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分化(精选三篇)

云宝吧 时间:

格局分化(精选三篇)

格局分化 篇1

一、国际贸易格局的分化表现

1. 国际货物贸易的多极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期, 国际局势是以美国为唯一贸易核心的, 美国的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5, 美国的出口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4。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 欧洲国家开始迅速发展, 在1950~1960年, 国际贸易格局呈现美国、欧洲双雄称霸、双雄对峙的局面。这时欧洲的总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近1/10, 欧洲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额的1/10, 美国的总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10, 美国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额的1/12。在1970~1980年, 亚洲各国 (地区) 不断发展, 出现了“亚洲四小龙”的东亚经济体, 导致国际贸易格局呈现美、欧、亚多级发展的趋势。

2. 发达经济体以及发展中经济体的实力变化

20世纪50年代, 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在国际贸易额上所占的比重是6:3, 在20世纪60年代, 其比重发展为7:2, 在20世纪80年代, 其比重的变化微小, 直到20世纪末, 其比重始终维持在7:2的状态。在21世纪后, 其比重便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发展中经济体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突出, 占国际贸易比重的一半。且在国际货物贸易额的比重上, 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额逐年上升, 发达经济体的贸易额逐年下降。

3. 国际服务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 全球服务贸易总的出口额达到4千亿美元[1]。现今, 全球服务贸易总额达到5千亿美元, 增长幅度明显加大, 从而使国际服务贸易的地位越来越高。美国、欧盟、日本、中国等主要经济体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全球贸易出口额的比重越来越高,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重也在逐年增长。其中, 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虽然在逐年升高, 但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仍然低于全球贸易出口额的比重, 且中国的货物贸易虽然发展较快, 但相较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发展相对落后。

二、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国际贸易秩序的建立基础是规则与规范[2]。现今国际贸易的规则与规范首先是WTO组织建立的关于国际多边贸易的规范, 然后是区域或两个国家间制定的关于对外贸易的规则与规范, 最后是国家与区域制定的单边的贸易管理制度。由于以上这些规则与规范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因此, 在制定相应的规则、规范时要充分体现其合理性。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主要取决于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状况, 以及经济体之间的实力对比状况、经济体的内部经济状态和内部关于贸易的实施政策。就其本质而言, 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可以充分体现国际贸易格局的发展状况, 在国际上, 由于各个国家的逐步发展, 国际贸易秩序也在发生着改变。

三、面对国际贸易的变革, 我国发展国际贸易的策略

1. 立足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 维护多边贸易秩序

我国的对外贸易迅猛发展, 与WTO制定的多变贸易秩序联系密切[3]。遵守WTO的多变贸易秩序, 是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基础。在WTO中, 我国实现了参与制定新的国际贸易秩序的愿望, 为解决我国的国际贸易纠纷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通过运用WTO制定的关于国际贸易的规则, 可维护我国的正当利益, 进一步减少贸易的摩擦。现今多极化格局的出现, 进一步弱化了WTO的职能, 因此, 我国应立足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 主动维护多边贸易的秩序, 在多边贸易的谈判中发挥我国应有的贡献。

2. 要努力维系与东亚经济体的区域贸易, 制定新的发展措施

经历了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后, 在东南亚区域建立了东亚自由贸易区域。早期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域包括东南亚十三国, 发展至今, 其区域增添了澳大利亚以及印度、新西兰三个国家。建立这个区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与合作, 减少贸易产生的摩擦, 但现今这个贸易组织缺乏相应的管理体系, 呈现松散的状态, 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应制定新的发展措施, 坚持“一带一路”战略, 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快软件的开发与建设, 促进东亚区域贸易的发展。

3. 要实现良好的双边贸易

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对美国进行的货物贸易, 我国的广阔的市场使多国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大大加深。但我国并未将自身的贸易实力转化为对外关系的改善, 反而使我国的对外关系变得越来越差, 因此, 我国要时刻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关系理念, 充分调动自身的优势, 形成良好的国际互动机制。

4.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 我国对外贸易的货物数量在逐年升高, 因此, 加快结构的升级、发展方式的转型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根本方法。我国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发力度, 立足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逐步推动对外贸易的转型, 以及服务贸易的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 面对国际贸易格局分化与国际贸易秩序演变, 我国应积极主动应对不断变化的格局以及秩序, 努力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因此, 各个经济共同体要时刻注意国际贸易的发展情况, 平衡利弊, 将自身的利益融入国际贸易秩序中。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贸易格局在不断的分化中, 产生了多级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是多极化的突出表现之一。国际贸易的分化, 导致多边贸易规则被进一步弱化, 使不同层级、规模、紧密程度的贸易并存, 推动了双边贸易协定的制定。本文通过对国际贸易格局分化表现、国际贸易秩序演变进行分析, 提出我国发展国际贸易的策略。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秩序,多边贸易

参考文献

[1]张乃根.试论国际经济法律秩序的演变与中国的应对[J].中国法学, 2013, 1 (2) :180-191.

