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记叙文(通用11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记叙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记叙文 1
“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在我眼中,屈原是一位风度翩翩地诗人,又是一位激情澎湃的英雄。那晚,伴随着对屈原的好奇,我踏入他的世界……
透过朦朦胧胧的雾,显现出一片薄烟笼罩下的村庄。不远处,满山绿叶与点滴小花夹杂,在薄雾中时隐时现。微风吹拂,吹动柳条微微摇摆,轻柔地划过脸庞。忽然,我望见不远处的.汩罗江的河堤上,有一袭白影。等我走近看时,是一位身材消瘦的老人。身袭一件白袍,虽浓眉大眼却又微微蹙眉,眼睛目视前方,充满忧虑之情。微风吹动他的长发,在空中任意飘浮。我走上前,却发现他在吟诵着什么,见我走来,微一点头,脸上虽然友好地笑,却挥不去那一抹淡淡地、隐不去的忧伤。
“你在吟诵什么?”我打破了沉寂。
“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得上下而求索。”白袍人曰。我惊呆了,眼前这位满怀忧虑的白袍人,竟是爱国诗人屈原!
“不愧是屈原,如此风度翩翩,但阁下仿佛有心事,面色不悦啊!”
“矣!国家出现奸贼,朝庭一片混乱,这个朝代马上将要灭亡!”屈原满怀激情地对你说。两眼含泪,双手紧握,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我一点儿忙也帮不上,难道只能眼睁睁看着乱贼称天?我只能用死来证明我对和平的赤心!”
我吃了一惊,不解:“为什么你非得死呢?你可先找地方一避,等风头过去,或重整朝庭,或隐居山林,那样也比死好呀!”
屈原听完此话,长叹一声:“我已失去民心爱戴,全是那奸臣靳尚所赐,照此下去,楚国必亡不可。我又何必去让自己亲眼所见!我的忠心已无人能知,人人认我为叛国之徒,到处遭人唾骂。只有死,才能让人们看透我赤忠之心,才能盲目乐观洗去冤名,我的灵魂才能是为和平而活!国家已无力整顿,我何必不以死称忠?”
见他长叹,我也不出言语,汩罗江边,他双手抱拳:“多谢友人同我谈心,如今我将要行此一程,望来生再见!”我清楚地知道下一步将要发生什么,但我没有阻止,望着滚滚长江淹没那一袭白袍,我的眼中泌出一滴泪……
我看见,屈原跃下的那一丝微笑……
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记叙文 2
汨罗江畔,是谁在低低吟诵“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楚国城外,是谁在抛洒满腔激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汨罗河畔,我遇见了你,独自徘徊在汨罗江畔,你发自肺腑沉吟《橘颂》,满腔热情。我静静地站在一边望着你,听到忘情处,不禁也跟着痴痴低吟,思绪也不禁飘到千年之前。千年之前的幕幕情景展现在眼前,看着你一生的坎坷,心中的情感在也按捺不住,喷薄而出。
屈原,我替你不值。不值的是你虽有满腔报国之志,满腹横溢的文采,却被奸臣所陷害,不被重用。从此一颗巨星陨落。在被奸臣陷害之时,你天真地认为楚王会相信你的为人,你傲人的气骨!怎堪世态炎凉!你一心想要爱戴的君王,竟在利益诱惑下,生生地将你逼上死路。你看啊!这就是你的君王,这就是你的信仰,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你在临死前,仍然坚信楚王对你的那份情,在投江的那一刻,仍旧对楚王忠心耿耿,你可知,那层伪装下的'残酷!
我真想捧一泓清水,为你把眼睛拭净,让你看清这个世界!可是我不能,只因我不舍得。我舍不得看见你眼眸中的落寞,更舍不得让你独自背负国破家亡的痛楚。
在为你不值的同时,我也为你惋惜。我始终不明白,浩气永存的你为何只愿屈身在不重用你的楚国,为何不另寻他路,展示自己的才华。如今,我读懂了你,读懂了你心中的那份挚爱!那份深情!那份不舍!
