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评价体系(精选九篇)

云宝吧 时间:

二维评价体系(精选九篇)

二维评价体系 篇1

有关项目成功 (Project Success, PS) 和项目成功关键因素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s) 的研究已经持续了近三十年的时间。Daniel[1]在1961年最早提出了关键成功因素的概念, 并且提出3-6个因素决定了项目的成功。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国外学术界展开了对项目成功标准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和项目管理从业人士认为, 不应该只局限于满足某些传统标准, 而应该从发展的眼光来评价项目成功。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对基础设施对投入也在不断对加大, 对项目成功标准的确定和如何建立评价体系就显得更为重要。

2 项目成功的研究现状

对项目成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项目关键成功因素的探讨。基本方法是通过调查问卷或文献研究的方式确定影响项目的各种成功因素, 要求给出相应的权重, 然后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因素分析 (Factor Analysis) 将各种因素进行分类, 并得出影响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Dov Dvir[2]研究了项目策划和项目成功的关系, 指出需求定义和技术规范的制定与项目成功密切相关。Shamas [3]研究成功因素间的根本关系, 并考察这些关系如何进一步解释大型项目的成功。把成功因素归结为关键COMs (理解、能力、责任、沟通) 。Wei Tong Chen[4]研究了Partnering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有:协作的团队文化、长期的质量关注、统一的目标、资源共享。成功的P模式离不开参与方的共同努力。Adnane Belout[5]认为影响项目成功的因素包括项目使命、管理支持、项目进度计划、顾客认可、人员因素、技术任务、沟通、监控、解决纠纷。Dov Dvir[6]分析了的项目计划指标、计划质量、目标变化、计划变更和项目成功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了项目计划变量和其对项目成功影响之间的相互作用。Aaron J, Shankar[7]提出四个成功标准。是否在时间和预算内完成;项目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客户对项目预期要求;项目开发对组织的经营有多大的作用。能否获得的长期的利益。Anton de Wit[8]讨论了项目产品成功和项目管理成功之间的区别, 指出项目的成功等于项目管理成功加项目产品成功。Hans Georg Gemünden[9]提出内部成功是根据技术成功、能力获取及达到新产品目标成本等指标进行确定;外部成功是根据资金运作成功, 达到一定的期望值及新产品达到规定的需求等指标进行确定。Chan [10]认为项目成功关键因素包括项目团队义务、承包商能力、风险和责任评估、业主能力、用户需求、最终用户的约束。Chua [11]认为项目特征、合同策划、项目参与方和交易过程是影响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Nguyen [12]认为舒适度、能力、承担义务和沟通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Fortune and White [13]提出目标、实施中的监控、决策、改革、沟通、环境、边界、资源、持续性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国内有关项目成功的研究[14,15]内容主要集中在项目成功的内涵、遵循的原则、成功的保证、项目成功的因素/要素分析、成功标准的研究、成功度的评价。研究方法有基于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分析、价值链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基于激励理论的分析、风险分析、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灰色变权聚类方法等。研究视角有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宏观和微观项目环境的角度、风险管理的角度等。从已有的文献来看, 对项目成功的研究数量较多但思想难以统一, 许多结论看似合理但难以验证。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 (1) 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视角或侧重点导致研究结论不尽相同。 (2) 项目种类繁多, 项目环境的复杂性和可变性掩盖了事实的本质。 (3) 许多标准难以量化, 给进一步的定量描述带来困难。

3 项目成功的新的评价思路

为更好地对项目成功度进行评价, 可结合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定量评价主要是将同类多项目实际绩效进行比较。定性评价主要是考察项目对环境产生的作用。

3.1 横向评价

在进行横向评价时, 涉及到三个因素的确定:成功因素 (SF) 、关键成功因素 (CSF) 、关键成功指标 (KSI) 。成功因素可通过对企业高层领导和行业专家进行访谈或者问卷调查的方式确定。然后可以通过因子分析法确定关键成功因素。在确定了关键成功因素后, 根据可测量关键成功指标的多少及权重确定的准确性, 在评价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3.1.1 KSIS较少且权重易确定的项目的评价

在这种方法中, 权重的确定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可用组合赋权法确定。主观赋权法缺点是计算出的结果受主观因素干扰较大。客观分析法过分依赖于数据, 忽视了专家在确定权重中应有的重要性。权重的正确确定应该是评价指标客观信息与评价者主观判断两者综合的反映, 组合赋权法就较好的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方法如下:权重:wi=kpi=kqi (1)

k1, k2: 为待定系数 (k1, k2>0, k1+k2=1)

pi, qi:权重系数

评价值:yi=w1xi1+w2xi2+…+wjxij (j=1, 2, …, m) (2)

3.1.2 KSIS较多且权重难确定的项目的评价

数据包络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 DEA) 是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在避免主观因素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在处理多输入, 多输出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对KSIS较多的项目, 可以采用此方法, 将同类多项目的实际绩效进行横向比较, 进行DEA的有效性分析, 以评价本项目实际成果的有效性。其过程为:

(1) 基本模型构建 (C2R模型)

假设有nDMU, 每个DMU都有m种类型的“输入”和s种类型的“输出”, 分别表示该单元“耗费的资源”和“工作的成效”。对应于权系数v= (v1, …, vm) T, u= (u1, …, us) T每个决策单元都有相应的效率评价指数:hj=uΤYjvΤXj, j=1, 2, , n.C2R模型定义加权的总输出与加权的总输入之比为效率评价的指数。通过求解以下模型得到评价单元j0的有效性水平hj。即:

{maxuΤY0vΤX0=hjuΤYjvΤXj0, j=1, 2, , nv0, u0 (3)

其中Xj= (x1j, x2j, …, xmj) T, Yj= (y1j, y2j, …, ysj) T, T为决策单元j的输入和输出向量。记X0=Xj0, Y0=Yj0

(2) 运用松紧定理转换为对偶模型求解

可以经过Charnes-Cooper变换而转化为一个线性规划问题, 常用的是其对偶规划。变换后的对偶模型为:

{minθj=1nXjλjθX0j=1nYjλjY0λj0 (j=1, 2, , n) (4)

其中, θ表示DMUj0的有效值, 若θ=1, 则称DMU0为DEA有效。

(3) 输入输出指标的设定

在本类评价中, 可以采纳DoyleGreen建议, 把“越大越好”的指标作确定为模型输入, 比如:项目经济效益、成本节约、工期节约、用户满意度、沟通效率、资源的充足程度、参与方能力 (可用相对值) 等。把“越小越好”的指标确定为模型的输出, 比如:工期、成本、用工量、项目变更次数等。

3.2 纵向评价

3.2.1 纵向评价内容

纵向评价主要是考察项目对其所在行业和区域所作贡献。工程项目具有其特定的组织使命, 要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成功的工程应该是有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的。

结合价值链 (Value Chain, VC) 理论, 纵向评价主要考虑三个层面的影响: (1) 外部影响评价。评价该项目对其他的参与方所产生的影响。 (2) 行业影响评价。评价该项目所在行业的发展对其他相关行业产生的影响。 (3) 区域影响评价。评价该项目对所在对区域所产生对影响, 以及在项目所在的区域的发展对其他邻近区域产生对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

3.2.2 纵向评价方法

纵向评价指标多数属于定性指标, 很难量化。为了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可运用层次分析法、成功度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来综合评价。具体评价思路是:首先运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分指标的权重, 然后根据项目成功度的评价标准, 运用专家打分法为各分指标打分, 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分析。

4 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横向和纵向评价的结果, 可以建立一个二维的评价体系, 如图2所示, 以X0, Y0为评价基数, X1和Y1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具体项目环境确定。从图中看出, 项目成功的平均值分为6个区域, 4种类型。分别是:不容许区域、需改进区域、容许区域和最优区域。

不容许区域为区域I, 表达为: (xx<X0, yy<Y0) (5)

需改进区域为IIa, IIIa, 评价值落在该区域内的项目可通过单方面的改进达到容许或最优的平均值。表达为: ( (xi∈[X1, X0) , yiyiY0) ∩a1xi+b1yi<X0+Y0) ∪ ( (xixiX0, yi∈[Y1, Y0]) ) ∩a2xi+b2yi<X0+Y0) ∪ (xix1<X1, yiyiY0) ∪ (xixiX0, yi∈ (Y1, Y0) ) (6)

