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片阿凡达观后感(精选6篇)
电影大片阿凡达观后感(精选6篇)
篇1:电影大片阿凡达观后感
在香港抢先看完了3D版的《阿凡达》,回到住处,便忙不迭地打开笔记本,开始写影评,把先睹为快的感受尽快与博友们分享。可是,对着空白的屏幕,忽然间竟然写不出文字来。一向善于对国内烂片大批特批、对好莱坞商业片指手画脚的我,此刻,面对一部大师的、充满诚意的完美作品,居然找不到什么词汇来赞美。
我想,这可能是当代影评人共有的悲哀。这么多年,我们挑剔的眼睛看到了太多挂羊头卖狗肉,拉大旗扯虎皮的骗子导演和骗子电一影。我们的笔已经一习一惯于批判,而不一习一惯于赞美了;多年持续的失望,让我们几乎渐渐不再相信,好莱坞和我们的大导演们能够拍出一部让我们叫好、激动、回味隽永的佳作来。
用一句话来说,看完这部电一影的感受,俨然就是我当年通过VCD刚刚接触到国外大片时的那种兴奋与激动,比如《真实谎言》《亡命天涯》《勇敢的心》。我还 记得,那时候卖碟的哥们儿向我推荐《勇敢的心》时说的那句话,”这片子我看了20遍了,每次看,都很激动!“ 那时候,我相信他的话,因为我也有同感,那些电一影,为我们这批70后打开了一个世界——当你看到另外一个更一精一彩的世界的时候,你怎么能不激动?!
我失去这种感觉很久了!电一影对我,已经成了陈词滥调,没有惊艳,甚至没有惊喜,我越来越多地利用快进来看碟,甚至对有些电一影只看看预告片。
《阿凡达》的确是天神下凡,一瞬间——就如影片的对白所言——让我又成了一个孩子。毋庸置疑,影片对于3D技术的使用堪称完美。其完美就在于,没有炫耀,而是真实到了让你几乎意识不到的境界。影片没有令人眩晕的重影,也没有令人呕吐的视觉错位,有的是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层次分明的远景与近景,以及触手可及的动物、植物和人类。当然,捕捉影像的是摄影机,所以,近景仍然有虚焦的现象,远景依然会模糊——这些方面还 无法替代真实的视觉。尽管如此,这样真实得近乎无形的3D效果,还 是具有极强的代入感。
导演不愧为大师,先从我们熟悉的日常情景入手,办公室、实验室、军用飞机,等等,先让你体会3D的效果,然后随着外星历险的深入,逐渐向你展示一个神奇的、立体的、完全想象出来的外星世界。
导演像一个极具经验的导游,带领着所有游客,一步一步地观赏一个世外桃源般美丽的外星球,那里的山山水水,飞禽走兽,芸芸众生。含羞草一般的美丽鲜花,类似超级犀牛的食草动物,凶悍嗜血的陆地兽王,狼群一般的凶残而灵巧的食肉动物 …… 一番白日的历险之后,男主人公邂逅了女主角,这是,影片呈现出了完美的一浪一漫夜景,具有灵一性一的青苔山路会随着你的脚步而点亮前方的`道路,漫天飘落的、类似蒲公英的神花暗示女主角的一爱一情与宿命,在悬崖峭壁后的柳暗花明处征服属于自己的飞鸟,等等。影片的前半部分完全是一次美丽一浪一漫的外星旅程,卡梅隆在向世人展示他的想象力与一浪一漫。
随着男一女主角灵一肉结合,影片达到了一浪一漫的顶峰,突然急转直下,人类军队采伐破坏的脚步声和喧嚣声,一下子惊醒了所有人的美梦。从此,美丽的星球陷入了浩劫,神树、家园、仙境被贪婪的一奸一商和好战的军官肆意蹂一躏。有良知的科学家与研究人员们,在权势与武力面前,毫无发言权。当女科学家告诉为首的商人,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灵一性一,他们会相互传递破坏者的信息,这个星球有比互联网更为强大的生物网络的时候,那个商人愚昧而狂妄的大笑,让人感觉很悲哀,这就是我们人类的领导者!