[2]何志鹏, 孙璐.贸易公平与国际法治:WTO多哈回合反思[J].东方法学, 2011, 3 (2) :62-74.

格局分化 篇2

金融周期下半场现“水牛”

“水牛”的逻辑是股市吸引力相对实业和房地产投资的上升。“水往低处流”,“水”来自于资产配置从传统实业、地产、存款向更有吸引力的金融资产的转移。

此外,2006-2007年由基本面和估值双轮驱动的“火牛”、2009年由信贷驱动的“鸡血牛”以及现在的“水牛”,是一个完整金融周期里先后出现的三种牛市。“火牛”由基本面和估值双轮驱动,造就A股2007年级别的波澜壮阔大牛市。“火牛”依赖的基本面强势不是信用过度扩张所支撑起来的虚胖,所以通常可以持续较长时间和达到比较高的估值水平,并在末期达到泡沫化。

“火牛”之后的调整主要是杀估值。政府通常会试图通过信用扩张刺激经济来人为延长金融周期,试图把基本面支撑起来。接下来产生的“鸡血牛”持续时间长短取决于经济基本面能依赖信用扩张的“鸡血”人为支撑多久。随着信用扩张到了强弩之末,金融周期上半场走到最后一程时,基本面最终会崩溃,进入一轮杀基本面的调整。

迄今为止,中国股市在本轮金融周期中的表现很典型。2006-2007年为基本面和估值双轮驱动的“火牛”,2009年为信贷驱动的“鸡血牛”。2010-2012年的调整为金融周期上半场结束前必经之路,消化在“鸡血牛”阶段积累的虚胖。

当信用扩张拐点在2013年下半年到来后,由于缺少了杠杆的帮助,实体经济和房地产投资的相对吸引力开始减少,“水牛”于是就开始了(创业板在2013年上半年率先开始涨,主板在2014年下半年跟上)。一个典型的金融周期大概15年,其中下半场大概4-5年。我们认为本轮中国金融周期底部和下一轮金融周期的起点大概在2017年左右,而下一波2007年级别的“火牛”预计将在金融周期上行中诞生。

三大要素支持“水牛”稳步前行

如何让“水牛”波折较少地再持续两三年,熬到基本面的复苏,从而交棒给类似2007年级别的“火牛”呢?参考其它国家的经验来看,这将取决于“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三大政策要素的坚决执行。

其中,紧信用既为“松货币”提供了空间,也避免了“鸡血牛”的再现和金融周期下半场人为延长(类似A股2009年的反弹,以及之后更深、更长的调整)。“紧信用”的执行,不但要观察银行贷款,还要观察更广义的社会融资增长。

“松货币”的执行,主要观察10年国债收益率、银行间回购利率、央行资产负债表增长等指标。

“宽财政”的执行,不但要观察财政赤字,在中国特殊环境下,还要观察各种类财政行为,包括政府主导的投资和消费活动,以及对政策性银行的注资。

从欧元区和日本的经验看看,中国的优势一是在于有自己的独立宏观政策(可以避免欧元区很多国家的尴尬),二是在于有前车之鉴可以参考(避免了先行者日本的漫长摸索)。我们对近期三大政策要素的执行力度比较乐观,这也是我们对市场走向持乐观态度的根基。

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投资逻辑出现分化

根据金融周期看股市的分析框架,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的投资逻辑不太一样,建议投资者从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两条主线拥抱资本市场时代。

传统行业上涨的主要逻辑是股票吸引力相对于实业和房地产投资的上升。在经济下行环境和基于相对吸引力的投资逻辑下,配置行业和个股时,相对的业绩表现和估值高低自然比较重要。而新兴行业涨的逻辑是寄望企业可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低成本股权融资)超常规发展,所以寻找那些选对“赛道”并有望通过积极有效的并购整合来超常规发展的企业。市盈率和当期业绩反而不重要。

新兴行业主线(包括转型、创新的传统行业公司):我们从企业融资优势的角度思考,寄望那些押对“赛道”的公司可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进行融资、并购、转型、创新,以实现超常规发展。在“赛道”选择上,我们认为有国家背书的“国策主题”(中国制造2025、京津冀一体化、PPP、稳增长)是5月份比较好的“赛道”,在经济加速下行环境下免疫力更强,在二季度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的背景下更可能受益。

具体来看,稳增长计划支持基础设施产业链需求扩张,建材、铁路轨道交通设施以及电力设备板块料将整体受益。个股层面,重点推荐建材板块的龙头企业开尔新材、受益于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轨道交通龙头鼎汉技术、借助资本市场创新融资模式满足转型经营光伏电站资金需求的彩虹精化,以及资本实力雄厚且具备污水处理PPP模式先发优势的碧水源。

