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缓评价(精选七篇)
延缓评价(精选七篇)
延缓评价 篇1
关键词:中药,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机制,效果评价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所有慢性肾脏病进展至中晚期肾病的最后结果, 其每年的发病人数都在100万左右, 病情常常会恶化加重到尿毒症或肾移植[1]。现代医学慢性肾功能衰竭采取降血压, 降蛋白尿, 控制饮食的盐分摄取量等方法, 虽然有所效果, 但因效果不明显, 且目前尚无药物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有明显的延缓病情恶化的治疗方案[2]。因此, 为了能够延缓肾功能衰竭走向末期, 找出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的药物。众多业内人士提出中药治疗的方法, 本文专门针对中药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和效果进行评价。
1 资料与实验
1.1 一般资料
对肾小球血流动力改变的影响, 可以追忆到1996年, Brenner等借助5/6肾切除动物模型提出单一肾小球高滤过学说, 该学说指出了慢行肾功能衰竭的“高滤过, 高压力, 高灌注”的“三高”学说, 学说认为在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过程中, 肾小球细胞在“高滤过, 高压力, 高灌注”的环境下受损, 导致肾小球的内细胞因子降解减少, 最终导致肾小球的恶化现象, 产生肾小球硬化[3,4]。肾小球的血液流动力的改变与肾脏组织内肾素及血管的紧张素, 醛固系统活性是密切相关的。
系膜细胞是肾脏本身固有的细胞, 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肾脏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系膜细胞增生是较突出的病理变化, 因此抑制系膜细胞增生将有助于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理结构发展。
1.2 实验
1.2.1 对盐敏感性高的Dah1大鼠可以自然发生高血压症状, 因此该大
鼠也被认定为是国际上研究肾小球血流动力改变及其肾组织损伤的最佳动物模型。借助大鼠模型观察高血压状态下肾小球损伤的特征, 以及大鼠对中药制剂的敏感度, 发现对眼敏感度高的大鼠模型在服用中药制剂后, 有明显的干预作用。
1.2.2 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有近85%的病患者会出现高血压症状, 而系统性高血压又会加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肾动脉硬化。
实验者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注射了葛根素注射液,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所表现明显的肾素量增加, 影响肾小球血流动力的改变, 与肾组织内肾素和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系统的机体活性, 改变了肾小球活动的整个状态。
1.2.3 临床研究:
经过严格筛选和随即分组后, 完成了治疗组30例, 对照组30例, 治疗组服用中药制剂, 对照组给予虫草类制剂的服用, 两组的疗程均为6个月, 观察后发现治疗组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有效率为88.9%, 而对照组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有效率仅为68.8%。在此可以得出结论, 在相同的患者人数下, 服用中药制剂的治疗组要比服用虫草类制剂的对照组, 综合疗效更为明显, 再一次证明了中药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恶化病情起到了一定的延缓和改善作用。
2 结果
2.1 通过对盐敏感性高的动物模型的实验, 推测出中药制剂的治
疗, 促使对肾小球改变导致的肾动脉硬化, 可能有一定的修复和改善作用。
2.2 自发性高血压的动物模型实验, 其结果显示葛根素注射液可以降低高血压对肾脏机能的影响。
2.3 在被灌服大黄后的动物模型的研究结果中, 再次证明大黄只对系
膜细胞的增生有抑制作用, 拮抗促肾生长因子促使系膜细胞的兴奋, 导致系膜细胞病理上的变化和肾小球的硬化推延发展, 对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也是比较可行的。
2.4 经过治疗组与对照组3个月治疗的效果对照, 服用中药制剂的患者在各项临床症状的表现明显见好。
在减少尿蛋白含量, 降低高血压, 及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方面有明显提高。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远高于对照组, 便是最有利的临床证明。
3 讨论
药理的研究方向仍是要针对肾小球硬化方面的, 因此, 建立活体的肾小球硬化模型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日本新潟大学肾病研究所研制的肾小球硬化模型, 已经在大鼠肾脏上进行一系列的实验, 结果表明其中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紊乱是造成肾小球硬化的根本原因。笔者觉得借助这一实验可以基本阐明中药在体内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效果和机制。
参考文献
[1]郑平东, 横泽隆子, 铃木奈绪美.大黄治疗氮质血症及其作用机制的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8, 42 (8) :46.[1]郑平东, 横泽隆子, 铃木奈绪美.大黄治疗氮质血症及其作用机制的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8, 42 (8) :46.
[2]肖炜, 邓虹珠, 马云, 等.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概述[J].中国中药杂志, 2002, 27 (4) :241.[2]肖炜, 邓虹珠, 马云, 等.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概述[J].中国中药杂志, 2002, 27 (4) :241.
[3]李彦竹, 张秀珍, 窦京运, 等.益肾活血排毒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 2001, 16 (1) :15-16.[3]李彦竹, 张秀珍, 窦京运, 等.益肾活血排毒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 2001, 16 (1) :15-16.