容许区域为IIb, IIIb, X1和Y1两个值的大小决定了容许区域的范围, 同时这两个值也是项目特征和业主意愿的体现。表达为: ( (xi∈[X1, X0) , yiyiY0) ∩a1xi+b1yi<X0+Y0) ∪ ( (xixiX0, yi∈[Y1, Y0]) ) ∩a2xi+b2yi<X0+Y0) (7)

最优区域为区域IV, 表达为: (xix1<X1, yiyiY0) (8)

a1, b1, a2, b2为区域特征常数。它们与项目类别、项目特性、合同约定等因素相关。

X0, Y0为评价基数。可在项目评价前进行设定。

X1, Y1为容许值。可根据项目特性和业主意愿确定。

5 小结

项目成功的研究对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 项目建成后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控制体系的建立。对已完项目进行的评价属于反馈控制对范畴, 其成果同时也是对新项目对前馈控制。合理的对项目成功的评价能够加强项目各参与方对已完项目的认识, 提高项目建成后运营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有利于项目监督和管理部门后期的监管工作, 促进项目建设各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出台和更新相应规定和政策。

摘要:项目成功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对我国当今社会和经济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项目成功的合理评价体系建立不仅能加深项目的各参与方对已完工项目对认识, 同时也能对新项目的控制体系的建立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在DEA评价和三个层次影响分析的基础上, 构建了项目成功的纵向和横向评价体系, 对项目成功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划分, 结果显示评价值可以分为六个区域, 归并为四种类型。它们是最优区域、容许区域、需改进区域和不容许区域, 对部分评价区域指出了改进方向。

关键词:项目成功,评价体系,层次,改进

参考文献

[1]DANIEL RD.Management information crisis[J].Harv BusinessRev., 1961, 39 (5) :111-21.

[2]DOV DVIR, TZVI RAZ, AARONJ SHENHAR.An empirical analysis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ject planning and project suc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3 (21) :89-95.

[3]SHAMAS-UR-REHMAN TOOR, STEPHEN O OGUNLANA.Crit-ical COMs of success in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projects:Evidencefrom Thailand construction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7.

[4]WEI TONG CHEN, TUNG-TSANCHEN.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construction partnering in Taiw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Management, 2007 (25) :475-484.

[5]ADNANE BELOUT, CLOTHILDE GAUVREAU.Factors influencingproject success: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4 (22) :1-11.

[6]DOV DVIR, THOMAS LECHLER.Plans are nothing, changing plansis everything:The impact of changes on project success[J].Re-search Policy, 2004 (33) :1-15.

[7]AARON J, SHANKAR, DOV DVIR, OFER LEVY, ALAN CMALTZ.Project Success:Amultidimensional strategic concept[J].Long Range Planning, 2001 (34) :699-725.

[8]ANTON de WIT.Measurement of project success[J].Project Man-agement, 1998, 6 (3) :164-170.

[9]HANS GEORG GEM櫣NDEN, S REN SALOMO, AXEL KRIEGER.The influence of project autonomy on project suc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5 (23) :366-373.

[10]CHAN APC, HO DCK, TAM CM.Design and build project successfactors:Multivariate analysis[J].J Constr Eng Manage, ASCE, 2001, 127 (2) :93-100.

[11]CHUA DK, KOG YC, LOHPK.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differentproject objectives[J].J Constr Eng Manage, ASCE, 1999, 125 (3) :142-50.

二维评价体系 篇2

欧盟环境影响评价法律体系以<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指令>及其修正案和<关于特定规划和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指令>为核心,其制定和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其成员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世界环境影响评价立法领域的重要成就.本文首先从立法框架、适用范围、运行方式、公众参与以及法律实施效果回顾等方面简要介绍了欧盟环境影响评价法律体系,分析了该法律体系的特点.随后,基于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立法实践的回顾与特点总结,借鉴欧盟环境影响评价法律体系的经验做法,提出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体系的若干建议.

作 者:刘秋妹 朱坦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071 刊 名:未来与发展  CSSCI英文刊名:FUTURE AND DEVELOPMENT 年,卷(期): “”(3) 分类号:X828 关键词:欧盟   环境影响评价   法律体系   环境政策  

二维评价体系 篇3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主任王克娇在致辞中指出, 评价认证体系是促进信息技术安全规范应用和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与中国电子商会合作建立的二维码应用评价体系, 将有力推动二维码产业健康发展。中国电子商会常务副会长王宁在讲话中表示, 国家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安全, 二维码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将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支持“互联网+”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据了解, 《二维码安全规范应用评价体系》是我国二维码行业第一个应用评价体系, 由中国电子商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共同编制, 旨在指导二维码应用组织实施规范化管理, 保证二维码生成、应用、管理和识读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安全性, 促进二维码行业规范化发展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该评价体系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 分为产品追溯、市场营销、内控、电子票证四大评价项目, 依据应用管理要求、成熟度评价工具、注册规程、应用基本规范、数据质量保障规范、效果检验规范等一系列评价标准对应用组织二维码的能力进行评价。

绩效评价体系 篇4

从我的理解上来看,绩效评价体系是指针对绩效进行的一系列评价指标的设计和实施的活动总称,是绩效评价指标系统化和制度化的体现。

企业效绩评价一般包含这四部分内容:财务效益状况38%,发展能力状况24%,偿债能力状况20%,资产营运状况18%;这几个指标经过设定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产生评议指标形成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绩效评价体系的实施者评价工作机构实施进行,评价工作机构包括:评价实施工作组和专家咨询工作组。

绩效评价体系的实施主要借助以下绩效评价工具:

1、swot分析法,具体是指——strengths:优势 weaknesses:劣势 opportunities:机会 threats:威胁。意义:帮您清晰地把握全局,分析自己在资源方面的优势与劣势,把握环境提供的机会,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威胁,对我们的成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pdca循环规则:plan:制定目标与计划 do:任务展开,组织实施check:对过程中的关键点和最终结果进行检查 action:纠正偏差,对成果进行标准化,并确定新的目 标,制定下一轮计划。意义:每一项工作,都是一个pdca循环,都需要计划、实施、检查结果,并进一步进行改进,同时进入下一个循环,只有在日积月累的渐进改善中,才可能会有质的飞跃,才可能取得完善每一项工作,完善自己的人生。3、5w2h法:what:工作的内容和达成的目标 why:做这项工作的原因who:参加这项工作的具体人员,以及负责人 when:在什么时间、什么时间段进行工作 where:工作发生的地点 how:用什么方法进行 how much:需要多少成本;意义:做任何工作都应该从5w2h来思考,这有助于我们的思路的条理化,杜绝盲目性。我们的汇报也应该用5w2h,能节约写报告及看报告的时间。

4、smart原则:s:specific 具体的 m:measurable 可测量的 a:attainable 可达到的 r:relevant 相关的 t:time based 时间的人们在制定工作目标或者任务目标时,考虑一下目标与计划是不是smart化的。只有具备smart化的计划才是具有良好可实施性的,也才能指导保证计划得以实现。--s代表具体(specific),指绩效考核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标,不能笼统;--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指绩效指标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a代表可实现(attainable),指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r代表现实性(realistic),指绩效指标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证明和观察;--t代表有时限(time bound),注重完成绩效指标的特定期限。

5、时间管理-重要与紧急,优先顺序=重要性×紧迫性,在进行时间安排时,应权衡各种事情的优先顺序,要学会“弹钢琴”。对工作要有前瞻能力,防患于未然,如果总是在忙于救火,那将使我们的工作永远处理被动之中。

6、任务分解法wbs:任务分解法(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如何进行wbs分解:目标→任务→工作→活动wbs分解的原则:将主体目标逐步细化分解,最底层的任务活动可直接分派到个人去完成每个任务原则上要求分解到不能再细分为止wbs分解的方法:至上而下与至下而上的充分沟通 一对一个别交流 小组讨论wbs分解的标准:分解后的活动结构清晰 逻辑上形成一个大的活动 集成了所有的关键因素包含临时的里程碑和监控点 所有活动全部定义清楚学会分解任务,只有将任务分解得足够细,您才能心里有数,您才能有条不紊地工作,您才能统筹 安排您的时间表