楚国——生你养你的地方。这里有你挂念的亲人,有你可以畅谈人生的知己,有你甘愿倾尽一生,想要保护的人民。你的根在这里深埋,你的浩气在这里长存!若没有奸臣之言,也许,你现在已经为你的百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许这世上就没有你的悲歌。
滚滚汨罗河水逝去,带走了你的铮铮傲骨,却带不走你那雄雄的浩气。苍茫大地上,你的激昂楚辞在人间吟诵,你的慷慨悲歌在世间传唱。若时光可以重来,我只愿和你在一世,不做亲人,不做君臣,只为情谊而歌,做一世的知己。
是你,屈原。两个字犹如铭刻在我的脑海中。我反复吟诵你的名字“屈原,屈原……”字间的情感已无法再用言语表达,心中的澎湃如潮水般起伏!若有下一世,定要和你相携,品一壶清酒,畅谈天下事。
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记叙文 3
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屈原是忠臣,所以每年炎黄子孙都来祭祀他。然而我认为他的忠诚固然可贵,但他的才华也同样不可忽视。
屈原本身是贵族,因而怀王让他担任朝中左徒。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发现宦官外戚掌权的结果基本上都是覆亡,唯有屈原与卫青不同。这只能说明一点:屈原是个十分有才的大臣。《史记》中记载说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这些都足以说明他的政治才华之高。正因为他的政治才华“王甚任之”。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国家颁布了退耕还林,禁止捕杀动物等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法规。我相信大自然你在不久的将来会变得越来越漂亮。只可惜屈原虽然也有文学才华,但他的这两种才华并没有相结合在一起,并不像韩愈等忠臣那样上书直谏君王的过失。相反,他在遭诬陷后只是自己做《离骚》来表达内心的忧苦。这一举动,我认为是不明智之举。不过好在《离骚》的文学成就很高,因此还是受到世人们的赞扬。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就能的出一个结论:屈原的《离骚》是被逼出来的。我们假设没有奸臣的陷害,那么屈原也就不会诉冤诉苦。换句话说,若不是楚国的那个社会环境,自然也不会出现楚辞。楚辞中的`“楚”便有力地证明了楚国国君之昏庸。
我们赞扬屈原是歌颂他作为臣子对国家与君王的忠诚。鞠躬尽瘁的精神是我也赞同的,但是我却不赞同他自尽的这种做法。这种做法表面看起来是与国共存亡,但其实也表现了屈原的软弱:愧对现实而逃避。楚国灭亡之时,他应主动去承担责任。我认为他应这样就更忠于国君了:免官后先隐居不出,等到秦国入侵时便再向国君请愿做官,并表明自己尽忠于国家的决心。这样国君任用他的可能性就大得多。这样,即使楚国亡国了,那么屈原也只是死于秦人之手,而非死于自己之手。人们就更加认为屈原是尽忠之臣,屈原也能完成自己效忠的心愿了。不过我这一切都是空想,可能没有考虑到当时的楚国社会环境与屈原的心情。而且屈原要是按我所云去做的话,后人也不会用赛龙舟与吃粽子的方式来纪念他了。
屈原确实是伟大的,尽管有些事他做得并不好,但这一点也不能遮住他的忠诚与才华横溢。他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骄傲。
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记叙文 4
在此先简要介绍一下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楚国皇族人氏。生于约前340年。卒于约前278年。对于屈原之死的价值意义。自古就有争论。在网上查一下屈原。各种议论层出不穷。千奇百怪。其中也不乏高手。我是望尘莫及了。但我还是任为屈原之死是有价值的。
屈原走上政治舞台大概是公元前318年。当时是楚怀王为君主。楚怀王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他痛感时弊之误国。大胆任用屈原。以实现楚国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各方面实力名显增强。但楚国政治日趋腐败。世风日下。楚怀王也开始逐渐变的昏庸无能。在奸臣的佐使下。罢免了屈原的官职。便将其流放京外。最后楚国被强秦所灭。屈原听到消息后便跳江而死。据说跳江时屈原身穿一件白色长袍。我想这也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怀王的忠心吧!。也许有人会问:屈原为什不在民间组织士兵抗秦。以求复国。我可以告诉你第一楚国都城已破。第二当时楚国官场腐败。各忠臣也都被奸臣所陷害。此时屈原独自一人。孤掌难鸣。与秦国作战只会增加尸体数量。与中“恐皇之败绩“不正好相呼应吗?可见屈原对百姓的关心。不希望百姓在战争中受苦受难。