传统行业主线:在传统行业,要走在社会资产配置向金融资产转移这个大趋势的前面,寻找并及时填平“价值洼地”,享受先行者的升值收益。目前主要存在于相对估值仍低、最近涨幅较小的家电、汽车、食品饮料、医药行业。行业内部,在经济复苏仍遥远的环境下,重点关注当前业绩表现突出或有望通过创新、转型、改革获得新的发展空间的个股。

具体来看,从前期涨幅、当前估值、业绩优势以及发展空间四个维度寻找价值洼地。重点关注前期滞涨、估值较低、一季度业绩超预期且积极转型的白电龙头美的集团;具备估值提升潜力且新产品投放有望催化销量、业绩双升的汽车行业龙头长城汽车;国企改革预期明确、京津冀投资加码打开市场空间的老白干酒;当前业绩优势突出、研发和试验奠定中长期增长基础的九洲药业。

格局分化 篇3

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为了拉拢国外手机巨头开发TD终端,曾经不惜威逼相加,而今天,这些他撕破脸皮才争取来的合作伙伴,却正心灰意冷。

日前出炉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TD手机出货量三强均为国产厂商,它们分别是中兴、酷派、华为。而之前,三星一直是TD手机份额的老大。

TD无法在海外商用,手机出货量低于预期,TD芯片与OMS操作系统成熟度不够,中国移动走低端集采路线,都让洋品牌厂商大失所望。

演绎“新三国”

市场调研机构赛诺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TD手机出货量为151.8万台,国产厂商全面超越洋品牌,占据TD手机市场的大头,整体份额超过60%,其中中兴(18.5%)、酷派(15.5%)、华为位列三甲,市场份额合计为47.3%。而前三名均由国产厂商把持,这还是头一遭。

三星、摩托罗拉等洋品牌在TD手机中的市场份额均出现大幅下滑,出现这种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TD商用近三年时间,依然没有大的改变,消费者对这一制式心里并不认同。另外,中国移动自身的策略,也打击了洋品牌的信心——主推低端手机,导致手机厂商无利可图。

国产厂商能后来居上,与它们的持续投入有关。由于洋品牌对TD手机不够重视,这一市场的竞争尚算不上激烈,而在其他成熟市场,国产手机缺乏竞争力。所以,卡位较早的国产手机厂商,在这一市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中兴与酷派最为明显,它们是这一制式的最大赢家。

“但这绝对不是中外厂商真正实力的反映。”电信研究院不愿具名的人士向《IT时代周刊》表示,国际厂商,只是惧于中国移动,迫不得已才生产TD手机。这从早期诺基亚、索尼爱立信、摩托罗拉等洋品牌迟迟不肯发力就可见一斑。

2009年元月,中国移动召集手机厂商举行了一次通气会,并将矛头对准“不听话”的国外手机厂商,对它们威逼利诱:“如果在座的对TD终端上毫无贡献,那么它们2G产品的定制将受到影响。”据悉,中国移动放出狠话,在于公司董事长王建宙此前频繁拜访各大手机企业的高层,敦促他们全力投入TD手机的研发生产中来,但洋品牌一直按兵不动,坐等TD的成熟,这让中国移动大为光火。

中国移动作为全球用户最多的电信运营商,各大手机厂商都想跟它做生意,只能作出退让。而事实上,很多国外手机厂商尽管推出了TD手机,但并未花工夫,更多是在应付中国移动。这也就导致旗舰TD手机迟迟无法诞生。

洋品牌出局

中国移动对TD手机的集采制度,对本土厂商有利,这也是它们后来胜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弥补技术上的硬伤,扩大3G用户规模,中国移动在销售策略上绞尽脑汁,比如预存话费送TD手机,做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这种情况下,采购价格越低,对中国移动越有利。

去年11月,中国移动公布了600万台TD手机的招标情况,出乎意料的是国产厂商大获全胜。12款入围手机中,中兴通讯一举拿下3款,酷派、华为和联想各有2款中标,天宇、海信和新邮通也有斩获。知情人士透露,此次TD手机的招标价格均在千元以内,中兴通讯和酷派入围的都是入门级3G手机。

诺基亚、三星、LG、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等洋品牌,在这次招标中全线覆没。据知情人士透露,洋品牌对中国移动的做法颇有微词,认为中国移动不顾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伤害手机厂商参与激情的同时,也将自己往冰窟里推——一味推低端手机,将有损中国移动的3G品牌形象。