7、KPI

7、二八原则,巴列特定律:“总结果的80%是由总消耗时间中的20%所形成的。” 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编排事务优先次序的准则是建立在“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的原理的基础上。举例说明:80%的销售额是源自20%的顾客;80%的电话是来自20%的朋友;80%的总产量来自20%的产品;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这启示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理出头绪,把资源用在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上。

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公司绩效评价的指标根据计量基础不同可划分为二类:一是以会计为基础的绩效评价指标;二是以市场为基础的绩效评价指标。在这两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只有权衡好利润和增长的关系才能保障企业管理员工工资水平。而在这个把握上则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丰富的工作经验、系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公司需要有足够的了解。

绩效评价体系主要作用应该是企业战略服务,它的首要目的是提高业绩;其次,绩效评价结果为增加报酬提供了合理决策的基础,一个公正的绩效评价系统也是加薪奖励公平化的保证;有助于确定员工培训和发展的需要作出判断和选择;最后,绩效评价数据也可用于内部员工关系的决策,比如动力、提升、降级、升职和调动等方面的决策。实施绩效评价系统需要设置评价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对象,工作组织,工作程序、步骤及时间安排方案。评价目的是实施绩效评价预期达到的效果;评价对象是绩效评价的客体;工作组织是实施绩效评价的组织部门;步骤及时间安排是指实施绩效评价系统要经过的程序步骤以及实施每步需要的时间长度设计;所谓“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可实施的绩效评价系统方案是绩效评价成功实施的重要步骤。

实施绩效评价系统要分阶段进行,具体包括:

一、前期准备工作:下发评价通知书,人员培训、工作布置,设计调查问卷。

二、基础资料收集:当年会计报表及编制说明;其他相关报表;中介机构审计报告及附注说明;企业上缴税收、税收减免、税收返还情况、财政拨款情况;企业缴纳职工基本养老、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情况;企业资产重组情况;其他背景情况;调查问卷统计汇总情况。

三、基础数据审核:

1、基础数据核实的范围;

2、审核的主要内容:◎资料完备性◎数据真实性◎口径一致性◎有关因素调整;

3、基础数据调整◎真实客观性◎基础数据口径的调整◎历史遗留问题◎企业社会负担;

4、基础数据审核调整中应注意问题;

5、基础数据审核工作程序,基础数据审核工作程序包括:检查数据资料内容的完整性,审阅审计报告,财务报表审核,报表调整,影响因素调整,情况汇总,反馈被评价企业,评价工作组织机构最终认定。

四、定量评价:评价标准值的选择,基本指标计分,修正指标计分。

五、基本指标计分方法,单项指标得分=本档基础分+调整分,本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调整分=(实际值—本档标准值)/(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上档基础分—本档基础分),基本指标总分=∑单项指标得分,某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该部分指标分数/该部分权数。

六、修正指标计分方法:单项修正系数=1.0+(本档标准系数+功效系数× 0.2-该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功效系数=(指标实际值-本档标准值)/(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加权修正系数=(修正指标权数/该部分权数)×该指标单项修正系数,某部分综合修正系数=∑该部分单项指标加权修正系数,某部分修正后得分=该部分基本指标分数×该部分综合修正系数,修正后总得分=∑四部分修正后得分,某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该部分基本指标得分/该部分权数。

七、专家评议和评价报告:专家评议方法,综合评价结果,评价报告撰写

八、评议指标计分方法:单项指标分数=∑(单项指标权数×每位评议人员选定的等级参数)÷评议人员总数,评议指标得分=∑单项指标分数

高层确定并实施绩效评价体系,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八个点:

1.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必须先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并由此确定企业的具体经营目标。

2.确定部门KPI。将企业经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形成部门的关键绩效指标(KPI)。

3.确定员工KPI。员工个人结果KPI和个人行为KPI共同构成员工的个人绩效指标。

4.制订绩效计划。在绩效计划阶段,管理者和员工共同确定绩效考核的周期。在此基础上,员工对自己的工作目标做出承诺。

5.绩效辅导。管理者要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并对绩效计划进行调整。在整个绩效期间内,都需要管理者不断地对员工进行指导和反馈。

6.绩效评价。在绩效周期结束的时候,依据预先制定好的计划,主管人员对员工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7.绩效反馈。通过绩效反馈面谈,员工可以了解主管的期望和实际绩效,请求上司的指导或帮助。在员工与主管双方对绩效评价结果和改进点达成共识后,就需要确定下一绩效管理周期的绩效目标和改进点,从而开始新一轮的绩效评价周期。

8.评价结果的使用。绩效评价的结果可用于员工工作绩效和工作技能的提高,据此决定对员工的奖励、薪酬的调整和相应的人事变动。

在设计绩效评价体系,关键在于评价指标的设计,评价指标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种原则:

1.坚持SMART原则:要量化、细化、程序化指标

2.少而精原则:A、反映组织对员工绩效的主要期望(战略和岗位要求);B、突出重点,有效利用资源,便于观察和辅导及评价

3.可测性原则(主要是“M”原则):A、计划完成状况可以准确观察和测量;B、能够比较容易的收集到这些指标实际情况的信息;C、便于绩效期结束时对员工作出评价

4.高效度:首先,指标定义和界定清楚明晰,保持指标的独立性与差别性有明显的区别,不冲突,不矛盾;其次,指标群的内容应该反映所要求绩效的全部方面,避免出现缺失和污染;再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管理者与员工都容易接受。

5.目标一致性原则:即按照目标一致性理论要求:保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目的及与评价对象的系统运行目标(要组织或者员工做什么?)的一致性。

同时,设计绩效标准时应注意:压力要适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符合一些基本原则问题。确定指标权重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以战略目标和经营重点为导向;所有指标权重之和为100%;呈现明显差异;评估者主观判断与客观事实相结合的原则,即考虑到评估者的主观感受,又要考虑到客观需要。

企业绩效评价系统有以下特点:以投入产出分析为核心;多层次多因素递进修正;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统一的分行业多档次标准值;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

但在绩效评价系统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评价方式问题:各种评价方式各有利弊,应根据评价对象,选择好合适的评价方式:图形等级量表法:最简单、运用最普遍的绩效评价技术.图形等级量表法列举了一些绩效特征要素(如质量、可靠性等),同时还分别为每一个绩效特征要素列举了取值范围(从不令人满意到优异).;交替排序法:根据某一种或多种绩效特征要素将雇员进行排序,排出从绩效最好的人一直到绩效最差的人,因为挑出绩效最好和绩效最差的人比较容易,因此交替排序法是一种运用最为普遍的绩效评价方法之一;配对比较法:使得排序变得更为准确,这种方法需要根据每一种绩效评价要素(如工作数量、质量)来将每一位雇员与其他雇员进行配对比较;强制分布:类似于在一条曲线上进行等级区分,需要按照预定的比例将被评价者分布到相应的绩效等级上,;关键事件法:主管将一位下属在工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常好的行为或非常不好的行为(关键事件)记录下来,然后在每6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主管人员和其下属面对面地以所记录的事件为例,共同讨论后者的工作绩效;描述性表格法-绩效改善计划:书面绩效评价时,最后都采取描述性语言格式来结束.对雇员所取得的进步与发展进行评价;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通过用一些特定的关于优良绩效和不良绩效的描述性事例来对一个量化的尺度加以解释或锚定,将描述性的关键事件评价法和量化的等级评价法(像图形等级这样的评价工具)的优点结合了起来,即量化等级+对应的关键事件.目标管理法:要求管理人员与每一位雇员共同制定一套便于衡量的具体工作目标,并定期与雇员共同审查其目标完成情况.要想建立一套实用的目标管理计划,需要与下属一起共同制定目标,并定期向他们提供反馈.不过,目标管理法通常是指一种复杂的、涵盖整个组织的目标设立和评价体系.(二)关于聘请中介机构的问题:邀请中介机构参与企业绩效评价,应遵循相关的法律准则,遵循企业内部相关规定,经过相关程序再进行。