屈原还有另一个目的。他想用自己的死来唤醒楚国人民的良知。以此提高楚国的声誉。希望楚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复国。他死的'值。因为秦朝后。以陈胜。吴广为例。号张楚。百姓听说是楚国大将。纷纷投靠。后以项羽为例。项羽是楚国大将的后代。以此也获取了不少的民心。项羽兵进咸阳后。自立“西楚霸王“。这些足以证明屈原之死是有价值的。
也许还有人会拿屈原与文天祥比较。文天祥。南宋大臣。京城被破。皇帝被俘。文天祥便卖家产。聚众万人。准备复国。后被元兵所擒0这里就会有人问啦!既然屈原死的有意义。那文天祥为什么不学屈原在京城被破后跳江自杀。或者被俘后自杀。第一文天祥不是皇族人。第二民间还有许多忠臣义士和皇子。文天祥还抱有一丝希望。所以他不想死。不能死。
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记叙文 5
我是一块青石,静卧在汨罗江畔,已有三千个春秋。可以说,从古至今,阅江边过客无数,然而大多已几无印象,唯有诗人屈原的身影,令我事隔两千余年,却仍旧不敢忘记。
记得那天黄昏,我正望着布满阴霾的天空发呆,忽听见有人拖着沉重的脚步,往汨罗江边行来,边走边念念有词地吟唱着什么。这声音饱含着哀怨,把河边的空气都染得阴沉沉的。我不禁把头转了过去:近了,只见他披散着头发,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愁苦。听风儿说,他就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因向顷襄王劝谏,而遭到其他官员的陷害,被含冤发配到了这里,但是他仍日夜为祖国的兴亡担忧……
“这不是楚国的大夫屈原吗?” 不知何时,一位渔夫划船到了岸边,“大夫应该在楚王身边享受荣华富贵啊,怎么会被流放到这里,弄到今天的地步呢?”
屈原听到这问话,低下了头,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答到:“楚王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再也听不进我的`劝告,楚国危在旦夕! 大家现在都是肮脏的,可我还是个干净人;大家人人都喝醉了,可是我还保持着清醒。所以就被大家赶到这里来了。”
渔夫听罢,一脸的疑惑:“只听说圣人从不固执己见,可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变。如果大家都变肮脏了,你何不随波逐流、或者同流合污?既然人人都喝醉了,你完全可以一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啊!何苦还要自命清高……”
“你这说的是什么话!”渔夫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屈原愤怒地打断了:“我只听说过,刚洗过头的人总要把帽子弹弹再戴,刚洗完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掉衣上的灰尘后再更衣。我就算是跳进江心,成为鱼儿们的腹中食,也不会陷入污垢中受世俗污染。”
渔夫无奈地摇了摇头,划船离开了。屈原一人站在河边,眼中饱含着泪水,仰望着灰暗的天空。河面的风浪越来越大,打乱了他的鬓发,他的衣角。可在我眼中,这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身影,却异常的高大、挺拔,令我这块冷血的顽石禁不住为之动容。
风儿传来了楚国被秦国所灭的噩耗,屈原也像自己所说的那样,毅然跳进了江心。
从此,每年的这一天,百姓都向汨罗江中投放粽子祭祀屈原,两千年来从未间断。
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记叙文 6
屈原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别人展示了他的一颗炽热的爱国的心,他无不让我佩服。