延缓衰老的体育健康促进分析 篇2
1.1 年龄分类
(1) 年代年龄:
(历法年龄、时序年龄) :为出生后按日历计算的年龄, 也叫实足年龄, 是最常用的计算年龄的方法, 简单、易掌握, 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记载。
(2) 生物学年龄:
即生理学年龄。这是根据正常人体生理学上和解剖学上发育状态所推算出来的年龄, 表示个体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实际衰老程度, 可用来预计某一个体未来的健康状况, 估计其寿命。
(3) 心理年龄:
是心理学“智力测验”中的术语, 指根据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测得的结果来衡量人体的智力水平, 把心理学年龄与年代年龄相对照, 就能看出智力绝对水平的高低。
1.2年龄划分标准
西方发达国家根据俾斯麦 (Bismarck) 规定的65岁为退休年龄并以此作为老年期的开始。1982年, 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提出以60岁为老年期的开始年龄, 我国与此一致。20世纪末,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新的年龄划分标准, 规定:44岁以下人群为青年人;45~59岁的人群为中年人;60~74岁的人群称为年轻的老年人 (老年前期或准老年期) ;75岁以上的人群称为老年人;90岁以上的人群称为长寿老人。这个标准既考虑到发达国家, 又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既考虑了人类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发展趋势, 又考虑到人类健康水平日益提高的必然结果。
2.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因素
2.1生理因素
(1) 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在结构和机能方面出现种种循序渐进的、复杂的多方面的退行性变化, 给机体带来不利影响, 使机体的储备能力日趋下降, 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减弱, 当受到某些刺激如寒冷、疲劳等易引起功能障碍。有研究表明, 老年人功能损害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2) 疾病增加:
随着生活功能尤其是免疫机能的衰退与紊乱, 老年人的抵抗力明显降低, 容易发生传染性疾病、退行性疾病、代谢紊乱性疾病及肿瘤等。有调查发现:高龄老人患慢性病种数达人均1.9种, 提示慢性病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
(3) 自理能力下降:
即日常生活功能, 包括吃饭、穿衣、洗漱、上下床、洗浴、锁门关窗、出门乘车、上街购物、管理钱物、去医院看病、上下一层楼及行走250m。自理能力个体间的差异较大, 总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自理能力下降。有报道指出:高龄老人中不能完全完成上述活动的占53.9%。
(4) 视听功能障碍:
进入老年, 视力和听力都会逐渐出现生理性的减退, 视力缺陷使参加社会活动、体育锻炼等减少。听力障碍可出现沟通障碍, 从而导致一系列的障碍。研究发现, 一直有听力障碍的老人发生功能损害的比例大大高于其对比组。
(5) 认知老化:
认知减退是限制老年人工作活动能力和降低其生活独立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主要表现为:① 运动速度减慢;② 工作记忆下降, 虽然老年人的短时记忆能力仍能维持在与年轻人相仿的水平上, 但工作记忆却出现了明显下降, 这可以部分解释老年人速度减慢的现象;③ 抑制无关刺激影响的能力减弱, 随着年龄的上升, 老年人更可能受无关信息的干扰;④ 现场依赖性增强, 即倾向于团体协作。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并不出现普遍下降, 他们只在那些复杂, 不熟悉和不感兴趣的任务上才会出现认知困难。新近的研究都表明, 老年人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记忆和思维, 即日常认知能力或实用性智力都是保持得相当好的。
(6)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许多老年慢性疾病都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 这些疾病导致老年人死亡占老年人致死病因的50%以上。吸烟饮酒行为是老年人常见的不良生活习惯, 研究证明,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慢性支气管炎的危险性高2~8倍, 肺气肿高4.2倍, 恶性高血压高3倍。饮酒老人易患肾炎、胃溃疡、肝炎及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因此, 倡导和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吸烟、不饮酒、平衡膳食和锻炼身体等, 有助于消除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致病因素。
2.2心理因素
老年疾病的70% ~80%与心理精神因素有关, 积极的情绪有利于身体健康, 而消极的情绪则给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研究证明, 任何心情的变化都可以传递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或加强或削弱机体的防御能力, 也就是说, 老年人的健康受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
(1) 生活事件与疾病:
进入老年期后会发生一些人生大事, 例如退休、丧偶、父母和好友去世及严重病伤等。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常导致老年人强烈的情绪反应。研究发现, 退休老人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是抑郁, 这与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换, 地位的变迁, 生活习惯的改变有关。尤其是身体尚健康的老人, 离开繁忙的工作岗位, 心理落差很大。
(2) 经济收入与文化教育:
老年人心理状态是反映老年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而对生活幸福的感受不仅仅是他们物质生活的体现, 同时也是精神生活的一种反映。经济收入的满意度是影响老年人生活幸福感的最直接因素。研究发现, 经济收入是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的第一位要素。经济满足程度低下, 使老年人的经济独立性减少, 而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性增强。种种因素综合作用, 将对没有充分心理承受力的老年人起着很强的负效应, 导致对生活失去信心, 增强其孤独感和对生活不幸福的感受。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收入的高低, 经济收入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经济的独立能力, 影响着对幸福的感受。另外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老年退休以后的生活方式。
(3) 婚姻和家庭:
完整的家庭是维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有偶分居、离婚、丧偶等不健全的婚姻方式将给老人的心理上留下阴影而引发一些精神症状, 如强迫、抑郁、焦虑和偏执等。家庭的和睦、与子女关系的好坏及家庭结构的类型也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调查发现,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半数与近期家庭不和, 导致心情不愉快有关。
3.体育运动对延缓衰老的作用
3.1体育调节老年人群的心理疾患, 保障社会稳定发展
