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育方法(精选十篇)

云宝吧 时间:

选育方法(精选十篇)

选育方法 篇1

关键词:玉米,育种方法,自交系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饲作物,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玉米生产的好坏, 对我国粮食、饲料、淀粉工业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玉米生产中, 良种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配合力高、抗性强、品质优、适应性广的优良自交系是组配玉米杂交种的基础, 我国玉米杂交种的每次更新换代都是育出了新的高配合力优良自交系, 一个好的自交系不但表现在用其组配的杂交种农艺性状优良, 而且还表现在制种产量这一经济性状上。对生产单交种而言, 母本产量的高低对制种产量高低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采用适当的选育策略, 有目的地组配群体, 从中选育自交系, 可以使自交系的产量和其它与种子相关的经济性状得以有效地改良, 而且自交系选育的进程应随着所用的种质和选系法而变化。我国玉米育种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还不能满足市场对玉米的需要, 主要原因就是种质资源狭窄, 选育玉米新品种方法落后, 育种工作者在病虫危害日益加重的条件下, 选育超高产玉米新品种难度大增。本人借鉴国内外玉米育种文献提出一套玉米新品种快速选育方法, 和大家共同探讨。

1制定可行的育种目标

育种目标应根据某一地区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发展需求、生产和生态条件、耕作特点、主要病虫害等要素来定。从市场需求来看, 我国应选用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粮饲兼用粒用玉米、青贮玉米、工业用高淀粉玉米为主, 兼顾甜、糯、爆裂型玉米;从推广的自然、生产条件、生产水平和主要病虫害等方面看, 育种者制定目标应做到因地制宜, 全面具体。

2加强种质资源引进、收集和创新

广泛收集种质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主推杂交种, 生产上应用面积大、表现最好的杂交种就是最好的育种材料, 好的基因型才有好的表现型, 表现型差的材料很难有优良基因;丰富的地方种质资源, 其优良种质在玉米育种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充分开发地方种质资源、进行种质扩增和杂交种选育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热带、亚热带及美国种质, 尤其是美国种质资源, 配合力高、综合性状优良。

3采用快速有效的选育方法

玉米育种的实质, 就是选择符合育种目标, 优于对照品种的强优势玉米杂交新品种。杂交种的选育就是将自交系或其他优良亲本材料组配成杂交组合, 通过测交鉴定、品种比较和各类品种比较试验选育出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强优势杂交种。这就要求选用的玉米自交系必须具备目标性状优良、配合力高的特征特性。玉米杂交种选育实质就是怎样选出配合力高、目标性状优良的玉米自交系, 有的育种者采用先选材, 再选系, 后测配合力的方法选择优良自交系;有的育种者采用性状互补, 早代测定配合力的方法选择自交系;有的采用混合选择改良S1家系选择法选择自交系等等。

本人认为首先选择要改良的自交系进行二环系选育或组配群体改良;然后从改良群体内选优良株自交或单倍体诱导, 选择优良自交系;再按组建杂交优势配对模式的方法, 选择符合育种目标, 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自交系, 组配强优势玉米新杂交种的方法, 才能达到目的。具体做法是, 怎样选择好要改良的材料非常重要, 立足于品种之上, 对某一地区的主推品种的亲本进行改良, 改良之后我们知道怎么去配组合, 如用PH6WC改郑58, 两个自交系血缘划为A群, 这样我们就可以用Lanster、旅大红骨和塘四平头做测验种进行测配。基础材料选好后, 按系谱选择, 在S1-S2代加大密度增加选择压力, 淘汰一些倒伏、空杆、雌雄不调等不良性状的材料, 在低世代增加密度种植很重要, 在S3代正常密度播种, S4代进行测配, 按照组建强优势玉米杂交种配对模式的方法, 选用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自交系, 组配强优势玉米杂交种。

组配的强优势组合, 在各类田间试验的关键时期, 特别是成熟前的半个月或1周内, 要反复观察, 优中选优、除以产量为重要依据, 还要兼顾抗病性、抗倒性、耐密性、结实性等综合农艺性状。评判决选后对表现优异增产潜力大者, 要敢于“破格升级”, 直接升入高级试验。这就要求育种者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育种经验, 当然选拔这样的组合只能是极个别优异者, 绝大部分组合还需按育种的常规程序进行。

利用诱导系开展单倍体育种可很快得到高纯度自交系, 利用单倍体技术1年 (包括海南加代) 就可以获得纯合的DH系, 所以单倍体诱导技术选系是快速、高效选育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一条有效途径。为玉米杂种优势的利用展现出美好的前景。

4 1年多点鉴定, 缩短育种年限

为缩短玉米新品种选育年限, 鉴定新品种在各生态区的适应情况, 育种者应选择6~7个点进行一年多点实验, 鉴定筛选符合育种目标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玉米新杂交种参加省级玉米区域试验。

参考文献

[1]汪黎明, 郭庆法等, 黄淮海夏玉米的育种目标及品种选育方法改良[J].山东农业科学, 2005 (06) :21-24.

