集团金牌班组是7107厂最大的生产班组,有一名特级技师、7名国家高级技师、20名国家技师。这个班组还是陕西省的工人先锋号。在刘湘宾工作室,摆着两列玻璃橱柜,陈列着这个班组部分产品的模型。“从建厂到现在,100多次大型飞行试验,没有一次因为我们厂的产品出问题,导致发射失利的。”刘湘宾说,国家交给他们什么任务,他们都按时完成,质量做到最好,技能水平做到最高。他说:“用先进的设备,做出最好的产品,这就是7107厂航天人的初心。”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9

  《大国工匠》据了解,这是央视新闻推出的一个系列片,该片主要讲述了中国八位高级技师的敬业、爱国的精神,以及在其领域起到的重要性和极力突破极限的能力。

  刚开始,我是对这些毫无兴趣的,毕竟影视界这么发达,不如去看个美国大片过瘾。但是,随着视频的打开,我一下子就被里面的镜头所吸引!只见镜头里,一个带着焊接面罩的焊接工,不断的给一个大型的机器做焊接工作,即便他的脸庞被面罩所遮挡,但不难看得出他非常的认真。过了一会儿,焊接工把面罩摘了下来,露出的是一张中年男子的脸庞,他眼神专注,仿佛对外界的一举一动都不知情,脸上的皱纹如同刻上去一般清晰。他,就是火箭"心脏”焊接工——高凤林!

  说起这高凤林,他的成就可真是了不得。不仅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一生的付出,更是以最佳焊缝成型第一个完成美国ABS焊接取证认可,受到美国船检官员的称赞并被首推该试件为工艺评定试件。被国家评聘为特级技师!是中国焊接领域顶级精英之—I 视频中的高师傅坦白,曾经有人用一套房子和高岀几倍的工资挖他,这种巨大的诱惑怕是很多人难以抗拒。但是高师傅却拒绝了”原因是看到他彳门自己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打到太空”得到的一种成功的、民族的自豪感,是金钱所买不到的!看到这里,我不经直了直腰。这不仅是一个特级技师,还是一名民族英雄!

  视频的时间不长,等我们看完了高凤林,就经不住想再看下—部片子,好像这系列的片子有着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发掘。之前我所想的看美国大片的念头,便是瞬间没了踪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总算认认真真的'看完了《大国工匠》这整个系列的视频。顿时,整个教室没人发出一丝声音,因为寂静无声的我们感到震撼!感动同时还有发自内心的敬佩!

  视频里,这八名技师经过努力、坚持、研究,最后所突破的工业技术上的极限,所得到的成功,是生活在快节奏的我们所想象不到的!里面呈现出那一个个眼花缭乱的数据、不可思议的技术、令人头皮发麻的工业标准,更震惊的是,这八位师傅不仅完成了这些标准,还精益求精的取到了无人可达的更高的成绩。这震撼感,就像大锤子重重的击打在我的心脏上,发岀了_圈又一圈的涟漪!不可思议——这便是我所能用语言才表达出的话。我无法想象一个钳工用他的双手打磨出各种精致、百分百合格的航空飞机零件。一个捞纸工,所捞岀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10

  “学习强国”平台起初对我的影响也是一样,每天只是为了攒积分,打开手机开始“刷”分,往往不怎么去关注实质内容,只是为完成学习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慢慢的也从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到现在的每天早起睁开眼就开始收看它里面的内容,所以感觉每天看了学习强国,就能看到多样化的消息,当然我自感觉对于自己的工作还是有帮助的`。在“学习强国”中,有着很多利于工作的资讯信息,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党务工作者来说有有好处的。通过不断积累,至少可以学到很多党政类文字语言,论述和感悟,并能很有利的运用到工作当中来,学以致用。也是一种思想认识的提升。

  对于学习强国的学习,不管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还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其实也不难。我现在手机的屏幕待机时间是两分钟,这是看一篇文章的时间设置,我会把文章的学习转化成语音读文,这样听新闻就不枯燥了,也不会因为我早晨忙碌的时间里摸不到手机而达不到学习的目的了;视频内容每天我都会看新闻联播,这样,内容既能多样化,也不用重复选取三分钟左右的视频内容,看一个内容就顺势收藏外加转发给微信好友;在观看其他的内容的时候,会坚持发表自己的感想。这样一顺下来,观看类的文章和视频外加收藏、转发、评论都完成了积分。在自己所有事情都忙完,坐在桌子前面的时候,我就会一次性把题目都做完了,一天所得的积分也就全部攒到了。

  所有的这些,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己本身有一个不反感这项工作的心态,然后就是有一个比学赶超的决心,再而要有真的还是想看的兴趣,这样,大家去完成这项任务也就不难了。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11

  刘更生出生在北京天坛北门的鲁班胡同,据说当时北京城耍手艺的人都聚集在此,其中木匠居多,而刘更生的父亲就是其中一位。

  小时候,刘更生的玩具几乎都是父亲干活的工具,他从小耳濡目染,渐渐地对木质家具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983年,18岁的刘更生接了父亲的班,来到龙顺成工作。在他将近40年的从业生涯里,他潜心研究榫卯结构京作家具,并且练就了让古旧家具残件“起死回生”的绝活。

  今年42岁的张云希是刘更生的徒弟,和刘更生一样,张云希的父亲也是一位木匠。20xx年,张云希从老家沧州来到北京进入龙顺成,到今年师徒二人已经共事了17年。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刘更生的严厉在于对细节的精益求精,作为徒弟的张云希对这种“严厉”已经习以为常。