影片最后的大战让人血脉喷张,这已经不再是正义与邪恶的战争,而是自然与反自然,天意与逆天意之间的战争。当外星勇士死伤殆尽,竭尽绝望的时候,那些以前嗜杀的猛兽、猛禽忽然从天而降,加入了保卫潘多拉星球的队伍,与所有大自然的保护者并肩作战,这一幕,的确让人感慨良多——星球、宇宙并不仅仅属于人类!
篇2:电影大片阿凡达观后感
说实话,我在提笔的同时,现在的脑海中还是一片混乱,因为我的脑海中仍然还是电影中一幕幕引人入胜的场面在闪过,如果你是为了剧情去看,我从未见到一个导演能够将特效驾驭的如此得心应手,也未曾想过在一部特效如此出色的影片能够兼得一份如此拨人心弦的剧情大餐,这是革命性的一部电影,影片拥有作为一部王者的全部要素,科幻承载者人类美丽的梦想,富蕴着引人深思的环保主题,同时伴随着一缕灵性的爱情 篇章,还有恢弘壮阔的战争场面,这一幕幕都以21世纪的世界顶尖CG技术呈现在我的面前,如果你在看这篇文章,我会对你说:“不看,你就输了!”
本来我是不想剧透的,但是不剧透的话我实在是不知道要如何写下去了,所以以下内容还未观看者慎视:人类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在潘朵拉星球发现了一种非常贵重的矿石,他们想去采集
在这片星球矿石最集中的地方住着这个星球的居民,研究人员管他们叫土著人。 土著人很重视自己的家园,他们信奉自己的【圣母】。而圣女之树就在这片贵重的矿石之上生长
着。人类想要开采矿石,就必须要让土著人搬家。
开采人员分为两派,一派是商人和军人,他们急功近利,想要以军事打压土著人;另一派是科学家,他们主张和平开采,与土著人谈判,【阿凡达】就是为此诞生的。他们将人类和当地土著人的基因结合起来,创造了阿凡达这个独特的物种(其实就跟当地土著人一样),希望阿凡达达能够深入到土著人的生活中——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啊
阿凡达的意识就是他的控制人的意识。因基因独特,每个阿凡达有固定的独一无二的控制人。当控制人睡在某种链接意识的机器中时,控制人的人类身体睡着,而他的意识却在阿凡达的身体中醒来,就是说,同一个意识,可以控制两个身体,这边睡着,那边就醒来。——这里讲出来可能比较复杂,建议楼主还是去影院观看。 主角杰克就是因为这个被请来的,他的哥哥是某个阿凡达的控制人(注意,控制人对每个阿凡达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哥哥去世了,哥哥的阿凡达就不能醒来,杰克和哥哥是同胞兄弟,基因相同,他就成了唯一能控制这个阿凡达的控制人。
于是他来到了潘朵拉星球,杰克以前是水军陆战队队员,如今双腿瘫痪,他非常渴望能借这笔开采公司给的费用回去做手术,重新站起来。 杰克的精神第一次与他的阿凡达身体结合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能跑了,因此非常兴奋,阿凡达对他来说变的意义非凡起来,因为这具身体是强壮、健康的。
变成阿凡达的杰克跟着科研人员外出采集,因受到野兽攻击而跟队伍失散。半夜当他一个人独自与野兽抗拒时,女主(同样是土著人)出现了,救了他。
之后就是杰克慢慢的融入到土著人的生活,慢慢的他开始喜欢上了这个种族,并爱上了女主
杰克一边与土著人相处,一边跟开采商拖延时间,说他可以跟土著人进行谈判,以免伤及无辜,他请求上级不要用武器
上级给了他三个月,时间转瞬即逝,杰克学到了很多,成为了一个出色的土著猎手,而谈判的内容却仍然无法对土著人说出口 于是人类开发商下令开始攻击。
土著人伤亡惨重,接着就是男主奋起抵抗 杰克渐渐发现,这个星球真的有所谓的【圣母】,,其实不是神,而是潘多拉星球发达生物的神经元,所有生物的意识都可以相通,神经元的多次乘方算术能力说明它的智力比人类要发达的多。而【圣母】,就是这个星球神经元的中心!