体育的愉悦功能和缓解心理压抑等作用和功效, 已使更多的人有深刻的体验。当人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压抑时, 体育常常提供一定的场所和工具, 让你无忧无虑地宣泄内心的烦恼, 焕发生命的活力, 对老年人也是如此。从全方位的理解认识健康的标准, 参与体育运动, 是老年人的最佳选择。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身体锻炼对参与者的心境改善有一定的作用和效益, 可缓解焦虑与紧张情绪;可产生诸如流畅和跑步者高潮等良好的情绪体验。体育运动与心理自我良好感有正面关系, 长期进行身体锻炼对于焦虑、抑郁的治疗可起到促进作用。体育锻炼控制焦虑和缓解抑郁的作用会同时产生。通过参与体育锻炼, 让更多的老年人走出家庭的禁锢, 与他人进行身体上的对抗和情感上的交流, 宣泄孤单所带来的压抑和失落, 充实相对过多的闲暇时间, 让运动赶走缺少工作的烦恼, 从运动过程中净化排解心理疾患。
3.2体育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理状况, 提高生存能力, 减少社会压力
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学者与健康机构对于体育、运动与衰老的问题都有过研究和论述。国外学者早在1982年就提出:“缺乏体育运动引起人体多种机能减退, 表现在分子、细胞、组织及器官系统各方面, 典型的有长期卧床, 多种生理变化与衰老相似而促进衰老”。
体育运动对于延缓衰老、延年益寿有着积极作用。对患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能改善血脂代谢, 延缓血管硬化, 降低血糖、血压, 有助于防治冠心病、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对血压正常和高血压患者研究发现, 耐力运动项目均能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 规律的耐力运动还可降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如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性等。此外体育运动还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促进血糖利用, 减少降糖药用量, 达到控制糖尿病作用。
运动对衰老的影响和作用已成为一种共识。现已证明, 较高水平的体育活动和耐力素质能减低一些疾病的发生乃至死亡率, 增加人的预期寿命。对老年人体育运动者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在450名40~90岁同样生活条件下的长跑爱好者和一般人之间, 患癌症的人数分别是4人和29人, 他们的比例是1∶7。经常运动的人70岁时的心脏机能情况相当于30岁时的1/2, 即能年轻20~30岁, 肌肉也可减少萎缩5~7千克。芬兰人曾经做过统计, 经常滑雪和划船的人, 其寿命分别比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正常人长5~7岁。美国的一位医学博士在对参加太极拳运动的60岁以上老年人的平衡能力与不参加的人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发现, 在同样遇到跌倒时的应急能力前者高于后者36% 。这些事例说明, 体育运动对于改善老年人的生理状况, 提高老年人身体的抗衰老能力都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要:我国在2000年前后跨入老龄化社会, 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4亿。这一数量庞大、社会背景各异的老龄人口有着巨大的健康需求。延展生命历程最为关键的内容是抵抗衰老, 这也是体育运动服务于老年人口的最终目的。老年人口身体机能的迅速衰老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运动。本文对于如何延缓这一过程, 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衰老,延缓,心理
参考文献
[1]罗选初.基础医学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M].运动医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
动物福利团体谴责欧盟延缓禁笼令 篇3
近日,动物福利团体“欧洲动物集团”谴责了关于欧盟延缓禁笼令的提议。根据提议,比利时鸡蛋生产商将有更宽松的时间来适应欧盟禁止笼养的规定。
提出该建议的是一位比利时部长,她在回答一个议会问题时提出,对于到截止日期时(2012年1月)还未改变笼养系统的生产商,可以有半年的宽限。对此,欧洲动物集团的理事长Sonja van Tichelin称,已经要求欧盟委员会以及比利时的合作伙伴GAIA共同协作,敦促比利时遵守规定按时停止笼养。健康与消费者事务委员会官员也表示不希望延迟执行规则或出现特例。
针灸延缓衰老的机制研究进展 篇4
1 抗自由基损伤
研究证明,衰老的主要原因是自由基导致脂质过氧化,引起细胞破裂和进行性病变,维持体内适当水平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能延缓衰老。针灸能够通过提高体内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水平来延缓衰老。临床研究发现,隔药灸脐法能够改善衰老的临床症状,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提示隔药灸脐法能明显延缓衰老,其机制与改善体内SOD、MDA含量有关[3]。动物实验研究中,封丽华等[4]建立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发现艾灸能通过提高衰老小鼠SOD含量,降低MDA含量,改善自由基代谢,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孙上明等[5]观察到电针涌泉穴可升高老年大鼠血清和脑组织SOD活性,降低过氧化脂质(LPO)含量,以提高内源性抗氧化能力,改善自由基代谢,而延缓衰老。林庶茹[6]通过针刺肾俞、关元穴能提高大鼠肾组织中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减少MDA的产生,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韦良玉等[7]研究结果显示,艾炷灸可以通过提高D-半乳糖衰老小鼠脑组织总SOD、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的活力,保护脑细胞免受一氧化氮(NO)自由基损害,提高学习记忆能力,延缓脑组织老化。杨春英等[8]发现针灸足三里穴能够降低皮肤组织MDA含量,增强GSH-Px活力,升高羟脯氨酸(Hyp)含量,而达到拮抗衰老小鼠皮肤衰老的目的。
2 调节细胞周期和凋亡
细胞周期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细胞经历周期时相变迁进入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理过程。细胞阻滞于G1期,不能进入S期,细胞停止增殖而衰老,失去对有丝分裂原的反应能力和合成DNA的能力[9,10],细胞的衰老最终导致机体衰老。因此,调控细胞G1/S期可能能延缓机体衰老。研究发现,艾灸肾俞可明显提高D-半乳糖诱导的亚急性衰老模型大鼠肝脏细胞蛋白激酶C(PKC)、蛋白磷酸酶2A(PP2A)的表达,使肝组织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增殖指数(PI)增高[11]。临床研究亦显示,温和灸肾俞、关元穴可降低老年人外周血单核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升高PI[12]。提示艾灸可能通过降低细胞周期G0/G1期比例,升高PI,进而增加有丝分裂原的反应能力和合成DNA的能力,促使细胞进入S期而发挥延缓细胞衰老的目的。
增龄过程中由于细胞凋亡调节机制异常,使细胞凋亡加快,促进机体老化和疾病发生。抑制细胞凋亡,延缓神经元的老化可能是针灸延缓衰老的重要机制。杜艳军等[13,14]研究显示艾灸能明显降低老年大鼠海马线粒体膜电位、神经元凋亡的数量,降低海马及皮质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蛋白表达,有效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延缓神经元的老化。赵果毅等[15]研究提示艾灸神阙穴能有效改善衰老,可能是通过促进衰老大鼠海马神经元Bcl-2的表达,降低Bax的表达,进而抑制细胞的凋亡,减少神经元的丢失来实现的。原淑娟等[16]观察到电针干预能显著增强大鼠脑海马组织中凋亡抑制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进而延缓衰老。王志强等[17]研究发现针灸足三里穴能上调快速衰老小鼠脑组织Bcl-2基因mRNA的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