  进入龙顺成之前,张希云有5年的木工经历,进厂后不久他接到了一个制作3米高顶箱柜的任务,其中有一道工序是要使用猪皮胶来粘合。当时张云希为了赶工,在熬制猪皮胶的时候由于熬制时间短,没有达到师父要的固定效果,不得不返工重新制作。

  刘更生说:“我们要把每一件家具当做‘传家宝’去做,只有用这样的心态制作才能对得起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

  在刘更生的桌子上摆放着几个榫卯结构的小玩具,看似简单却蕴藏着古人的.智慧。榫卯被称为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结合,科学合理,其精髓也是匠人们长期探索研究的课题。

  在木匠圈里流传着一句话——“宁干十方,不干一圆”,由此可见圆形、异形家具对榫卯结构的制作组装都有很高的要求。有一次,张云希参与到一个绣墩的制作,在做一个木销时,师父刘更生发现了问题,木销纹理决定着家具的耐用程度,在这个结构中,横向纹路比纵向纹路的木销稳定性更强。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12

  有这样一个岗位,要为火箭发动机里危险的火药做整形。在这个危险岗位上,坚持三十年不失误不出次品,需要怎样的力量和勇气。今天的时代先锋,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天天和火药打交道的人:徐立平。

  这是我国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是未来中国运载火箭的心脏。而要保证飞行精度,一道特殊的工艺必不可少。

  固体发动机里装满了橡胶一样的'燃料,徐立平的工作就是用刀具为燃料整形。

  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但更大的挑战来自于燃料的危险性。几克的燃料就能剧烈燃烧,而徐立平却要近距离地为几百公斤的燃料整形。

  89年,一台重点型号发动机出现内部缺陷。为彻查原因,厂里决定成立突击队,把燃料全部挖出来。这需要徐立平进入发动机内部工作。

  就这样,徐立平和同事们挖出了几百公斤的燃料,研制工作如期完成。这样的惊险时刻,徐立平经历过不止一次。三十年来,他参加制造的载人火箭逃逸塔一次次守护着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而阅兵式中许多导弹武器,也装备着徐立平亲手修整过的发动机。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13

  顾秋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组装工人。

  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

  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这8位“国宝”级的“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都工作在最普通的岗位上,做的也是最平凡的工作,他们是当今中国千千万万一线工人中的一员,他们所做的工作,正是千千万万中国工人每天都在做的工作。

  但是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赞叹不已。

  他们虽没有过硬的学历,也没有超人的天赋,但他们用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在本职岗位上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和完美。

  即使再小的细节,他们都会全心专注,全力以赴,即便再苦再累,付出再多,他们也没有任何怨言。

  他们善于从细微处入手,用“螺钉”精神,努力在技工、技能上寻发展、求突破。

  精湛的技术加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德技双馨”,让人敬畏和感动。

  这种执著、坚守、奉献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正是当今时代的“工匠精神”。

  而他们身上所拥有的那种对工作的无限热爱、对事业的执著专注、对质量的极致追求以及甘心奉献的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现实展示,是当今时代工匠精神的完美代言人。

  坚守、执着、热爱、奉献.....这世界一切美好的形容词用在他们身上都不违和,正是有着这样一群人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14

  身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淮海工业集团量具钳工、中国兵器首席技师、“三晋工匠”的周建民,从业39年来共完成1.6万余套专用量具,没有出现一次质量问题。他制作量具不借助任何机器设备,全凭眼看、耳听和手感,就能使量具达到微米级精度。而今,他的任务就是将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

  “带徒弟是一个技术分享的过程,是快乐的。教徒弟能够促使师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徒弟的成功也是师傅的成功。”多年来,在该集团工会组织开展的师带徒活动中,周建民总是毫无保留地手把手教徒弟,凭借特殊的带徒体系,成为大家争相追逐的“明星”,不同班组、不同工种的职工纷纷想要拜他为师。

  严要求、敢放手。在带徒弟的过程中,周建民是出了名的严格。量具是产品的“先行官”。周建民所在班组生产的专用量规,大多用来检测军工零件是否符合标准,所以对量规的精度要求极高。“量规的精度最高可达头发丝的六十分之一,比绣花还细。”周建民说,虽然对徒弟要求严格,但也要让他们放手去干活。周建民在教授一些理论知识后,会让每一个“新手小白”尽快上手实践,大胆尝试。

  一人一册一方案。周建民会根据每名徒弟存在的'不同问题,因人而异,制订出适合其实际的目标,并将自己多年来归纳、总结出的“三要诀加工法”“冷热配合法”“基准转换法”等生产中的绝技绝活、先进操作法编写成册发给每一个徒弟,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快速成长为公司生产的骨干力量。

  20xx年,周建民的徒弟刘希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山西集训队,但高强度的训练让他有点吃不消,想要放弃集训。周建民看出了刘希的心思,说了一句让刘希至今难忘的话:“天道酬勤。”师傅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刘希。最终,在此次大赛中他取得个人第五名的成绩,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15

  卢仁峰从事焊接工作42年,即便左手因工伤落下残疾,仍选择继续坚守焊工岗位;他单手掌握十几种焊接方法、练就精湛的独臂焊接绝技。

  他创新操作法,在我国新型主战坦克等重要装备的制造过程中,突破技术瓶颈,为国防军工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