篇3:电影大片阿凡达观后感
一、历史与现状
“大片”流入中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1994年中国广电部电影局批准了中影公司经理吴孟辰以分账方式进口外国一流影片的建议, 提出每年可以由中电视系列剧团统一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 (2) 由于进口的这些影片基本上是好莱坞的大制作, 预算较高, 所以它们又被国人称为10部进口“大片”。这些进口大片数量有限, 其票房却占到当年中国大陆票房的50%以上, 各制片商, 发行商以及国内放映院线也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中国的大片热潮由此开启。
在90年代引进的10部大片中, 1997年由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泰坦尼克号》无疑是其中的翘楚。作为全球及北美地区历史单部影片票房的第一名, 《泰坦尼克号》蝉联其殊荣长达12年之久, 直到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出现, 《泰坦尼克号》终于退居第二。《阿凡达》以超过5亿美元的制作费用、宏大瑰丽的场面, 并以全球总票房超过20亿美元的佳绩刷新了《泰坦尼克号》的票房神话。
在好莱坞大片庞大商业利润的吸引和对中国电影市场侵袭的巨大张力中 (2003年之前, 好莱坞大片基本上占有了我国电影市场份额的60%—70%) , 两岸三地的电影人也纷纷尝试大片路线。2000年台湾导演李安拍摄《卧虎藏龙》, 制作预算为1千5百万美元, 其在全球票房为2亿2千8百万美元, 并一举夺得当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真正开启了华语大片时代的到来。受《卧虎藏龙》商业成功的鼓舞, 中国亦有越来越多的高投资的电影被制作发行, 很多知名导演亦纷纷为大片转型, 华语电影也从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下表为2000年以后, 堪称华语大片, 票房过亿元的电影:
(注:以上数据来自网络)
这些国产大片虽然也云集了诸多国内一线大明星、相对于其它国产电影也确是高投资、大制作, 也不乏大场面, 但其观影效果和票房却未必总能如初所愿。《满城尽带黄金甲》被认为是一部“东方式的眼花缭乱的视觉盛宴”, 形式上虽已达到大片的视听觉刺激, 但成亦形式, 败亦形式。张艺谋对《雷雨》的“创意性”改编使其时代意义和文化反思丧失殆尽, 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仅仅成为徒有空壳的噱头, 《满城尽带黄金甲》不能不说是一部内容苍白的形式主义影片。《夜宴》因厉王诙谐的形象及文白夹杂、古今结合、中西结合的台词让一部严肃沉重的宫廷悲剧严重变质为喜剧而让人诟病。2010年1月22日《孔子》上映, 同档期的《阿凡达》仍在热映, 消息一出, 很多人自觉地担心《孔子》会被《阿凡达》覆灭, 然而正如大多数国家的电影保护政策一样, 《阿凡达》的2D版 (普通版) 在《孔子》上映之日统一下档, 只保留该片的普通3D版、IMAX版。在这样强力的保护政策下, 《孔子》终于收获一些票房。然而, 导演陆川观看《阿凡达》之后在其博客里表示了对卡梅隆的仰慕和赞美, 并为中国电影人表示羞愧, 表示是一次集体服气的完败。
面对国外大片好口碑、高票房的来势汹汹, 国产大片总是宣传造势“声威显赫”, 最终票房却犹抱琵琶半遮面。在对真相的探寻中, 有人尽心地评选出每年的十大炮灰电影, 令人吃惊的是在这些票房严重掺水的炮灰电影中, 国内所谓的大片亦不在少数。当中国电影人和观众惊呼美国大片是“狼来了!”的时候, 国产大片如何才能摆脱被吞噬的命运?中国, 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大片?