[2]彭泽斌, 刘心芝.混合选择与改良S1家系选择对玉米群体的改良效果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 (01) :22-31.

[3]田清震, 张世煌等.玉米育种发展动态[J].玉米科学, 2007, 15 (01) :24-28.

[4]赵自仙, 高祥扩等.玉米自交系选育的方法综述[J].种子, 2002 (03) :42-44.

[5]徐国良, 代玉仙等.玉米单倍体诱导率和加倍率研究[J].玉米科学, 2012, 20 (02) :1-5.

白牦牛选育提高 篇2

本文对引进甘肃天祝白牦牛种公牛的`繁育发展情况进行综述,旨在通过杂交改良,提高本地白牦牛的品质.

作 者:卓娅 吐尔迅 蒋超祥 胡晓龙 早尔克 曾泽民 ZHUOYA TUERXUN JIANG Chao-xiang HU Xiao-long ZAOERKE ZENG Ze-min 作者单位:卓娅,吐尔迅,蒋超祥,胡晓龙,早尔克,ZHUOYA,TUERXUN,JIANG Chao-xiang,HU Xiao-long,ZAOERKE(新疆巴州畜牧工作站,新疆,库尔勒,841000)

曾泽民,ZENG Ze-min(新疆巴州动物疾病控制中心,新疆,库尔勒,841000)

选育方法 篇3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新7红;选育体会

中图分类号:S513.0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0)01-0028-02

随着玉米育种水平的提高,选育高配合力的自交系已成为育种单位一项紧迫任务。黄早四及其衍生系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以昌7-2为代表的优良自交系已成为这一地区的核心种质,但昌7-2存在抗倒性差、感南方锈病等缺点。本院以优质、高抗、广适、高配合力为选育目标,1994年以新77(昌7-2改良系)为受体导入亚热带抗性种质,达到了改良昌7-2的目的,选育出优良自交系新7红。

1 选育过程

1980年,我们对京早7号杂交种进行了单株自交,1984年育成京7自交系,1985年用京7与抗病、抗倒的黄野四杂交,于1989年育成京7黄自交系,1993年用京7黄与昌7-2杂交,育成新77。1994年用“广西综合种”(从广西玉米所引进)混粉作父本与新77杂交,当年冬到海南种植,共种10行180株,S0为基本株,全部混粉自交,后期淘汰劣株、病株,通过室内考种得到40个穗行,此后经过连续4年异地选育、测交,最后选出配合力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自身产量高的优良穗行,定名为新7红。

2 特征特性

新7红,河南夏播全生育期106天,幼苗叶片浅绿色,叶鞘紫色,拔节期发育较慢,抽雄后发育较快。株型紧凑,上部叶片短且上冲,叶宽适中,透光性好。株高170~175 cm,穗位65 cm,全株20片叶左右。雄穗发达,侧枝20~30个,护颖绿色,花药黄色,花粉量大,散粉时间长。雌穗花丝紫色,雌雄花期协调,结实性好。果穗筒型,穗长13~15 cm,穗粗4.5~5.5 cm,穗行数16~20行,行粒数28~32粒,千粒重250 g左右,籽粒黄色,硬粒型,红轴。田间表现为抗倒伏,抗多种病害。