3 减轻DNA损伤
DNA损伤与细胞衰老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热点。DNA如果持续损伤能引起DNA复制或翻译错误,从而导致点突变或染色体重排及经由各种信号途径引起应激反应致使细胞衰老[18]。张遵真等[19]应用臭氧照射雄性小鼠制造衰老模型,以彗星试验对小鼠肝、脾细胞拖尾率和尾长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针灸能够降低异常增加的肝、脾细胞拖尾率和尾长,提示针灸能提高机体保护DNA的能力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研究艾灸对衰老模型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程度影响的实验亦显示,艾灸能够通过减轻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程度,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20]。此外,对增龄相关的线粒体DNA含量进行研究发现,D-半乳糖衰老大鼠肝细胞线粒体DNA含量明显增加,温和灸能减少衰老大鼠异常增加的肝细胞线粒体DNA含量而延缓衰老[21]。
4 提高免疫功能
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功能不断衰退,各种免疫相关性疾病发病率逐步提高。而针灸在防病治病、延缓衰老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来实现的。赵粹英等[22]采用隔药饼灸治疗223例老年人,结果老年人经灸治后,衰老积分明显下降,在临床症状改善的同时细胞免疫功能增强,T淋巴细胞总数增加,CD4+/CD8+比值恢复正常,白细胞介素2(IL-2)合成分泌增加;β内啡肽(β-EP)作为免疫调节的神经介质,灸治后明显提高,提示衰老过程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艾灸能纠正异常免疫状态、稳定机体内环境达到延缓衰老之目的。钟兰等[23]研究显示,电热隔药贴灸神阙穴能提高老年前期大鼠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从而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高希言等[24]研究发现艾灸督脉穴能增加小鼠的胸腺、脾脏重量,提高胸腺、脾脏指数,有效地延缓了小鼠免疫器官的萎缩退化;且能增高小鼠T细胞亚群中CD3+、CD4+,降低CD8+,升高CD4+/CD8+比率和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而增强机体的免疫机能。李佳等[25]电针关元、足三里穴能升高亚急性衰老大鼠下丘脑室旁核(PVN)神经肽Y信使核糖核酸(NPYmRNA),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PVN区IL-6R的水平,达到调节神经免疫功能的作用,进而延缓衰老。谢甦等[26]观察到艾灸衰老小鼠的关元、足三里穴能明显升高血清IL-2水平、淋巴细胞转化率、脾脏指数,降低血清IL-6水平而增强衰老机体的免疫器官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从多个途径增强或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刘建民等[27]的研究显示电针强壮穴能通过提高T细胞增殖能力、T细胞分泌IL-2及其受体水平,以及提高CD8+T细胞表面分子CD28表达等而达到调节T细胞免疫,延缓衰老的目的。
5 调节中枢神经递质
中枢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是神经系统衰老的重要标志。随着增龄,生物体中枢内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逐渐衰退,表现为代谢失调,受体数目和亲和力的变化,导致中枢神经生理异常[28]。艾灸能够通过调节中枢神经递质达到延缓衰老的作用。DU Yan-jun等[28]的研究发现艾灸能有效升高衰老大鼠基底神经节、海马、大脑皮质乙酰胆碱(Ach)的含量,提高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的活性,从而达到对中枢胆碱能损害的修复作用,延缓脑老化。钟兰等[29]研究提示电热隔药贴灸“神阙”和药饼灸均能显著提高老年前期大鼠大脑皮质5-羟吲哚乙酸(5-HIAA)、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的含量,说明灸法能通过提高大脑皮质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梁欣等[30]研究发现耳针、艾灸能提高D-半乳糖大鼠血清褪黑素(MT)含量,增大MT昼夜节律性振幅而发挥其抗氧化、调节免疫及生物钟等功能,从而延缓衰老;进一步的研究提示耳针延缓衰老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减少松果体中脂褐素(LF)的积累而干预松果体的氧化损伤,延缓松果体衰退进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机体衰老[31]。王彤等[32]研究显示调补气血针法能显著提高快速老化大鼠SAMP10脑组织中的DA、5-HT、Ach含量,进而影响SAMP10脑中枢神经作用,而改善了SAMP10的神经损害,起到延缓脑衰老的作用。
6 调节内分泌
针灸对衰老机体生殖内分泌系统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辛保玉等[33]发现天灸可增加快速老化小鼠SAMP10血清睾酮(T)含量,使E2/T比值下降,初步阐释了天灸延缓衰老的内分泌机制。刘晓艳[34]报道针灸衰老小白鼠“气海”穴,能促进性腺激素分泌,增加性腺器官重量;在调节性腺激素、性腺重量方面,针与灸无显著差异,只有经穴才是有效刺激点。李晓泓[35]的研究显示逆灸关元穴对更年期大鼠子宫退行性改变具有延缓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逆灸调节子宫局部E2、孕酮(P)及雌激素受体(ER-α)表达有关。
7 调控衰老基因的表达
现已确定的与衰老和长寿相关的基因已达几十种。温廷益[36]研究显示针刺能升高快速老化鼠脑、肝细胞核活性基因、提高基因转录水平。付于等[37]发现,小鼠脑衰老与热休克蛋白84 (HSP84)、热休克蛋白86(HSP86)基因表达异常有关,针刺可以通过上调SAMPl0鼠全脑、皮层、海马中HSP84、HSP86基因表达增强细胞保护、抵抗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凋亡,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丁晓蓉等[38]对快速老化小鼠施予“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后,能逆转或部分逆转与脑老化相关的基因表达,而达到延缓脑老化的作用。于涛等[39]应用cDNA阵列技术观察到针刺能下调快速老化小鼠SAMP10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热休克蛋白86、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8、NF-kappa-B转录因子P65亚单位4个与氧化应激反应有关的基因的表达,改善氧化应激水平延缓脑衰老。樊小农等[40]的实验研究发现,醒脑开窍法针刺能提高快速老化小白鼠SAMP10脑钙调神经磷酸酶(CaN)mRNA表达水平,起到良性调节脑老化的作用。付于等[41]的进一步研究显示针刺能上调SAMP10小鼠NF-E2、YB-1、LRG47在全脑、皮层、海马中的表达,增强红细胞系统功能和细胞增殖,提高细胞抗菌免疫,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于建春等[42]研究发现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EIF3-P66的表达伴增龄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可伴快速老化表达增加,而针刺可下调其表达,成为针刺延缓衰老的可能机制之一。张卫等[43]研究显示针刺对衰老大鼠37条基因的表达有显著调节,其中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5条,针刺通过调节衰老过程中与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调节机体蛋白质的含量与组成比例,起到改善机体功能状态延缓衰老的作用。
8 调节细胞衰老信号通路