(三)工作质量控制:要根据绩效评价实施的效果进行质量控制,以防在工做进程中偏离绩效考核目标轨道。

同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有些企业制造的绩效指标过多的倾向于财务数字方面的变化,而忽略了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这样产生出来的绩效指标太过绝对,很有可能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2.在团队合作越来越普及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要考虑到个人能力和绩效的衡量,还应该在设计指标的时候充分体现团队绩效考核、等级划分和团队奖励等各种因素,对指标的设计要求较高。

3.绩效评价体系的主导者应该要注重绩效评价过程中的绩效反馈有足够的敏感度和发掘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结合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及时组织合理的培训,改善员工的绩效,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这就对绩效评价主体产生了很高的知识技术能力要求。

4.现有一些企业,像很多国有企业,虽然也有绩效评价体系,但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评价结果对员工职业发展负责,导致人才流失的情况举不胜举。因此,如何调整企业制度,并进行合适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也是当前不少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5.绩效评价体系中的绩效指标分为硬指标和软指标,指标的设计科学与否对绩效评价的效果影响很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指标的设计需要以大量的资料和时间为基础,还对指标的设计者提出了很高的专业素养要求。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指标的设计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企业注意以往绩效指标,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可减轻工作量。

谈二维教学目标体系的构筑 篇5

一、研究学科体系, 整体把握目标

语文学科都是有着若干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系统。研究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小学语文十二册的教材体系, 全面掌握字词句段篇的知识体系与听说读写的能力发展序列, 才能让某一册、某一篇、某一个知识点寻找到准确的目标位置。

如在识字教学目标的确定上, 我们首先对课标要求和年段要求进行分解, 根据教材中呈现的生字串及综合性学习中呈现的汉字文化和识字方法等信息, 制定了《六年制小学语文学科教与学双向目标细目表》 (识字与写字二年级部分) 。

表格既能看到小学毕业时, 学生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和水平的总目标, 同时又对二年级年段识字的要求和学习水平维度有个清晰的了解。教师根据这张表, 不仅知道识字教学该教什么, 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而且明白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水平, 避免每一项目标平均用力的现象。就“用硬笔书写字, 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内容来说, 在表格中就清楚地表明, 它是发展学生较高的认知水平“应用”和“评价”层次的, 这样定的依据是一年级已要求“学会在田字格正确、整洁的书写汉字”, 二年级写字教学应该将“形成能力、养成习惯”作为重点目标。而教师依据此进行教学时, 着力点不是教师的教, 而是学生的练。对学生的要求是熟练达到掌握的程度, 并能够进行自我评价与矫正。这样的目标定位避免了教学中的随意性和不到位的现象。

二、整合教材内容, 准确进行目标定位

以文选型为框架的小学语文教材字词句段篇的知识训练体系和听说读写的能力发展体系往往渗透在一篇篇课文、一个个练习中, 如果教师不对整册教材进行梳理, 往往顾此失彼, 不能很好地达成目标。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在教材开头安排了两个规律识字的内容, 后又在练习5、6里通过“综合性学习”板块提示规律识字的方法, 根据这样的教材安排, 我们理解二年级上册的识字教学重点在“会识字”, 即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独立识字的能力。

通过对识字目标的全册分析, 教师在教学这一册的汉字时, 就会将识字规律的揭示和识字能力的培养放在主要的目标。例如对276个四会字的认识, 就由一年级以识记字形为重点, 转向学生的自主识字, 而学习目标自然就会向“分析”和“综合”这样较高水平发展。

三、深度研读教材, 细化目标内容

当一篇文章以教材形式安排在一定的课本和单元里时, 它就承载着相应的语文学习任务。教师面对文本时不仅将它作为一篇普通的文章来阅读, 不仅仅把课后问题和理解文本内容简单地转化为目标 (好多教学目标就是这样定出来的) , 还要以语文教育者的视角, 提取其中可用来作为语文学习的资源;更要从学生认知水平和原有学习基础角度, 寻找教学目标的最佳契合点, 让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教者对教材钻研的视角就跳出文本内容, 从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水平角度对文本呈现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进行分析, “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在分析过程中就了然于心了。

谈沥青路面车辙的二维评价指标 篇6

1 车辙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车辙是指在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对路面所造成的不可恢复的永久变形;通常沥青混凝土面层会在荷载的作用下下凹,同时两侧会有隆起,二者组合起来构成车辙。车辙对路面的使用寿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还使道路的服务质量下降,使道路运输的安全隐患显得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

1)使路面的平整度下降,从而降低行车舒适性;2)减薄了轮迹带沥青混凝土层厚度,使面层以及路面结构的整体强度降低了,同时也引起了一些其他路面破坏如裂缝、坑槽等;3)如果辙槽深度过大,车辆的变向将难以控制,在雨天时会造成路表排水不畅,车辆发声滑移的可能性将增大而影响高速行车的安全;4)在寒冷地区,冰雪将辙槽覆盖,致使路面的抗滑能力下降。

2 现有车辙评价指标的分析

车辙的最大危害在于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另外出于对养护管理需要的考虑,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车辙的评价指标,目前大多以车辙深度为指标对车辙进行评价。美国国家公路与运输协会标准AASHTO(1986年)按照不同的车辙深度,将车辙深度分为三个等级。当车辙深度为6 mm~13 mm时为轻级;13 mm~25 mm时为中级;大于25 mm时为重级。这一标准实际上是不考虑深度在6 mm以下的车辙。在英国,车辙深度达到10 mm以上时,就认为路面开始进入临界状态,这就表明需要加铺沥青层来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和恢复原有路面的结构质量;当车辙深度达到20 mm时,就认为路面已进入破坏状态。对于车辙极限值的确定,应测定处于临界状态的路面车辙深度,或进行交通事故调查以及汽车行驶质量调查,然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到不同等级道路的车辙深度,通过这种方法在短期内确定车辙标准比较困难,而对车辙容许深度的规定各国则有所不同。目前,我国的车辙深度以大于25 mm作为较深的分界,以不大于25 mm作为较浅的分界,这种分类方法显然是过宽的。

Oteng-Seifah和Manke于1976年提出了车辙横断面参数的概念。1995年,Simpson在研究车辙评价指标时,认为产生车辙路面的横断面可分成四种类型:1)土基车辙(subgrade);2)基层车辙(base);3)面层车辙(surface);4)隆起(heave),见图1。国内也有学者研究提出车辙深度不足之处是它只提供了车辙的一维测量,它并不能表征车辙形状,用于分析车辙的成因。因此,为了便于更好的分析车辙的形成原因及其形态,增加其他的车辙评价指标就显得尤为必要。

3 车辙的二维评价指标

车辙深度作为评价指标,不能反映车辙对行车的全部影响。不管哪一种车辙形态,辙槽的深度,辙槽的侧壁坡度以及辙槽的宽度等都对驾驶的平稳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为全面反映车辙的危害性,在保留现有车辙深度评价指标的同时,应增加车辙的其他评价指标。车辙的二维形态图见图2。

3.1 车辙辙槽深度D1和D2

国外对辙槽的评价是用平均深度作为评价指标,其计算方法是通过测算辙槽两侧的最高点到槽底的高度D1和D2,然后算二者的平均值。该指标的计算结果不能反映辙槽的最大高差给行车带来的影响。因此,考虑到车辆操控的稳定性,对于车辙的严重程度的评价应采用最大辙槽深度D1,而对于积水深度的评价应采用辙槽的第二大深度D2。随着辙槽深度的增大,车辆转向所受到的阻力也会越来越大,同时在车辆行使过程中如果要变线时所施加的扭矩也就越大。另一方面,辙槽深度D1和D2也是维修路面时车辙铣刨深度的主要依据。

3.2 车辙辙槽宽度W1,W2和W3

一个车辙断面有三个不同的辙槽宽度可以反映它的断面形态,即辙槽底部宽度W1、最大可能积水宽度W2和辙槽顶部水平最大宽度W3。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制约了车辆的行驶轨迹。辙槽越宽,对车辆的行驶轨迹的影响越小,车辆变道时驾驶者就越容易操控汽车;反之,辙槽越窄,对行车操控性的影响就越大,当车辆转向时驾驶者对车辆的操控性就会下降,就容易发生漂移、侧翻造成交通事故。