二、启示
国产大片和美国大片较量过程中的失利, 很多人将之归结为技术上的原因。本人认为问题的症结首先不在技术, 而在故事内容本身。中国电影, 尤其是大片在故事讲述方面极为欠缺, 华而不实的通病极其严重。
2009年10月上映的田壮壮《狼灾记》是个典型。此片宣传时号称是导演五年磨一剑的绮情巨制, 本片故事原型也是根据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提供的日本著名小说家井上靖的小说取材, 再加上导演本身在中国电影界中的影响力, 据此, 观众可以信任地推测本片应该是一部值得期待的大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第五代鼎盛时期田壮壮曾放言:我的电影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他也被一些电影人、文化人看作是最有希望成为大师的中国导演, 但是在已经是“下个世纪”的《狼灾记》上映后的反馈却又是另一番景象。观众普遍反映故事情节不够饱满充实, 叙事不够清晰完整, 空有高山大漠、林海雪原的宏大场面和美景。对此, 田壮壮在影片上映后参加一个访谈节目时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现在不需要大师。中国需不需要大师我们暂时不做讨论, 但事实是中国和世界其它国家的观众一样需要大片。《狼灾记》除了评论上的失利之外, 票房回收也仅有400万。类似这种被寄予厚望却在评论或票房中大为失利的中国大片还有陈凯歌《无极》、冯小刚《夜宴》、张艺谋《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吴宇森《赤壁》、胡玫《孔子》等等。从这些大导演的大片中, 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大片, 绝对不只是场面的宏大、投资的巨大、演员的国际化或知名度这些空壳, 大片同样需要重视故事、重视故事的讲述方式。事实证明, 中国电影缺乏的不只是技术, 更是故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故事, 是绝大多数商业片的生命线。纵观上表堪称华语大片的电影, 可以发现, 中国大片非常偏好从历史素材中取材 (3/4的比例) , 对当下现实地关注严重欠缺。诚然, 美国大片中也不乏《魔戒》、《亚瑟王》等历史题材, 但更不缺乏《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第5元素》、《哈利波特》、《星球大战》、《生化危机》、《侏罗纪公园》、《阿凡达》、《2012》等等立足于美国近现代史, 更立足于当下, 思考未来, 表达科技飞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巨大影响的优秀影片。对比中美大片取材, 中国大片显然缺乏关注现实的勇气、思考未来的大器, 固然容易失去观众真正的热情与关注。
另外, 中国大片过分重视海外观众的观影心理, 甚至一味以古老中国的种种元素“媚外”, 在表面符号化的中国元素中, 影片早已丧失了 (有意忽略) 厚重的本土文化内涵。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丧失为代价的视听盛宴背后, 中国大片的内核却显得极度匮乏, 极度苍白无力。种种形式大于内容、形式谋杀内容的惨败也正是中国大片在故事方面的症结所在。
国产大片和美国大片较量过程中失利的第二个因素在于导演的定位模式。目前活跃在中国影坛的大陆导演是第五代和第六代。基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在各自的影片定位上显得泾渭分明。第五代执著于历史题材、对画面的构图尤其讲究、造型意识强烈, 这样的情怀延续至大片, 则成了大片亦以古老中国的种种历史故事为主, 关注画面表面的视觉冲击力。第六代导演在第五代导演赫赫声名和社会政治的强大压力下逐渐浮出水面。为了冲破第五代的束缚, 获得自己的一片天地, 第六代导演普遍关注当下社会的边缘人物, 影片表达带有强烈私人性的体验、主题低沉、镜语体系写实化。虽然与美国大片一样是对当下社会的关注, 但第六代强烈私人性体验的表达却严重缺乏了主题的宏大与普适性, 对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科技后遗症、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短视, 使之局限于极度的自我、小我情怀, 难以获得大众的认同。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应打破自己电影的固定模式, 放宽眼界与胸怀, 敢于探索与创新, 在电影的题材与主题精神上尽量与当今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以及观众在精神需求和审美上已经极大提高的受众语境匹配。
在大片时代到来的当下, 中国大片唯有定位明确, 而不仅是形式化的跟风美国大片或者内容上肤浅地媚外, 才能扭转颓势, 获得稳定、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
摘要:大片盛行的时代, 面对美国大片好口碑、高票房的来势汹汹, 国产大片如何才能扭转颓势, 获得稳定、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 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大片?