细胞衰老是指可增殖细胞在信号通路的调控下,不可逆地脱离细胞周期后进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细胞衰老是借助于信号调控机制来实现的,其中P19ARF/P53/P21CiP1和P16/Rb两条信号通路是比较公认的细胞衰老信号转导途径。处于衰老诱导信号转导途径核心位置的几个抑癌基因的产物,主要包括Rb、P53、P16INK4a、P19ARF、P21Cip1抑癌蛋白等[44]。当这些途径中的关键调节因子发生突变,细胞将发生早老或绕过衰老程序继续增殖。近年来对衰老相关通路的研究得到一定的发展,主要是从细胞衰老诱导途径中核心位置的几个抑癌基因的产物着手研究。如杜艳[45]研究发现艾炷灸能降低D-半乳糖衰老小鼠大脑皮质P16蛋白表达,增强PRb的表达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李珉等[46]电针涌泉穴能下调抑癌蛋白P53基因表达以延缓衰老;由P53控制的细胞衰老信号途径至关重要,下调P53基因的表达能有效延缓衰老。本课题组的研究发现温和灸亚急性衰老大鼠“肾俞”穴,能显著降低其肝组织中羰基蛋白的含量,并下调肝组织P19ARF、P53mRNA的表达,提示温和灸“肾俞”穴可能是通过有效调节细胞衰老P19ARF/P53/P21CiP1通路中的关键因子而达延缓衰老之目的[47]。
9 结语
针灸延缓衰老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对针灸延缓衰老的理论和应用就有详细记载,其作用确切,值得深入系统地进行研究。综上所述,近十年来针灸在延缓衰老的机制研究方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抗自由基损伤,调节细胞周期和凋亡,修复DNA损伤,调节免疫功能,调节中枢神经递质,调节内分泌,调控衰老相关基因和衰老相关信号通路等方面,可以发现针灸延缓衰老是多靶点、多方位的,因此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系统全面地阐释针灸延缓衰老的效应机制,仍是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
在针灸延缓衰老的机制研究中,衰老动物模型是研究的关键。衰老模型的多样化、无法统一使得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得到质疑,衰老模型的研究亦有待于进一步开展;衰老的观察指标繁多,针灸干预衰老选穴处方亦不统一,探寻针灸延缓衰老的关键效应指标、优选穴位处方,对于针灸延缓衰老机制的阐明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目前针灸延缓衰老的研究主要以在体实验为主,细胞离体培养的衰老相关研究相对较少;针灸调节细胞衰老信号通路的研究刚刚开展;今后针灸延缓衰老的研究,在注重在体实验研究的同时应加强离体实验研究;还要从细胞周期及其细胞衰老信号通路等方面进一步推进针灸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研究,丰富和发展针灸理论。
针灸延缓衰老的研究期待新的理论基础与实验技术方法的突破,不断应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进一步深入研究针灸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针灸延缓衰老作用机制的全面阐明,促进针灸疗法在延缓衰老中的进一步应用与推广。
摘要:近十年来针灸延缓衰老的机制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从抗自由基损伤,调节细胞周期和凋亡,减轻DNA损伤,调节免疫功能,调节中枢神经递质,调节内分泌,调控衰老相关基因和衰老相关信号通路等方面对针灸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针灸延缓衰老提供思路和研究证据,促进针灸疗法在延缓衰老中的进一步应用与推广。
浅谈如何避免或延缓弱势方言的衰亡 篇5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域分支, 作为地域性的交际工具, 虽然其影响和使用范围不如共同语大, 但它是一个具备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的完备的语言体系。方言以其富有特色的语音、词汇等承载着当地的文化传统, 成就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形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人口的流动、义务教育的普及、普通话的推广等因素, 提高了人们使用普通话的能力, 普通话使用已经越来越普遍。随之而来的就是方言的弱化、濒危和衰亡。方言弱化和衰亡的同时, 也进一步加剧了以方言为根基的文化的弱化和衰亡。笔者试从方言保护的角度就如何避免弱势方言衰亡的问题谈谈看法。
二、弱势方言与濒危方言
曹志耘提出:从语言势力的角度, 语言可分为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从语言活力的角度, 语言可分为活力语言和濒危语言。弱势语言和濒危语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具有密切的关系。弱势语言容易演变成濒危语言, 濒危语言必然是弱势语言。
基于这种划分, 我们可以理解为, 在汉语当中, 普通话处于绝对强势的地位, 一些使用人数很多、影响力比较大的方言 (如粤语)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强势型, 可以看做强势方言, 更多的方言处于弱势地位 (如安徽方言, 具体例如安庆话) , 其中广大农村、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方言则更是处于绝对弱势状态, 而像满语、浙江九姓渔民方言、西藏路巴族使用的苏龙语、义都语等则已成为濒危方言。
由于城市化进程、人口的流动、交通的发达、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 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正在越来越快地走向萎缩和衰亡。
三、保护方言的重要性
方言不仅是其所覆盖区域内人们交际的共同语, 而且是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的存在历史悠久, 自然而然地成为地方口头文化的载体;不少地方的民间传说, 特别是地方戏剧都是以当地方言作为依托和媒介的, 即使是大的剧种, 如京剧, 其语言媒介也是北方方言。因此方言的衰亡必然导致依附于其而存在的地方戏剧的消失 (如安徽的地方剧种黄梅戏是以安庆话为根基的, 安庆话若消亡了, 黄梅戏就消失了) , 这对国家和民族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因此, 保护方言不仅保护了一门语言, 而且保护了民族文化。
前文说过, 一种方言是一个语言系统, 是一个具备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的完备的语言体系。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 对于研究古代语言面貌和古代历史文化风俗等都具有特殊的价值。通过方言可以考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脉络, 例如, 在语音方面, 若会安徽方言, 懂得入声字, 学古代汉语就相对要容易得多, 推音、辨音等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语言作为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 本民族人对自己的语言有特殊的感情。因此, 一般来说, 语言的消失也会给民族心理留下阴影。作为地方性语言, 方言通常是人们从小接触的第一种语言, 是他们的母语。对方言人们通常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和认同感。这种亲情纽带的力量是强大的, 说同一种方言的人们之间往往具有更高的内部协调性和融洽性。一个人若失掉了自己的方言母语就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四、如何避免弱势方言的衰亡
既然方言不仅是交际工具, 更是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基础, 而且绝大多数方言都处于弱势状态, 有些甚至濒临灭绝, 那么, 对现有的方言开展保存和保护工作就非常必要了。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 一些社会文化功能有限的小语种逐渐走向濒危, 并有被强势语言所取代的危险, 这几乎成为难以避免的社会现象, 对于已经临近濒危的语言文字, 专业人士的搜集、调查、记录、整理和保存固然重要, 但是, 我们还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那些临近濒危的方言上, 即弱势方言, 避免或延缓弱势方言走向衰亡。