3.3 车辙辙槽侧壁倾角α和β

辙槽侧壁倾角α和β也是车辙形态的评价指标之一,辙槽侧壁倾角是以水平线与辙槽侧壁直线的锐角计算。随着角度的增大,车辆变线时所需克服的阻力就越大,车辙的稳定性越差,越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辙槽的侧壁陡缓情况是影响车辆转向安全的重要因素,辙槽侧壁越陡,车辆的转向越不安全;当辙槽的侧壁坡度达到90°时,车辆转向受到的阻力最大,此时也是行车最不安全的情况。

3.4 车辙辙槽内最大可能积水断面面积AW

车辙积水是影响雨天车辆行驶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辙槽内最大可能积水面积的增大,雨天车辆行驶时的安全性会越差;当积水深度越深时,驾驶员就越难判断车辙的形态,由于水面的反射作用,就越容易引起错误的判断或操作,就越容易引起滑移、侧翻。由于无法准确的测出车辙形态断面图,因此采用倒梯形来替代实际的车辙断面,则:

辙槽内积水状况不仅与横断面有关,同时还与纵断面状况有关,所以真实的积水面积并不一定是AW。

上述各种指标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车辙辙槽的形态问题,所以这些车辙指标的引入,可以将车辙从深度的一维评价指标,扩展为一个二维路面评定指标。

4 结语

1)车辙的存在使路面的使用寿命严重缩短,同时使道路的服务质量大幅度下降,对道路运输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2)目前对车辙的评价大多以车辙深度为指标,车辙深度它只提供了车辙的一维测量,它并不能表征车辙形状,用于分析车辙的成因;3)本文提出了基于车辙深度的车辙二维评价指标,通过辙槽的侧壁坡度、辙槽的宽度等指标的引入,将车辙从一个只有深度的线形指标,扩展为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宽度,同时还有斜率的平面指标,可为建立车辙和行车安全性的关系提供一定的基础,为公路的管理与维护提供一定依据。

摘要:基于对现有车辙评价指标的分析,提出引入车辙辙槽的坡度、宽度等指标,将车辙从一个只有深度的线形指标,扩展为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宽度,同时还有斜率的平面指标,为公路的管理与维护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沥青路面,车辙,指标,评价

参考文献

[1]侯相深,马松林,王彩霞.基于行车安全的沥青路面车辙测量与评价指标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23(8):14-17.

[2]高速公路养护质量检评方法[Z].

[3]田文泽.基于多指标的车辙评价标准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1(3):26.

[4]岳学军,黄晓明.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评价指标的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23(10):37-40.

[5]张久鹏,黄晓明,王晓磊.基于粘弹塑性理论的沥青路面车辙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7,24(10):20-24.

二维评价体系 篇7

内部审计是现代组织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在需要。1999年,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 以下简称IIA) 对内部审计作出了新的定义, 强调内部审计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中的作用;2002年, IIA在提交给美国国会的一份题为《改进公司治理的建议》的报告中指出:内部审计师是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这些定义和建议的出台, 让公众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 也标志着内部审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及作用的日益突显,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成为内部审计理论界与实务共同关注的热点。因此, 研究如何构建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 全面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部审计质量直接影响内部审计职能的实现程度, 影响组织高层对内部审计的信任以及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声誉。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 国际上一些大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 增强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纷纷对内部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和再造, 将部分非核心管理活动改由外部专业化公司执行 (王光远、瞿曲, 2005;韩洪灵、陈汉文, 2008) 。在此背景下, 内部审计部门必须通过持续改进、提升服务质量 (Ziegenfus, 2000;Dascalu、Turlea和Nicolae, 2009) , 在组织中获得声誉, 突显其存在的价值 (Sawyer, 1995) , 才能避免被企业边缘化 (蔡春、陈孝, 2006) 。Mihret和Yismaw (2007) 认为, 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审计服务的范围和程度、审计计划执行度等因素的函数。多数国内学者以内部审计部门所在的组织为分界点, 将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划分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其中, 外部因素包括组织所面临的法律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 以及内部审计行业管理情况等;内部因素包括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内部审计技术方法等 (黄国瑞, 2007;吴昊旻、王华;2010) 。对于如何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 学者们认为, 首先是要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因为, 内审机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缺乏独立性保障的内部审计部门, 无法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自主性和权威性, 因而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 (毕秀玲、薛岩, 2005) 。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 是高效内部审计部门的首要特征 (钱伯斯, 2011) 。其次, 内部审计部门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赵保卿, 2001;饶庆林、谭文浩, 2010) , 学者们认为一个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全过程的控制, 包括计划、实施、报告等各个阶段。第三, 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强调内部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对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性,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内部审计团队建设, 强化对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相关审计责任 (包括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 的教育, 做好对内审人员的后续培训工作等 (Hawkes和Adams, 1995) 。自1983年内部审计制度建立以来,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在内部审计质量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 我国已具备了比较完备的内部审计法规体系, 包括:《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若干具体准则等。这一系列法律法规, 对确保内部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规范内部审计行为, 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2008年7月, “中国版萨班斯法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 更是加速了中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这些都表明我国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规范。2006年, 《我国内部审计情况调查》显示:内部审计机构归口管理部门是董事会的组织 (或下设审计委员会) 占到样本总数的46%, 而这一比率在10年前仅为10%, 说明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正在逐渐增强 (王大力、李瑞红和王双彦, 2006) 。

在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多的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中拥有合理地位 (能够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 的情况下, 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研究的重点也应该将目光转移到审计部门内部, 从个人与组织两个层面探讨如何构建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

二、构建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基于个人层面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是构建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活动的主体, 运用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力对企业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在信息的收集和加工活动中, 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必然受到信息加工者即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影响。2010年, IIA通过全球审计信息网络, 开展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十项重大变化”调查显示, 随着内部审计重要性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内部审计队伍中, 增加培训,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水平十分重要。因此, 构建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模型, 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培训体系, 促进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提升, 从而让内部审计质量在内部审计师个人层面得到保障。

(一) 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模型

20世纪70年代初, 戴维·麦克莱兰德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胜任力概念。学者们在戴维·麦克莱兰德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 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专业能力”, 是指个人所掌握的、能够确保完成本职工作的特质 (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价值、道德和工作态度) ;二是“胜任能力”, 是指有能力使工作达到一个既定标准。IIA在1999年发布的《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框架 (CFIA) 》中, 从认识技能和行为技能两个方面, 分别探讨了内部审计入门者、胜任的内审人员和内审管理者所应具备的技能和品质。其中, 认知技能包括技术能力, 分析、设计技能和鉴别技能;行为技能包括个人技能、人际技能和组织技能。王光远 (2007) 认为:框架的制定不单单是一个专业技术问题, 更是一定阶段多方利益均衡的产物。现行框架只是确保审计质量的最低要求, 只涵盖了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要求, 因而依然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在遵守准则的同时, 结合实务,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例如,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还强调内部审计人员心理方面的能力及特征。

因此, 在IIA《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框架 (CFIA) 》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和国内外学者的观点, 将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划分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知识体系三个部分, 并在对各部分内容阐述的基础上形成了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结构表, 详见表1。职业道德是指符合内部审计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 是对内部审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 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 并在职业行为中考虑企业和社会的利益。具体包括:价值观、职业操守和职业进取。知识体系是指能够让内部审计人员在日益复杂、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中胜任的工作知识结构与框架。内部审计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是不断变化和扩展的, 应当保持知识的不断更新。具体包括:为职业生涯提供核心技术的基础知识;为职业技能的运用提供有关客户运营及其环境的职业环境知识;为职业提供合理判断与有效实务的职业技能知识。职业技能是指对不同层次的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的客观要求, 是衡量内部审计人员技术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尺度。根据IIA的相关规定, 从认识技能与技术技能两个维度进行衡量。