屈原十分爱国,他在国家危难之际写下了广为流传的《离骚》,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他十分担忧国家,挂念老百姓和对楚怀王不重用贤才的痛恨。他崇尚高洁和美好,而早上进谏,晚上却被贬黜了。可是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他仍然想尽办法劝说楚怀王,只为那一丝渺小的机会。他想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可是入朝廷当官却不被重用,他的'胸怀大志最后还是成了一纸空文。不得不说,屈原是悲惨的,他多么想进入朝廷当官,多么想进谏啊,可惜都没有受到楚怀王的青睐。
屈原有许多美好品质,他崇尚高洁,以此来约束自己,以“亦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来表达自己对美好品德的追求。他不同流合污,不与小人同道,宁愿随流水而长逝,也不愿看到小人的丑态。他心系国家,最后终是不能看到国家饱受苦难而跳江自尽。
但是我觉得屈原可以不这么固执,不这么执着。他本可以寻求别的出路,或者委屈自己一点,这样或许还可以得到楚怀王的青睐,受到重用。既可以舒展自己的抱负,也为自己的政治生涯添上了一笔色彩。他太想为国家做出贡献以至于只局限于做一些无能为力而又没有结果的事。在这点上,我觉得他的思想可以更加开放一点。但是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
屈原是多么伟大而又弱小的一个人啊!尽管他已沉入水底,但他伟大的爱国精神,高尚纯洁的品质,远大的理想抱负,早已深深的驻扎在我的心里。
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记叙文 7
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长太息以掩涕兮,衰民生之多艰”中,我进一步地认识了他——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热烈而浪漫的。于是他敢于把自己比作“美人”,饰香草缀明珠,驾虬驭骖,上天入地,与重华呼朋唤友,与天地日月并存,无不充满了浪漫的幻想与恢宏的情感,然而屈原并不是豪放自由,恣情欢娱,追求自我的个性解放和自然完美的融合。屈原眼中的自然时时露出心灵的`影子——“乘鄂诸反顾兮,欸秋冬之诸风”,在屈原眼里,一景一物,一花一草,早已不再是本来的面目,而是带上了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这种牵连,这样的不能释然,深刻地表露了他对故国安危,人民冷暖的关注。于是景物由情所化,文学以血写成,人说“草木总有情”,大概就是这个意识吧。
屈原具有坚定的信念,高洁的情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末悔”,正是诗人一生血泪铸就的誓言。理想不容于世,他朗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怀抱赤诚而不被人理解。他高歌“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但他关心的永远是“世间事”——楚地的安危,人民的冷暖。于是他将自己置入了一个最痛苦的境界:遭贬谪却心忧朝政,处一隅而胸怀天下。他耳边萦绕的不是松涛飞泉,而是农人的哀号,他眼前浮现的不是明月花径,而是强秦的觑视和朝廷不思安危的宴饮戏笑,他的心流血,然而他从没想过拯救自己。楚国才是他,黎民才是他,天下才是他,楚国亡了,他自沉汩罗江——这不是轻生,不是自戕,因为他,已失去了自己。这样一个屈原,用血去书写,书写他自己——一个热烈高洁的灵魂。
携着那汩罗江畔的“万古悲风”,顺着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屈原走进每个爱他,敬他的中国人心中。
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记叙文 8
千百年来,人们用包粽子,赛龙舟,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纪念他。可是,我却并不觉得他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完美,可以说,我对他很不满意。人们,正是因为他的才学,他的许多对国家有益的意见而纪念他,可我,却不能忘记他的一个致命的缺点。