首先对于弱势方言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有许多人把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对立起来, 认为保护方言就是地方主义, 也有人认为, 不需要谈什么保护, 方言发展应该自然而然, 如果方言衰亡了, 就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基于上文的分析, 我们认为, 针对汉语方言尤其是弱势方言萎缩衰亡的现状即将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后果, 是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加以保护的。
第一, 树立文化、语言多样性的意识, 重视方言消亡的严重后果, 在此基础上, 处理好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的关系。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只有语言多样, 文化多元, 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交流畅通, 才谈得上稳定和发展。方言消亡的直接后果, 就是多样的地域文化的消失, 过多的地域文化的消失, 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来说将是一种灾难。意识到这一点, 在推广普通话的时候, 我们不能采取一面倒向普通话的态度,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指出:“尊重语言文字自身发展规律, 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语言文字主体化和多样化之间的关系。比如, 推广普通话, 促使公民普遍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 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 这是坚持主体化原则;推普不是要消灭方言, 方言在不少场合具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 这是贯彻多样化原则。”建立和谐的语言生活, 提倡普通话的同时, 也要尊重各民族各地的方言,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第二, 制定政策, 建立机构,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 记录方言材料, 保存方言文化。从政策层面上, 要调整相关政策, 给方言以必要的地位。语言政策将会对一个民族的语言观念发挥指导性的作用, 因此语言政策应全面引导大众的言语观念。要引导大众正确对待自身的方言, 语言本身是不存在美丑的, 帮助大众纠正“方言丑”的心理。国家和各级政府应成立专门的语言保存工作机构, 学术界应建立相应的调查研究基地, 组建学术团队, 进行方言文化的记录、整理、研究工作。在搜罗语料的基础上, 尽可能详细地记录每一种弱势语言的语音、词汇, 并编写不同类型的词典, 尽可能详细地描写弱势语言的语法。
WENJIAOZILIAO
第三, 采取多种措施, 避免或减缓弱势方言的衰亡。仅对语言作记录是不够的, 语言是在使用中才有活力才能发展的。有学者提出了“双语”的概念, 即在会使用普通话的同时, 同样要会使用自身的方言。将方言与普通话置于同等地位对待, 只用分清其所使用的场合即可。我们认为, 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在多民族聚居区, 人们都可以熟练使用多种语言, 采用多语交际, 因此, 在方言区百姓中间, 推行双语也是可行的。现在很多地方电视台采用方言制作编排节目, 受到群众的欢迎。方言所具有的地方特点和亲和力, 不仅可以提高收视率, 还可以向百姓展示方言的魅力, 提高他们使用方言的自信心。此外, 学校也可以适当引入方言教育。通过方言教育, 青少年认识方言, 使用方言, 由此使方言得以代代相传。
五、结语
在现代化程度日新月异的今天, 人们对语言文化多样性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方言的生存受到严峻的挑战。我们一定要不断探寻新的思路, 找寻新的方法, 尽最大可能做好方言的保护工作, 避免或者延缓弱势方言的衰亡。
摘要:方言是地域性的交际工具, 也是地方文化文明的载体。我国幅员辽阔, 方言众多, 然而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共同语的推广等因素, 方言正在由弱势逐步走向濒危乃至衰亡。方言的衰亡对于我们的民族和文化来说, 都是不可逆转的重大损失。因此, 保护弱势方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避免或延缓弱势方言的衰亡等问题。
关键词:弱势方言,濒危方言,方言保护
参考文献
[1]曹志耘.关于濒危汉语方言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 (01) .
[2]曹志耘.论语言保存[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 (01) .
[3]付义荣.论汉语方言的萎缩——以安徽无为县傅村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3) .
[4]陈燕萍.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下的语言[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01) .
[5]冯小钉.语言消亡与保护语言多样性问题的研究评述[J].安徽大学学报, 2003 (03) .
茶氨酸延缓运动性疲劳的作用研究 篇6
茶氨酸是茶叶的一种物质成分,最早是由日本学者从玉露茶中分离而出。作为茶叶中的一种特殊物质,这种物质为白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水,而且水溶液呈微酸性,有淡淡的鲜爽味,这种物质在茶叶中含量较高,在其它植物中却很少见。茶氨酸具有多种生理药理活性功能,不仅能抑制肿瘤、降血压、降血脂,而且能够保护神经细胞,提高人体学习记忆力。由于茶氨酸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因此,人类在对茶氨酸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其对肿瘤的抵制作用方面,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经过研究发现,茶氨酸与运动性疲劳之间也有一定的互促作用,而目前关于茶氨酸延缓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却十分少见。通过对茶氨酸中的物质分析,发现对运动性疲劳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通过对二者关系的分析研究,希望可以对加深茶氨酸的成分利用提供有利的参考价值。
2运动性疲劳概述
最早关于疲劳的研究始于1880年,但是对于疲劳的定义却一直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直到1982年,关于疲劳的研究才有了较大进展,疲劳的概念也开始有了统一的规范。疲劳是人体机能水平不能维持原有的运动强度,使人体处于一个较低的生理状态,但通过调整和休息机体能够恢复,运动性疲劳是一个较复杂的身体反应过程。
运动性疲劳是疲劳的组成部分,运动性疲劳是身体的综合反映。运动性疲劳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中枢疲劳主要是人类的脊髓神经和大脑发生的疲劳,在这两个区域部分出现紊乱时,可造成运动神经的兴奋,进而影响了神经肌肉接点处的动作,导致神经冲动,然后减少了神经发出的频率,最终引起疲劳。当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调质和神经递质也产生疲劳时,人体内的物质例如多巴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等就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而导致了大脑和脊髓运动神经部位发生紊乱。外周疲劳是指与运动有直接关系的骨骼股骨细胞、肌肉点活动等能力有所下降,其机制与原来的身体反应出现差别,这种差别的出现可能与代谢调节物质、细胞分子形态功能等有一定关系,因此,任何一种物质的变化都可能引起运动性的外周疲劳。