(二) 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模型培训体系

基于专业胜任能力的员工培训, 是对比培训对象和其职位所需的关键胜任素质间的差距, 选出其中差异较大的特征, 作为培训的关键内容 (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 。首先, 在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模型的基础上, 进一步细化各个层级的内部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培训方案设计, 使各层级的培训目标设定与岗位要求之间高度匹配, 形成动态匹配机制, 即培训目标设定能及时随业务变化而变化。其次, 通过对比分析, 发现内部审计师实际能力及岗位能力要求之间差距, 并以此为基础设立培训目标、明确培训重点, 使培训目标与内部审计师能力提升需求高度匹配。第三, 在培训方案设计过程中, 不仅要关注不同岗位内部审计人员需求的差异, 而且要充分关注和认可同——岗位上不同内部审计师间的培训需求和目标设定的差异, 形成以多个课程面对不同水平的课程体系, 提高最终培训效果;此外, 培训方案设计还应与内部审计师职业生涯发展紧密结合, 利用职业生涯这个有效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培训效果的最大化。最后, 培训效果评价是培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运用美国学者柯克帕特里克的四级评估, 即: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和结果评估, 对培训计划执行的情况进行评估, 将评估的结果作为下次培训的需求, 实现内部审计人员培训的良性循环, 逐步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人专业胜任能力。

基于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培训, 不仅能够有的放矢地突出关键内容, 提高培训的效果, 而且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弥补自身的“短板”、量身定做培训计划, 增强员工适应未来环境的能力和发展潜能,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与传统的培训相比, 基于专业胜任能力的培训更加关注改变态度、构建技能以及提供知识, 使员工个人的发展和组织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因此, 构建基于专业胜任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培训体系, 要从激发内部审计人员的学习动机出发, 使各个层级的内部审计人员明确了解本岗位关键胜任要素, 并以此为基础拟定培训目标, 分析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与培训的需求, 对比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力现状, 针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不足进行有意识的培训和提升, 从而让内部审计质量的构建在内部审计师个人层面得到保障。

三、构建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基于组织层面

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不仅要从个人层面入手, 提升内部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 形成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的人才基础, 更需要从组织层面入手, 引入管理理念与管理工具等具体的质量提升措施, 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水平, 让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落到实处。内部审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较短, 因此企业可以从标杆管理入手, 学习与吸收国外先进企业在内部审计方面的管理经验, 促进内部审计管理水平的提升;此外, 身处信息时代, 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 引入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时间管理系统, 在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内部审计的部门管理, 合理分配审计资源, 实现审计部门人员的知识管理与知识共享。

(一) 提升管理水平的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美国公司在学习日本公司的运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经营方略。标杆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目标的学习过程。通过学习, 企业可以重新思考和设计自己的内部审计模式, 借鉴先进的模式和理念, 再进行“本土化”改造, 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最佳内部审计模式。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模仿和创新的过程, 包括:确立标杆管理的目标、选择比较对象并确认标杆指标、构建系统学习机制、对标杆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四个步骤。一是确立标杆管理的目标。实施标杆管理, 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 才能获得最佳的管理效率和效果。内部审计部门在实施标杆管理过程中, 要站在组织的高度, 坚持整体最优化的原则, 并非只追求审计部门本身的优化。内部审计部门以组织优化、成本效益、审计质量和人才培训为目标, 力求避免在实施标杆管理过程中的盲目性。二是选择比较对象并确认标杆指标。标杆管理在选择比较对象过程中, 应优先选择那些能够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知识、经验和技术的组织, 并且便于企业的模仿和借鉴。例如, 香港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的内部审计部在实施标杆管理过程中, 向其股东方之一的埃克森·美孚公司学习, 将内部审计管理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 (立足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内部审计定位、保证审计独立性的组织构架、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等) 移植到企业来, 通过与埃克森·美孚公司内部审计部多方面交流, 对比两个企业的内部审计的管理绩效、找出自身存在的差距、明确标杆指标,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中电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努力奋斗的目标和目标达成的期限。三是构建系统学习机制。标杆管理必须以标杆对象的最佳经营活动作为学习目标, 必须能学到新技能、新方法和新思想。这种学习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学习, 而应该是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全身心投入的全员学习。例如, 香港中电控股有限公司与埃克森·美孚公司建立了定期的学习交流制度, 通过“引进来 (请对方公司的内部审计高层领导来公司做专题研讨) 、派出去 (定期派员工到对方公司学习、进修) ”与标杆企业零距离接触, 向标杆企业学习, 努力使香港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的审计活动与审计质量达到并超越标杆企业, 从而增强组织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四是对标杆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实施标杆管理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建立标杆管理的绩效评价制度, 围绕着标杆管理所确立的目标, 采用部门自评与同行评审相结合的方法, 定期对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分析部门取得的实际绩效与标杆管理目标之间的差距, 并为新一轮的学习奠定基础。内部审计部可以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详细的改进计划, 改进计划在获得公司高层的批准后开展实施并在限定期限内完成, 完成情况及效果需经公司高层确认并在下一次同行评审时接受再次验证。通过这样一套循序渐进的过程和机制, 使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得到了持续改进, 与标杆管理目标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二) 提高管理效率的信息化工具

在内部审计实践中, 职业谨慎和成本效益是审计人员经常遇到的一对矛盾。过度的职业谨慎虽然能降低审计失败风险, 但是也会导致审计成本增加, 占用大量审计资源, 降低审计效率;反之, 过度强调成本效益会导致审计风险的提高, 审计错弊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对内部审计产生了全面的影响, 先进的IT审计管理信息系统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日常的内部审计工作中, 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 缓解了职业谨慎和成本效益间的矛盾问题。 (1) 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审计业务信息的集中管理, 为审计项目实施和审计工作流程管理提供支持的工具。内部审计部门在工作中引入审计管理信息系统, 可以帮助部门更好地履行内部审计职能, 在实施审计项目、进行审计管理的过程中, 获取和记录有关审计业务操作与管理的各类信息, 并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和利用。以Team Mate审计管理系统为例, 包括:风险管理、项目计划管理、人员管理、审计项目管理、业务经营分析、现场稽核、内部控制管理、报表管理、业务考核等模块的内容。Team Mate系统最初使用单位多为会计师事务所, 目前越来越多的内部审计部门开始引入该系统, 如大亚湾核电内部审计部门于2010年引入了Team Mate系统。通过Team Mate软件的应用, 大亚湾核电内部审计部对审计项目实现了标准化管理, 使审计人员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为公司提供增值服务的工作中, 具体表现为:实现了工作底稿标准化管理, 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分级复核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在编写、整理和审阅等低增值环节上的时间明显缩短;实现了Team Mate平台的分工协作, 多个审计程序可以同时开展;促进了审计人员间的知识共享。总而言之, 引入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企业实现内部审计工作标准化管理, 使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更高、质量更优。 (2) 时间管理信息系统。在审计项目管理中, 审计时间 (或进度) 、审计成本与审计质量是辩证统一的。审计质量需要充分、足够且合理的时间来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受到企业财政预算的严格约束, 审计资源不是无限的。审计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过程中, 合理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基于审计时间与审计成本、审计质量的辩证统一关系, 科学合理的审计时间管理可以合理配置审计资源, 满足审计质量的要求。如果完成既定的审计任务花费的审计时间管理不够合理, 过多的审计时间只能是审计资源的过度消耗, 以审计效率的降低为代价。因此, 要提升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 必须在保证审计目标实现的前提下, 合理管理审计时间, 优化审计资源配置, 以合理的审计成本完成审计任务, 实现审计用户满意的最终效果。引入时间管理软件, 通过工作时间数据的积累, 能够达到如下效果:可以准确的统计审计资源在公司内各部门的分配, 能为未来审计业务成本管理奠定基础;有利于总审计师 (审计负责人) 及时查询审计项目各分项的资源使用情况, 了解各小组成员承担的工作负荷, 保证项目按计划进度顺利开展;可以对已实施项目进行工作量的统计, 可以准确了解各项目的资源需求, 为未来将要实施的审计项目资源分配做好合理的安排;有助于分析审计师的工作效率状况及实际的工作安排, 针对各审计师工作情况给予相应鼓励、提醒、指导和帮助。