3 以新7红为亲本育成的审定品种

多年来我们对新7红进行了大量测配,发现和瑞德系组配的杂交种产量较高,抗性较好;和先玉335改良系配的组合产量高,透光性好,茎秆硬度好;和P78599类所配组合植株优势强,穗部性状不很好,穗短,千粒重低。用新7红组配的杂交组合在各级试验中表现较好,其中3个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累计推广面积300×104 hm2以上。新单22于1998年冬育成,组合为新358×新7红,2003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先后通过广西、陕西、河北省认定,并在2005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单23是以自选系04为母本,新7红为父本组配而成的杂交种,2004年3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新单26是本院2003年用自选系新328/04白作母本,新7红作父本杂交育成的玉米单交种。新单26于2003年冬在海南鉴定,2004年进行鉴定、产比试验,同时参加河南省预试,2005~2006年参加河南省玉米区域试验。综合两年16点次的试验结果,该品种平均产量8 596.5 kg/hm2 ,比郑单958(CK)增产2.1%,丰产稳产性较好。2007年参加河南省夏播生产试验,9个试点全部增产,平均产量8 311.5 kg/hm2,比对照种郑单958增产5.6%,且综合抗性强,品质较优,2008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新单26适宜河南省夏玉米区种植,被国家产业体系推荐为重点示范品种。幼苗健壮,叶色深绿。株型紧凑,株高256 cm,穗位为108 cm,茎粗2.6 cm,叶片数20~21片。果穗大而均匀,呈筒形,穗长18~20 cm,穗粗5.1 cm,穗行数14~16行,行粒数38.8粒,轴粗2.8 cm,粉红轴,粒色纯黄,商品性、结实性较好,出籽率89%,千粒重330 g。雄穗分枝13~15个,穗位叶宽10.2 cm,花药黄色,花丝红色。夏播生育期98 d,春播生育期128 d。2005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验:品质达到普通玉米国标一级,饲料用玉米国标一级,高淀粉玉米部标三级。2005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对该品种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高抗瘤黑粉病(0.0%)、矮花叶病(4.0%),抗大斑病(3级)、弯孢菌叶斑病(3级),中抗小斑病(5级)、茎腐病(20.0%),中抗玉米螟(5~3级)。综合田间发病情况,该品种综合抗病性较强,抗虫性较强。

4 选育体会

4.1 选育自交系要高起点,严要求

基础材料的组配是选育成功的关键。京7黄是本院20世纪90年代选育的优良自交系,有配合力高、叶窄、穗位适中、粒重高等特点,与昌7-2组配选系,是为了克服昌7-2穗位高、粒重低等缺点,而导入亚热带种质是提高黄改系的抗病性,三个自交系的巧妙结合为育成新7红奠定了良好的种质基础。

4.2 异地加代,增加选择压力,加大选择力度

为了加速选育进程,我们利用海南自然温室的良好条件,一年三代(海南两代)对改良系进行加代提纯。海南三亚第二季病害发生较重,特别是南方锈病,这对育成抗逆性好的新7红至关重要。在改良系的前三代,我们加大了种植密度(105 000株/hm2),对材料进行抗逆性选择。新7红自交系选育从基础材料开始到育成,都是围绕育种目标,紧紧抓住高产、高抗、优质、广适、高配合力等育种关键环节,尤其是对高产、高抗等重要性状进行大群体选择,加大选择压力,增大选择力度,以免优良个体基因流失。

4.3 早代测配,测用结合,多点鉴定

在选系的过程中,我们按照“早代测配,测用结合,多点鉴定”的原则,大大减少了选系中的盲目性和工作压力,利用多点鉴定更是有效地检测了选系的适应性,减少了组合参加省级试验的风险性。我们在二代和四代主要测定选系穗行的一般配合力,并对四代材料的组合进行异地三点鉴定,对六代材料的组合进行多点鉴定,以进一步检测组合的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用这种方法,在测定选系配合力的同时,也测出了优良组合,并直接提供杂交种参加省内外区域试验。

5 小结

黄淮海夏玉米区育种中,黄改系的核心种质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要选育出超过昌7-2和Lx9801配合力的优良自交系的难度越来越大,新7红玉米自交系的成功选育为黄改系的改良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方法,在保持黄改系高配合力的同时,导入抗性种质,使黄改系的抗逆性得到显著提高。新7红玉米自交系配合力高,抗逆性强,已成为河南夏玉米育种中的骨干自交系,用其组配的杂交种表现高产、高抗、广适。今后要加大对新7红的利用和改良,发挥其在黄淮海夏玉米区育种中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孙敬华.黄淮海夏玉米杂优模式及核心种质改良[J].中国种业,2006,7:15-17.

[2] 汪黎明,郭庆法,高新学,等.黄淮海夏玉米的育种目标及品种选育方法改良[J].山东农业科学,2005,6:21-24.

[3] 孟昭东,郭庆法,汪黎明,等.高产玉米杂交种鲁单981选育研究[J].玉米科学,2003,l1(3):54-56.

[4] 申为民,王卫民,赵爱莲,等.优良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昌7-2的选育及其利用[J].种子,2004,12:73-74,76.