当年,屈原被放逐,因整日郁郁寡欢,才去跳江,使得他郁郁而终。虽说,他是为自己抱憾,为自己的'才华无人应答而自尽,但是,我想问一句,他这种 行为正确吗?“跳江”,这是一种正确的反抗方法吗?纵使他一心为国,才华横溢,可唯一的缺陷便是--他懦怯!也许你会说,既然他那么一心一意为了国家,大 胆地提出了那么多建议以致被放逐,如何能说他无胆量?可是,懦怯,不在于他对于国家兴旺的勇敢,而在于他对于种种打击后的放弃。跳江代表着他对一切都放弃 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已抛入九霄云外,他面对这个世界,只有逃避,那么,他的头脑、才华、忠诚,又有何用?他的这一举动,真是让人失望无比,一个人,如果 对待事情只有绝望,没有任何的崛起之心,那他如何成就伟业?跌倒1次要从第2次爬来,跌倒2次要从第3次爬起来……跌倒100次要从101次爬起来。屈原 虽然“跌倒”了很多次,也“爬起”了很多次,但他始终没能坚持下来,他没有坚信着自己总有一天不会再“跌倒”,会如山一般屹立,他干脆不再“爬起”了,就 是这样,他失败了。仅仅留下了那样一篇《离骚》,绝唱千古,书写着他一生的遗憾。
虽然人们一直赞扬着他,但是,我赞扬他的忠心为国,也鄙夷他的放弃懦怯。
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记叙文 9
阅读经典中的历史人物,屈原让我铭记于心。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不但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改革家,而且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我很佩服他。
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的臣子,也是一个抱负远大的人。他在一生中时时刻刻都在努力为国家着想,一心想让国家强大起来。屈原在担任左徒时,为了楚国更富强进行了改革,使楚国强大了,也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当秦国假意邀请楚怀王到秦国做客时,屈原极力阻止,可楚怀王的`儿子却让自己的父亲去秦国,还把屈原治罪流放到了汨罗江一带,结果楚怀王被杀死在秦国,最终秦国攻破楚国的都城---郢。屈原当时听到这样的消息,悲愤交加,他决心葬身鱼腹也不苟且偷生。于是,在五月初五那天怀抱巨石投汨罗江自杀,为国牺牲了,直到今天,人们还包粽子、赛龙舟来纪念屈原,可见屈原是多么的爱国爱民!他那宁可投江自杀也不巴结那些小人苟且偷生的精神真让我敬佩。
我觉得屈原还是一个忠于皇帝的人。屈原曾遭两次流放,甚至在第一次被流放了五年,虽然被皇帝流放,可他还是一心为国着想,天天盼着皇帝回心转意,重新召见他任用他。那时有许多人都朝秦暮楚,屈原也可以到别的国家去做官,可他到死都没有离开自己的祖国。
屈原这位出色的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诗。从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我更加感受到了他那感人的情怀。
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屈原那高尚的品德值得我学习。
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记叙文 10
对于屈原,人们纵说纷纭。“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将自己说成是世上最清醒的人,何等的傲慢,但却一直坚守自己的原则,即使被流放,被排挤,但仍然坚持,那种坚持,那种不与世同浊的坚持是很少有人作到的。
可能有人会说,屈原很迂腐,既然有才,既然楚国不识才,他大可到其他国家去,为何还要守在楚国,但也正是他对国家的坚守,国家的热爱,那样的坚持,才显示他与当时其他有才能的人与众不同,怀着对本国的爱,才使得他有了自己的根。