二维评价体系 篇8

心功能的检测对于心脏病患者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决定治疗方案、评价药物治疗效果、预后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超声心动图是临床上评价心功能的主要方法,它可以直接观察心脏结构,辨别患者心力衰竭的原因,对疾病的进展程度进行评价。它测量心功能具有很重要的特点:(1)无创性;(2)无辐射;(3)可以多平面多方位检查;(4)可估计心脏收缩力;(5)应用连续多普勒能够测房室、心室与心室、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压差,从而推算心脏压力。尽管如此,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的二维超声心动图是通过肉眼观察心内膜的运动或测量室壁增厚率来评价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结果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组织多普勒速度显像虽能够得到局部心肌的运动速度,但无法区分心肌速度的产生是由于主动收缩,还是受到周围节段的被动牵拉。在分析过程中,取样点的容积、位置与选取的心动周期的时相存在一定的人为误差。而斑点追踪显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技术是最新发展的技术,它实时追踪心肌内回声斑点的空间运动[1],它可以从心肌的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圆周应变及旋转角度多方面来评价心肌梗死的程度,克服了传统的组织多普勒等技术的缺点,是一种观察心肌运动、诊断心肌缺血、定量评价局部心肌功能的准确可靠并无创的新方法。STI技术的临床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局部和整体心肌功能的评价上,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所致心肌功能损害患者,下面就该技术在这3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介绍。

1 评价高血压患者的心脏早期改变

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早期评价高血压患者心脏舒张功能改变,而对其心脏早期收缩功能改变则较为困难[2]。二维STI技术通过测量心室肌的旋转运动,可敏感地评价心动周期中心室收缩与舒张运动的整体形变程度,从而早期评估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有无改变。选取一组左心室EF值正常且几何构型正常的高血压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研究发现,高血压组较对照组的左心室扭转峰值(Ptw)明显增大,解旋率(Untw R)下降,等容解旋比例减小,解旋减半时间(HTU)延长,解旋速度达峰时间(TPUV)延长这些都有统计学意义[3]。因此,STI可以准确测量心室扭转角度,从心肌解剖力学角度早期识别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地变化。

2 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

应用超声心动图仪获得正常组(对照组)及冠心病(组)患者的高频帧二维图像,用二维斑点追踪软件测量左心室短轴基底部及乳头肌水平的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CS)[4]。经研究发现,当冠脉轻度狭窄时,二维超声心动图无明显改变,但CS已明显降低,即使轻、中度冠脉狭窄时,也出现心肌局部功能受损,明显提高了超声判断冠脉病变的能力[5]。因此,基于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的收缩期峰值的CS可客观的定量评价局部收缩功能,敏感性明显高于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早期识别缺血心肌,在冠心病的无创性诊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传统的超声心动图的不足,为临床诊断冠心病及评价其治疗效果提供了一种较准确的方法。

3 评价糖尿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

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已成为威胁糖尿病患者最严重而突出的问题。它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糖、脂肪代谢异常,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细胞功能下降(细胞内钙超载、细胞膜完整性损伤所致),细胞外基质增生及心肌间质纤维化等机制均对心肌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心肌的收缩及舒张功能[6]。国内外诸多研究者通过彩色室壁运动分析、应变率显像技术数等多种检测方法对糖尿病心肌功能进行评价,其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心肌功能损害以舒张功能障碍发生较早[7],但是上面提到的这些技术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二维STI技术在评价糖尿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早期改变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选取一组正常人和一组糖尿病患者,分别测量左心室心尖长轴18节段纵向应变率(Sr L)和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各段平均Sr L的舒张早期E峰值和晚期A峰值,及短轴各水平总体圆周率(Sr C)、径向应变率(Sr R)和旋转率(Rot R)的E和A,计算E/A、解旋率(Untw R)和解旋减半时间(HTU),同时测量左心室常规指标。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利用STI测量的参数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得出结论,糖尿病患者舒张功能受损的早期改变是舒张早期Sr L和Sr C的降低,Rot R的增加,Sr R运动规律的消失,以及舒张晚期Sr L运动规律的消失[8,9]。

4 小结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虽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信息,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要求帧频要高;(2)要求二维图像清晰显示;(3)重复性不理想;(4)受呼吸及心率的影响[10];(5)心肌的运动是在三维空间上的,而二维STI只能通过多个二维超声切面间接反映心肌三维空间上的运动信息。因此从三维立体角度观察疾病的病理形态,并进行定量诊断,是心脏超声发展的必然趋势。三维STI技术的发展,将可弥补二维时间分辨率低的不足[11],从而更真实、全面的反映心肌的运动情况,为临床提供更多、更快、更准确客观的信息。它将是心脏超声的一次巨大飞跃,也将是心脏超声诊断的又一里程碑。

参考文献

[1]尹家保,郭瑞强,陈金玲,等.二维斑点追踪显像评价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前后左房功能的变化[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3):240-243.

[2]莫莹,唐红.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对兔梗死心肌收缩运动的研究[J].西部医学,2009,21(12):30-32.

[3]韩伟,谢明星,张丽,等.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高血压对左室心肌扭转一位移环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11):37-40.

[4]巩晓红,李增平,王彦卿.应变和应变率成像定量评价心肌功能从组织多普勒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J].河北医药,2010,32(12):30-31.

[5]常影春,贾莉莉.斑点追踪技术测量二尖瓣环运动评价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的初步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17):169-170.

[6]耿静,宋敏,葛志明.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7,5(6):468-471.

[7]Schannwell CM,Schneppenheim M,Perings S,et al.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ysfunction as an early manifestation of diabetic cardiomyopathy[J].Cardiology,2002,98:33-39.

[8]王其海,汪太平,徐岩,等.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研究缺血心肌的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的变化规律[J].中国循环杂志,2010,25(2):11-14.

[9]穆玉明,吴凤钰,古丽格娜.阿尤甫,等.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对糖尿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9,18(5):74-77.

[10]朱丽萍,严继萍.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在心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0,11(1):58-59.

二维评价体系 篇9

1 工程概况

甲一桥位于广西阳朔县新城区甲一路与田家河交叉处,距田家河与漓江汇合口1.43 km,工程所在田家河流域面积为651 km2,河长42.7 km,流域面积为325.1 km2,河道平均坡降为6.83%。,田家河流域地貌主要为河流侵蚀堆积地貌、部分岩溶地貌及少量的丘陵。河流侵蚀堆积地貌主要有河床,江心洲,田家河一、二级阶地。岩溶地貌主要有峰林、残峰等。河道弯曲总体呈“W”形,两岸未见基岩出露,仅部分河段河床出露基岩,两岸为水田或旱地。

甲一桥采用上承空腹式钢筋混凝土等截面悬链线箱形拱桥,桥梁总长度为93.89 m,桥墩设于桥两侧,与桥台相距7.76 m,高3.50 m,两桥墩相距70 m,主拱跨径为70 m,主拱桥两侧分别有3个小桥拱,跨径分别为5.5 m、5.5 m、5.34 m。

2 二维数学模型计算

2.1 二维数学模型计算方法

二维数学模型计算采用MIKE21 Flow Model (简称MIKE21 FM)软件进行模拟计算。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不少成熟的二维水力学模型。丹麦水力学研究所开发的二维数学模型模拟软件MIKE21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款商业模型。它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河流、湖泊、河口、海湾、海岸等水动力模拟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模型之一。

计算采用MIKE21 FM软件中的HD模块建立模型,该模块采用垂向平均二维浅水方程,离散方法为有限差分法,计算方法采用ADI (Alternating Direction Implicit)和DS (Double Sweep)格式,其基本方程如下。

垂向平均二维浅水方程:

质量守恒方程;

动量方程;

式中:h为水深;ζ为水面高程;p、q为x、y方向的单宽流量,其中p=uh,q=vh,u、v分别为x、y方向上沿水深的平均流速;C为谢才系数;g为重力加速度;f为风摩擦系数;F、Vx、Vy为风速及在x、y方向上的分量,单位为m/s;Ω为柯氏力参数,单位为s-1;pa为大气压强,单位为kg/(m/s2);ρω为水的密度,单位为kg/(m3);S、Six、Siy为源汇项及在x、y方向上的分量;τ、τxx、τyy为有效剪切力分量。

2.2 模型范围及网格划分

模型采用的地形为1:1000现状实测地形资料。

甲一桥模拟范围为桥梁上、下游共约1 400 m,上、下游边界距离桥梁分别为850 m、550 m。由于甲一桥河道两岸约40 m处规划建设公路,公路防洪标准与阳朔县城防洪标准一致,高程在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上。甲一桥模型计算以两岸公路为边界,模型左、右岸边界宽约150 m,其中河道宽约70 m,边界距离河岸30~50m。模型的网格采用三角网格,网格尺寸约4 m。为了提高模型的模拟精度,桥墩区域网格局部加密,桥墩周边网格尺寸为0.8~1.4 m,模型网格数量约3 802个。