关键词:大片,票房,症结,故事
注释
1 《世界电影史》 (美) 克莉丝汀.汤普森著, 陈旭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第122页。
篇4:电影大片阿凡达观后感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效果最好的是液晶开合式的3D眼镜,它是按照左右镜片交替开关来实现与放映机同步的画面,使得左右眼能分别看到不同画面达到立体的效果。其优点是边缘清晰,立体感强,缺点是透光率低,整个画面比原始画面的亮度要减弱很多,而单一的尺寸导致眼镜比较窄,长时间佩戴就会产生夹得头疼等不适的感觉。因此,专家提醒,看3D电影时,观看30分钟左右,就应该把3D眼镜摘下来,让自己的眼睛休息一下。最后,3D电影的场景比一般电影刺激,容易让人产生激动的情绪,因此,青光眼患者最好少看。而患有癫痫症、心脏病等疾病的人也最好少看3D电影,以免引起身体不适,导致病症的加重。
提醒1:电影结束后不要立刻外出
刘女士说自己是《阿凡达》的“大龄粉丝”,特地一清早去电影院排队买票。她坐进放映厅才一个多小时,突然头痛头晕得厉害,“眼睛胀得像要爆炸了”。电影没看完,她便赶到医院挂了急诊,竟然是急性青光眼。
长沙市第三医院眼科主任邓莉提醒市民,《阿凡达》并不适合所有人群观看。3D电影容易引起瞳孔放大、眼压升高,导致急性青光眼发作,治疗不及时很可能导致失明。所以,电影结束后不要立刻外出,可以在楼道里待一会儿,让身体慢慢适应外界环境。
提醒2:尽量坐得离银幕远一点
邓莉提醒,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双眼,观看位置尽量距离银幕远一些,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微闭眼睛休息一下。如果出现头痛、恶心,或者眼眶、鼻根部有轻微酸胀,以及看灯光有彩环、在黑暗处停留时有眼胀感,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视力受损。
邓莉还说,远视眼、老花眼患者,视觉调节能力差,特别容易出现视疲劳,不适合观看3D电影。
提醒3:孕妇、幼儿、高血压、会晕车的少看
篇5:电影《阿凡达》观后感
我觉得地球人的行为从各个方面来讲都是不对的。从道德上来讲,地球人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做人不能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从军事角度来讲,不知道对方的实力就贸然进攻,必然遭到对方的强大反击,胜负的几率各半;再说了敌众我寡,对方还占天时地利。所以侵略者必然会失败。
纵观历史,有许多国家都是靠掠夺来给自己增加财富的,如法西斯日本、大英帝国、纳粹德国……,大家都知道他们的下场。所以掠夺不是明智的选择。
假如我是联合国总统,我要撤销潘多拉星球矿石开采执行官的职,找一个爱好和平的人去代替他。取得当地人的信任后,和他们进行贸易,走上互利互惠的道路。尽量用一些日用品、医疗品和他们的矿石进行交易,同一种商品不能卖得太多,以免交易价格下降,但绝不能把武器卖给他们,以免其反攻。并向潘多拉星球大量移民,就地生产交易品。
篇6:电影《阿凡达》观后感
可是这个叫“杰克”的阿凡达在做卧底时爱上了当地首领的女儿,有了感情,卧底就成了反卧底,就反过来动员人类不要强行侵占,要体恤民意,他还可以帮忙跟居民沟通做工作。侵略者生气了,觉得杰克简直丢了他们的脸,一怒之下就率部前去攻打,他们有巨型推土机,有定向爆破,有武装施工队,一时居民望风披靡,还死了抗暴力人的首领,也就是那女孩的爸爸。
这时杰克终于明白,根本不需要什么沟通,大家只能以暴制暴,他带领居民们用最古老的武器与侵略者殊死搏斗,自制燃烧瓶、弹弓、大型野生的或家养的宠物都齐上阵,最后一幕很有喻意,侵略者的头头被女孩用最古老的弓箭射杀,故事的结尾是阿凡达保住了纳美人的家园,最后阿凡达也成为了真正的纳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