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看,他的确是很爱国,并一直坚持着去帮助国家发展。但他太过于坚持原则,虽然他的原则并没有错,但并没有帮助到当时的时局。如果想让国家时局得以扭转,在陷入困境时,大丈夫能屈能伸,而不应因为遭到陷害而放弃救国,如果他是真的想救国的.话。他坚持个人原则,在某种角度看,并不是完全在救国,而是为了保持他个人品行的高洁,他把个人原则看得比国家兴亡更为重要。就他所说,“举世混浊”,“众人皆醉”,他不愿同浊同醉,那么救国必然遭遇重重困难,并且他并不是一个真正懂得救国的人,他的方法过于直接,在那样的情况下,他不懂得变通。而最后对生命的放弃,在某种程度上,是他对自我的解脱,如果他真正想要救国的话,就不应该用死来解决,因为,死对他来说,是个人品德的维护,自我的解脱,但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并没有实际的作用,只能是奸臣当道的形式更为恶劣,让他们的气焰更加嚣张。死,并没有解决问题。虽然他曾试图想办法改善现状,但他并不是一个能把救国坚持到最后的人,他唯一坚持的只是对个人品行的维护,似乎有点精神上的洁癖,他把这放在了救国的前面。其实从这也可以看出,屈原并不是一个心理承受能力很强的人,他不懂得勾践的卧薪尝胆,不懂得忍辱负重,不懂得国家利益大于个人,包括个人的精神。
当自己的理想没有得到实现时,他选择逃避,放弃。虽然,他那种精神,从哲学上,人的个人修养上,是很值得敬畏的,但从客观实际来讲,并不适合。他在那样的状况下救国,改革就应该预料到有重重困难,并且事情的走向不能在他的计划之中,包括做人做事的方式,在当时的背景下,只要能救国,能改革,短暂的丢弃个人的原则是必要的,但他却太过于执着于自己的原则。他本来有很多条路可走,但却选择了放弃,选择了自己的人格,原则。
屈原的洁身自好让我们看到他高尚品德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他缺少忍辱负重与牺牲。
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记叙文 11
我不知道如何形容他,如同一团天地氤氲包围着我,我看不清在哪里。渐渐的,雾悄悄地散开了少许,我看到了他驾着一叶扁舟。山谷很静,只听见他的桨拨动着水,水不舍地散开。,他安慰着水,最后给了水巨大的一个拥抱……
一瞬间,全中国似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沉睡的巨龙长吼一声,唤醒了民族文化,也唤醒了沉睡的我……
我看着他,隔着一层朦胧的纱,眼中的他,既真实又无法靠近。
也许,他是臭美的。
美好的身世造就他臭美的性格。他爱少年之“年岁虽少,可师长兮”。他爱美人之“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在歌颂自己美好的志向时,不忘赞赞自己美;他在表达自己被贬的无奈与悲痛时,不忘赞赞自己美;他在为国家忧国忧民时,不忘赞赞自己美。美人之心是人都有,也许这不是臭美,这是浪漫,高洁傲岸,精神思想的纯白洁净,不愿沾染世俗的混沌之气。
这不是臭美,这是浪漫的与高洁。
也许,他是懦弱的'。
接受不了楚王对他的疏远,众人的排挤,他选择轻生。无法正直面对自己的生命的人,懦弱至极。他自被楚襄王放逐于洞庭湖一带后,无日不为他的祖国的命运忧心,直到楚国的攻破,他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南行至今长沙。但心中总在眷恋着祖国,于是又折回洞庭。残酷的现实终于使他感到了绝望,自度已无出路,平生的理想和抱负都已付诸东流,便在汨罗写完《离骚》的最后一章后,在此怀沙自沉。也许并不是这样,他的死对于他是一种解脱,那种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国忧民而又可望不可即的感受,他放不下楚国,放下自己也许是一种解脱。而内心高洁的他,哪里容忍的了自己的伟大抱负的破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以只身赴死,以求得精神上的圆满。这也是以死明志,用尽一生一世为国,只为最后,以死敲响楚王的警钟,敲醒沉睡的楚国。
这不是懦弱,是爱国的化身。
也许,他是愚蠢的。
他从小就受良好的教育,在闹饥荒的时候看着饥饿的百姓,他一点点的送米。在自己的利益都不得以保障的时候,他选择别人的利益为重。诗人大者,为国为民。战国屈原,忠于怀王,忠于楚国,在个人与国家他又选择为国献策,他真的是愚蠢至极。他在被贬时还写过信给楚王扬志,愿楚国能重新重任回他,可惜楚王把他贬到更远的地方了。此时的他只要对秦国稍微示好,秦国就会将他供在荣华富贵之间,可惜他并没有愚蠢的可怜。为了他的楚王,为了他的楚国,直到化为世间一粒尘埃。真是愚蠢的惊心动魄,让人心生感慨。
的确,这不是愚蠢,是忠贞。
烟雨朦胧,汨罗江边,那不屈的灵魂在歌咏爱国赞歌,振奋多少中华民族的心,那是文化,那是精华,是心中不可磨灭的民族印记!
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记叙文(通用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