3G用户发展低于预期,主推低端TD手机,可为中国移动带来更多3G用户。而从今年2月份的统计情况来看,销量排名前十的TD手机中,千元以下的机型就占了9款,酷派的T63售价仅为399元,这也可见低端TD手机在中国移动战略版图中的意义。而记者了解到,千元以上的TD手机,进入前十名榜单的,只有酷派的F800。

有电信专家认为,目前,谷歌Android平台大热,除了苹果、黑莓、诺基亚等少数厂商外,几乎所有的手机厂商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主流制式Android手机的开发上,它们对市场受限的TD并不看好,所以出现了TD手机降温的趋势。

另外,TD相比其他两种3G制式成熟度不够,这也决定了它不可能走高端路线。有数据显示,过去的一年,TD手机中,智能手机占比不足20%,而中国联通的WCDMA手机,智能手机比重高达48%。

“目前,在3G手机中,TD手机在价格上已占有一定优势,千元以下和千元左右的TD手机数量较多,这是中国移动跟其他运营商争夺3G用户的主要筹码。”电信专家丁守谦认为,“在其他两大运营商纷纷推出旗舰智能手机的今天,中国移动依然依靠低端手机抢市场,处境不妙。”

日前也有消息称,中国移动希望改变这种局面,推出更多不同价位的TD手机,丰富消费者的选择,也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2月份,中国移动就表示将集采1220万台TD手机,包括高、中、低不同层级的智能手机。

为了承接这笔大单,国内的手机厂商已在加紧备战。宇龙酷派常务副总裁李旺称,2011年,公司将着重发力TD智能手机市场,预计全年推出10款Android平台TD手机。而中兴、华为也在未雨绸缪,希望在这次集采中胜出。

但洋品牌则不同,它们必须考虑全球市场,如果生产的TD手机在出货量上没有保证,均摊高额的研发费用以及推广费用,往往是入不敷出。一家韩国手机厂商的产品经理对本刊表示,他们在对待TD手机上,现在表现得更加理性了。

双重掣肘

截至2月底,国内已有3G用户5598.9万,从用户规模来看,中国移动在网TD用户达2454.7万,领先其他两家运营商。但现在风头正劲的却是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它们都在旗舰手机上有所作为,尤其是前者,iPhone4一度供不应求。而目前为止,TD手机中尚无明星手机。

中国移动的TD用户规模,明显依赖无线固话,其实工信部早已明文禁止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在电信专家看来,作为上市公司,它之所以想尽办法抬高TD用户数,主要是呈现一份漂亮的数据给资本市场看。同时,它也想给用户造成视觉干扰,认为中国移动的3G是发展最好的。

日前,一家手机厂商在产品发布会上展示了三种3G制式的智能手机,但TD制式的手机在进行各项业务操作时速度最慢。在问及原因时,这家手机厂商的产品经理认为,可能是搭载了TD芯片的结果。

TD芯片的不给力,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掣肘。目前,涉足TD手机芯片的厂商太少,国内企业缺乏技术积淀,国际厂商参与热情不高,其结果导致TD终端踯躅不前。

而中国移动自有的OMS系统,也难以承担大任。2011年3月31日,摩托罗拉MT870露出庐山面目,这是首款双核TD手机,与过去TD定制手机都采用OMS系统不同,摩托罗拉这款产品搭配了Android 2.3系统。在外界看来,摩托罗拉是要摆脱中国移动的系统控制,打破技术上的瓶颈。

中国移动号称自主的OMS系统,其实是基于谷歌Android平台进行的二次开发,是其掌控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入口,但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不多。最为关键的是,这一平台不成熟,Android平台频繁升级,中国移动不得不跟着修改程序,疲于应付。

心猿意马

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王建宙登台为公司主推的TD-LTE奔走呼告,号召国际主流的设备商、运营商参与推动这一制式的发展。王建宙表示,今年将是TD-LTE商用的元年,已与9家国外的运营商签署了合作协议。

TD-SCDMA除了中国大陆地区外,其他只在中国香港、韩国首尔等极少数地方建立了小规模试验网,鲜有国际运营商参与组网,设备商也处于边缘化位置。结果,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3G,只能自弹自唱。

在国内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移动对LTE的态度最为积极,不仅王建宙在多个场合摇旗呐喊,目前公司启动了覆盖全国6大城市的TD-LTE规模性试验工作,将要覆盖5000万人口。

在其他两家运营商忙于发展自己的3G用户时,中国移动率先出击LTE。相比竞争对手,中国移动的TD在网络覆盖、传输速度、终端以及业务应用上,全方面落后于人。南京邮电大学宋荣方教授认为,移动将TD-SCDMA作为一个短暂的过渡,它想跳转到LTE,摆脱目前所处的尴尬位置。

中国移动的压力越来越明显,3月28日,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在出席某峰会时透露,在今年电信日之前,将在国内56个城市开放HSPA+,传输速率升至21Mbps,相当于其目前3G网络速率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