2.3 水文边界条件

二维模型上边界为开边界,采用流量控制;下边界为开边界,采用水位控制。甲一桥下游水位由一维水面线计算成果查出桥梁断面下游550 m的模型边界水位作为起算水位。一维水面线计算如下。

2.3.1 计算断面

在漓江汇合口上游约6.6 km范围内结合1:1 000实测地形图,一共加密布设了横断面69个(干流),各断面最小间距为50 m,最大间距为100 m,平均间距为95 m。

2.3.2 糙率

通过现场历史洪水调查结果,结合附近流域水文站水位糙率关系,确定本工程规划范围内河道现状综合糙率0.032~0.050,河道整治后主槽糙率为0.030,两岸边滩糙率为0.050。

2.3.3 洪峰流量

阳朔城区漓江干流上游建设(或在建)斧子口、川江、小溶江和青狮潭4座水库,根据各水库防洪调度规则,研究上游水库对阳朔20年一遇设计洪水的削峰能力和对漓江水位的削减效果。由设计洪水地区组成分析可知,经上游水库防洪调度后,漓江阳朔水文站削减的洪峰流量为150~410 m3/s,水位削落为0.12~0.33 m。田家河洪水受漓江干流顶托影响,一维水面线推求洪水组合按2种工况进行计算,各频率水面线采用的洪峰流量成果如下。

(1)5年一遇水面线。

工况1:漓江阳朔站发生5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为5 060 m3/s,相应水位为111.48m;田家河遭遇全年期2年一遇洪水552 m3/s。工况2:漓江阳朔站发生2年一遇洪水3 395 m3/s,相应水位为109.62 m;田家河遭遇全年期5年一遇洪水944 m3/s。

(2) 20年一遇水面线。

工况1:漓江阳朔站发生2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为7 010 m3/s,相应水位为113.28 m;田家河遭遇全年期3年一遇洪水740m3/s;工况2:漓江阳朔站发生3年一遇洪水4270m3/s,相应水位为110.64 m;田家河遭遇全年期20年一遇洪水1620 m3/s。

(3) 100年一遇水面线。

工况1:漓江阳朔站发生10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为9 120 m3/s,相应水位为114.95 m;田家河遭遇全年期5年一遇洪水944 m3/s;工况2:漓江阳朔站发生5年一遇洪水5 060 m3/s,相应水位为111.48 m;田家河遭遇全年期100年一遇洪水2 480 m3/s。

2.3.4 起算断面及起算水位

起算断面为田家河漓江汇合口,根据漓江水面线坡降由阳朔站推得起算断面100年一遇、20年一遇、5年一遇、3年一遇、2年一遇起算水位分别为114.95 m、113.33 m、111.53 m、110.66 m、109.64 m。据漓江上游防洪水库调度方式,对20年以下洪水没有调蓄作用,由洪水组成分析结果,上游防洪水库20年一遇、100年一遇削峰效果取典型年洪水削峰均值0.20 m考虑,则经水库调蓄后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起算水位分别为113.13 m、114.03 m、114.80 m,5年一遇、3年一遇、2年一遇起算水位分别为111.5 m、110.69 m、109.64 m。

由上述基本资料和漓江与田家河间的2种洪水组合,采用河道非均匀渐变流伯努利方程式进行计算,取外包线确定水面线成果。考虑到各频率水面线计算中的工况1成果水位低、流速大,从工程安全的角度考虑,本次工程按工况1推求的水位成果作为起算水位。设计流量、起算水位成果见表1。

2.4 二维模型概化

由于本次评价的桥梁为拱桥,两侧布置有副孔,模型难以准确地模拟各桥拱副孔的过水水流流态,因此根据阻水面积将桥墩概化为方形墩。桥墩为实体,不过水。

2.5 计算参数

MIKE21 FM模型在建立完二维地形后,需对模型所使用的参数进行设定,主要参数有计算区域的曼宁值、涡旋黏性系数、模型干湿度等。

2.5.1 曼宁值

计算区域的曼宁值反映区域内不同地物对水流的阻力作用,由糙率确定,等于糙率值的倒数。糙率主要通过验证工程前一维水面线成果,通过调整糙率,使工程前各断面水位成果与一维水面线成果相近,分析的计算曼宁值为32。

2.5.2 涡旋黏性系数

涡旋黏性系数根据本地区洪水期水体资料选取,本次模型取的是默认值0.28。

2.5.3 模型干湿度

模型干湿度是为了模型在计算二维洪水演进时判断水流在网格间传递的2个参数,低于drying depth,洪水不再演进,高于drying depth低于flooding depth,洪水演进但不参与计算;高于flooding depth,洪水演进且参与计算。此参数越大,模型越稳定。根据现场查勘对滩面组成的分析,本次计算drying depth选用0.000 5,flooding depth选用0.005。

2.6 模型的率定

二维模型的率定主要是以一维水面线计算成果为依据,通过调整糙率等计算参数,使二维模型的计算水位与一维成果基本一致,从而得到二维模型的最终采用参数。

2.7 计算工况

二维模型计算选择流量大对桥梁最不利的工况,即田家河发生100年一遇、漓江干流发生3年一遇,田家河发生20年一遇、漓江干流发生5年一遇,田家河发生5年一遇、漓江干流发生2年一遇条件下工程前后的3种工况。

2.8 计算成果

为了能更好地反映甲一桥上下游的流速变化情况,本次在模型范围内布置A、B、C (桥梁断面)、D、E 5个断面,每个断面布置5个点,读取各点工程建设前后的流速变化情况。各点分别布置于主要河槽、滩槽、岸边等位置,基本能反映工程前后流速变化情况。各断面、点布置位置如图1所示。

从表2、图2可知,工程前评价的甲一桥河段主槽河势顺直,水流流态基本平顺,甲一桥段主槽5年一遇流速为1.45~2.68 m/s,20年一遇流速为1.85~3.50 m/s,100年一遇主槽流速为2.24~3.97 m/s。总体趋势是河槽比岸边表面流速稍偏大。甲一桥河段过流断面宽度相对较小,河深较大,各布置点流速值随流量增大而增大。

根据工程前后流态图及表2可知:工程前后甲一桥河段各频率流态变化基本相似。桥梁建成后,由于桥墩及拱架的阻水而压缩了行洪断面,又由于局部水头损失而造成了壅水,同时周边流速也发生变化:甲一桥5年一遇工程前后流速变化幅度为-0.31~0.23 m/s,桥梁断面流速增大,最大为0.23 m/s;20年一遇流速变化幅度为-0.39~0.60 m/s,桥梁断面流速增大,最大为0.60 m/s;100年一遇流速变化幅度为-0.58~0.54m/s,桥梁断面流速增大,最大为0.54 m/s。工程后桥梁断面上游河段流速总体上比天然情况减小,下游流速总体上增大,桥梁所在断面工程后由于过水断面减小而使流速增大。

甲一桥河段20年一遇工程前、后流速等值线图分别如图2、图3所示。

3 结语

由于二维流态模型需要在较详细精确的一维水面线计算成果的基础上计算,且MIKE FLOOD二维水流数学模型操作较为简单,研究较成熟,根据计算成果,结合工程前后的二维模型流态分布图,可更直观地反映工程前后的水流变化,为客观评价工程对河道防洪影响提供依据。

摘要:二维数学模型是防洪评价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为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依据。文章简要介绍了二维数学模型的计算方法,同时以广西桂林市阳朔县田家河甲一桥为例,采用MIKE21 Flow Model软件中的二维数学模型对其建成后上、下游河段的流场流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甲一桥建成后,各频率条件下桥梁断面附近产生流场变化,其断面过水面积减小,流速较工程前增大,对河道有局部性的影响。

关键词:二维数学模型,防洪评价,跨河桥梁,MIKE21 Flow Model

参考文献

[1]朱汝雄.MIKE FLOOD在某码头工程防洪评价中的应用[J].广东水利水电,2010(7).

[2]谢勇.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在桥梁工程防洪评价中的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