3茶氨酸延缓运动性疲劳的体现
茶叶源自中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随着人们对茶的饮用研究,茶的功能性越来越多,茶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人们对于饮茶有着特别的爱好,并从茶中获得了丰富的营养。人们了解茶有清新明目、修身养性的功效。随着近年来关于茶叶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了解了茶叶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丰富物质,例如茶多酚等,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这些有益成分也在许多食品和药中加以运用。茶氨酸作为茶叶中所含的一种重要物质也有所研究和了解,但是大多数人对茶氨酸的了解还仅仅停留在其具有一定的降血压、血脂等功能上,而对于茶氨酸对于运动性疲劳的缓解作用却知之甚少,关于茶氨酸这方面的功能报道也较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茶氨酸从改善神经系统、抑制损伤和扩张血管等方面来看,对于缓解运动疲劳有一定的恢复作用,可以说,这是对茶氨酸新的药用功能的又一发现与体现。
在对茶氨酸的试验中发现,将茶氨酸灌入小鼠的胃中,小鼠的身体机能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进行负重游泳实验时时间明显增长,此外,体内所含的血清尿素氮水平也在下降,血乳酸浓度也有所下降。通过试验发现,在小鼠体内灌服高剂量的茶氨酸,小鼠的游泳能力明显相比原来有所提高,而且小鼠负重游泳实验证明结果呈阳性,血清尿素和肝糖原也都呈现阳性,并有较大的差异性。经研究发现,具有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患者在服用了茶氨酸胶囊后,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从这些实验中可以证明,茶氨酸的确具有较好的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功能,可以运用于临床治疗中,对于延缓运动性疲劳有一定的功效。
4茶氨酸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作用
茶叶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丰富物质,通过对这些有益物质的了解,能够对人体的营养吸引与代谢有更清晰的了解,并将茶物质更好地应用到人体中,起到应有的功效。茶氨酸是茶叶中含有的对人体有益的物质之一,通过对茶氨酸物质的了解,以及其在人体中的吸收与代谢过程的分析研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运动性疲劳与茶氨酸之间的关系,以及茶氨酸对运动性疲劳的缓解作用。当人体在服用茶氨酸后,体内所形成的蛋白会随之进入人体血液中,接着随着血液进入各个器官组织。当茶氨酸在进入肝脏、脑和血液中后,其浓度会迅速上升,当口服5h时,茶氨酸浓度会达到一个峰值,之后浓度慢慢变淡,24h后则完全消失。最后,茶氨酸会进入肾脏完成排泄,其中一部分会保持原形,一部分会分解为乙胺和谷氨酸,未被分解的物质则随尿液一起排出体外。体内的茶氨酸会发生应有的功效,对人身体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由此也可以表明,茶氨酸在脑组织中的存在对人体的中枢神经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对运动性疲劳产生一定的延缓作用。
经过研究证明,茶氨酸对延缓运动性疲劳这一功能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巴胺、5-羟色胺有所关联。5-羟色胺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多巴胺具有促进中枢神经兴奋的作用,因此,茶氨酸延缓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与多巴胺、5-羟色胺有直接关系。通过建立大鼠一次性力竭游泳模型的研究,对茶氨酸与大鼠体内的蛋白含量和氨基酸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大鼠在注射大量的茶氨酸后,不仅游泳时间增长,体内的谷氨酸含量明显增加,GABA含量则有显著下降,同时,磷酸化水平也有所提高,由此可见,茶氨酸与神经递质含量、谷氨酸活性提升以及神经递质含量的下降有一定关系,这些物质含量受茶氨酸影响,对延缓运动性疲劳有明显的机制作用。不仅如此,还有学者研究发现了疲劳与免疫力之间也有着密切关系。当人体出现疲劳现象时,人体免疫力也会受到影响,疲劳与免疫力是成正比的,人体产生运动性疲劳时,免疫力也相应下降,二者之间是彼此制约的关系。茶氨酸对运动性疲劳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因此对人体的免疫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主要是由于在茶氨酸在进入人体之后会产生一定的抗体,能够有效提升人体的免疫能力。由此,茶氨酸与免疫能力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茶氨酸对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有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有日本学者对茶氨酸与免疫能力进行了分析,发现在较大的运动强度之下,人体下降的自然杀伤细胞得到一定的抵制,使人体的免疫能力得到提高,进一步提升了人体的运动能力,缓解了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5结束语
茶氨酸是茶叶中含有的重要成分,对人身体十分有益。国外很早就对茶氨酸的应用做出了规定,使茶氨酸在食品中得到有效应用。美国就对茶氨酸的食用功能进行了认定,同时对于其使用剂量也没有做出限制规定,可见茶氨酸对人身体并没有危害性。随着对茶氨酸的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美国、日本等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各种品牌的茶氨酸口服液、制剂等保健品。这些保健品由于有一定功效,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可。相比发达国家关于茶氨酸的研究与使用,我国的茶氨酸研究相对较落后。我国是茶叶生产大国,也是茶叶的发源之地,对于茶叶的研究与应用都有较大的优势,由此,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茶叶资源优势,深入研究茶氨酸的科学成分,将茶氨酸的营养功能成分运用到各种运动饮品中去,使茶氨酸的营养功能得到进一步运用,为我国的茶产品开发开拓更广泛的市场。
茶是我国重要的产业资源和文化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健康有着更高的追求。茶氨酸是一种安全环保又具有多种功能的物质,只有充分挖掘其内在潜力,使其在茶产品市场发展中发挥影响作用,才能更有效地开拓我国的茶产业市场发展前景,使中国的茶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摘要:茶氨酸是茶叶中的一种特殊物质,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当前,人们对于茶氨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抵制肿瘤、降血压和提高记忆力等方面,茶氨酸本身的生理活性特点也使其成为许多茶产品的主要物质含量,具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茶氨酸,运动性疲劳,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王玉芬,秦志祥,唐振山,等.茶氨酸对家兔脑缺血后IL一8和NSE及脑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07,9(1):4-6.
[2]王玉芬,李春雨,秦志祥,等.茶氨酸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6):562-565.
[3]刘婉如,徐海滨.茶氨酸的生理活性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5):2 872-2 891.
[4]宁静,李健权,钟兴刚.茶氨酸的生理功能制备方法及应用[J].茶叶通讯,2006,33(4):8-10.
[5]彭军,高小蔷,李琼,等.卫生部批准的795种参类保健食品情况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6,18(3):214.
补益肺肾法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研究 篇7
1实验方法与检测结果
1.1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选用SPF级雄性Wistar大鼠40只, 体重 (220±20) g, 合格证号:SCXX (鄂) 2004-2006, 由湖北省疾病控制中心提供。
1.1.2 实验用药
药物组成:生晒参 15g、黄芪 15g、枸杞子 10g、麦冬 10g、五味子 10g、菟丝子 10g、黑芝麻 10g、茯苓 10g, 维生素 E胶丸, D-半乳糖。
1.2实验方法
1.2.1 分组及造模方法
将40 只 Wistar 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维生素 E 组、补益肺肾组。每只大鼠颈背部皮下注射 9%D-半乳糖溶液, 按 100mg/kg·d 的剂量连续注射 6周。
1.2.2 给药方法
补益肺肾组、维生素 E 组均依据《中医科研设计与统计学》[1]中人和大鼠体表面积系数换算法, 计算大鼠每日给药量, 分别给予补益肺肾煎剂, 维生素 E 混悬液灌胃。正常组、模型组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 共连续 6周。
1.2.3 取材方法
末次给药后, 禁食 12 h, 摘眼球取血, 摘除大鼠眼球取血 100ul, 抗凝, 备用;同时肝素抗凝管留取血液 4~5mL, 离心10min (3500r/min) , 取上层血清, -20℃冰箱冷藏备用;剪掉头部, 取出全脑, -20℃保存备用。
1.2.4 数据统计
所有检测结果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用 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
1.3检测方法及结果
1.3.1 血清 SOD活性及 MDA含量
SOD检测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比色法, MDA的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 (TBA) 法。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1;与维E组比较●●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1;★P<0.05
表1实验结果显示, 模型组血清SOD活性显著降低, 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实验结果还表明, 与模型组比较补益肺肾组血清SOD活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 维生素E组血清SOD活性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补益肺肾组与维生素E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模型组MDA含量显著增高, 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实验结果还表明, 与模型组比较补益肺肾组血清MDA含量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 维生素E组血清MDA含量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维生素E组与补益肺肾组比较血清MDA含量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1.3.2 脑组织脂褐素含量
各组分别取出大鼠脑组织 200mg, 按体积与重量比 20:1加入 4mL 氯仿甲醇混合液 (按氯仿与甲醇体积比 2:1 配置) , 3500 r/min离心 10 min, 取上清液, 在激发光波长 360nm, 发射光波长 420nm, 以新配制的硫酸奎宁标准液荧光强度为 50, 测样品荧光强度, 计算出组织中所含相当于标准液荧光强度的荧光物质含量 (ug/g) [2]。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1;△P<0.05;与维E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1;★P<0.05。
表2结果表明, 模型组脑脂褐素含量较正常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 与模型组相比补益肺肾组脑脂褐素含量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 维生素E组脑脂褐素含量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正常组的脂褐素含量与补益肺肾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补益肺肾组脂褐素含量与维生素E组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1.3.3 T淋巴细胞亚群
在试管中各加 5ul FITC-CD3/PE-CD8 单抗体充分混合, 加入 5ul 肝素抗凝, 室温下置暗处混放 10 min, 摘除大鼠眼球取血 100ul, 迅速滴入试管, 室温置暗处混放20min, 加溶红细胞液 3mL, 室温置暗处混放 10 min, 1500 r/min离心 10 min, 去上清液, 加入溶红细胞液置室温下暗处混放 10min, 1500 r/min离心 10 min, 去上清液, 加入 PBS 2mL, 1500r/min离心10 min, 去上清液, 加 PBS 0.6mL 室温置暗处混放 10 min, 300目筛网过滤, 最后定容至0.5mL于专用试管中, 上机检测, 用 BD公司的 CELLquest 软件进行测定和分析。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1;★P< 0.05
表3结果表明, 正常组CD4表达率及CD4/CD8比值较模型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均高于模型组 (P<0.01) ; 补益肺肾组CD4、CD8表达率及CD4/CD8比值较模型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维生素E组CD4、CD8表达率较模型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 CD4/CD8比值较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结果与结论
目前常用的制备衰老模型的方法有:D-半乳糖皮下注射、低剂量辐射诱导[3]、吸入臭氧、去胸腺衰老、自然衰老等。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 是按照衰老代谢学说建立的[4], 其制作方便, 效果可靠, 已成为经典的模型。本实验我们应用 D-半乳糖制备亚急性衰老动物模型, 结果表明, 注射 D-半乳糖后, 模型组血清 SOD 活性降低, MDA含量显著升高, 模型组脑脂褐素含量高于正常组, 表明该法造模是成功的。
本课题通过观察补益肺肾法对模型大鼠 SOD、MDA, 脑脂褐素含量及 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说明补益肺肾法是延缓衰老的可靠途径。 SOD 是体内对抗自由基的抗氧化剂, 对机体的氧化与抗氧化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是机体抗自由基损伤的重要防御机制。MDA 是机体在氧自由基的作用下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 可反映机体内脂质过氧化的程度, 间接地反映出细胞损伤的程度。脂褐素是动物和人体细胞胞质内的一种老年色素, 它的出现是细胞衰老、功能减退的表现。脂褐素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 随年龄增长而增多。脂褐素在细胞内大量沉积, 容易引起结构蛋白交联, 造成功能蛋白损伤;还可导致 RNA持续减少, 不能维持代谢需要;此外, 随着脂褐素的增多, 正常细胞器受到排挤, 功能下降, 影响细胞正常物质交换, 最终导致细胞衰老[5]。
本次实验中补益肺肾法使衰老模型大鼠血清 SOD 水平上升, 血清 MDA 含量下降, 并有效抑制了脑脂褐素的生成和积聚, 提高了衰老模型大鼠血中 CD4、CD8 表达率及 CD4/CD8值, 说明补益肺肾法从多个方面延缓了衰老模型大鼠的衰老, 为临床运用补益肺肾法作了前期探索。
参考文献
[1]货石林.中医科研设计与统计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张均田.现代药理实验方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
[3]夏寿萱.放射生物学[M].第一版.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 1998.
[4]周金黄.中药免疫药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