[5] 刘春增,郭永才,关国志,等.玉米自交系丹1324的选育与利用[J].杂粮作物,2000,20(4):5-6.

[6] 许新敏,郭贵峰,冯健英,等.高产、节水玉米杂交种石玉7号的选育研究[J].玉米科学,2003,11(1):40-42.

[7] 郑丽敏,牛永锋,王海莉,等.玉米自交系A28的选育应用及体会[J].陕西农业科学,2008,5:73-75.

选育方法 篇4

树木的选择育种方式, 因后代的利用和鉴定情况不同, 可分为混合选择和单株选择, 因选择树种繁殖方式的不同, 可分为无性系选择、家系选择和家系内选择。

1 混合选择

根据一定的标准, 从混杂的群体中按表现形式淘汰一批低劣的个体, 或挑选一批符合要求的优良个体, 并对选出来的个体混合采种、采条, 混合繁殖, 都称混合选择。

在混合选择中, 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类型选择。既按形态、生理、生态、抗性等, 把树木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并按不同类型分别选择、繁殖。有时也指在一个混杂的群体中, 同时按几个目标进行的混合选择, 这种方法也叫做集团选择。类型选择的形式较多:如银棕杨是形态类型选择;水曲柳是产地类型选择;在云杉中按放叶早晚选择抗晚霜的类型是生理类型的选择。除此之外, 苗圃中的间苗, 林分的抚育伐, 采种林分的选择等都属于混合选择的方式。混合选择的特点:在性状遗传力高, 种群混杂, 遗传品质差别大的情况下, 能获得较好的育种效果。但是也造成了子代与亲代的谱系关系不清, 无法进行子代、家系的再选择。

总的来说, 混合选择方法比较简单、程序少、工作量小、是当前林区中广泛应用的方法。

2 单株选择

凡是对选入的个体, 分别采种、单独繁殖、单独鉴定的选择, 凡是谱系清楚的选择, 都属于单株选择。在树木选择中, 常用的单株选择又可分为优树选择、家系选择、家系内选择和配合选择。

(1) 优树选择:

对表现型优良的树木个体, 按各种杂交设计产生, 半同胞或全同胞子代鉴定, 并根据子代的性状表现, 再度评定入选树木个体 (亲本) 。该方法的特点是受环境因素干扰小, 选择方法科学, 此种效果能够得到保证。

(2) 家系选择:

凡由单株树木产生的自由授粉子代, 或由双亲控制授粉产生的子代分别作子代鉴定, 并根据子代性状的平均表现, 挑选优良家系, 淘汰低劣家系的过程。在林区中, 家系选择主要应用于实生种子园的改建工作。

(3) 家系内选择:

在家系内进一步挑选优良单株, 称家系内选择。家系内选择, 主要应用于疏伐改造子代测定林时, 选留好的个体, 伐除差的个体。

(4) 配合选择:

如果在最优的家系中选择最优的单株, 称为配合选择, 主要应用于杂交育种。

3 无性系选择

所谓无性系, 是指由一株树木用无性方式繁殖出来的植株的总称。对繁殖成无性系的最初那株树, 通常称作无性系原株。由他繁殖出来的个体称为无性系植株。无性系选择是从普通种群中, 或从人工或天然杂交种群中挑选优良的单株用无性方式繁殖成若干无性系, 对无性系进行比较鉴定, 选择出优良无性系称无性系选择。

无性系选择的特点是可以把优良的性状全部保存下来, 增益显著, 且栽培管理条件比较一致, 易于管理。但对病虫害的天然预防机制减弱。因此最好将几个树种、几个无性系混栽。

4 种源选择

所谓种源通常是指某一份的种子或苗木等繁殖材料的来源地。种源选择又叫种源实验, 是对来自不同地区的种子或苗木等繁殖材料进行造林对比实验, 从中选择出优良的种源, 应用于生产。种源选择也是群体选择, 因其是林木选择程序中的重要一环, 选择效果显著, 而被广泛采用。种源实验的目的有两个, 首先是了解不同产地种子或苗木的生长状况及其他性状表现, 为当地造林用种 (或苗木) 选择最适宜的种源, 其次是了解该树种的变异规律和模式, 进行种源区的划分, 规划种子、种条的调拨范围, 为种子园和母树林的营建提供依据。

种源试验已有悠久的历史, 是最早得到重视的育种措施之一。自有人工造林以来, 对几个主要造林树种, 如欧洲赤松、欧洲云杉等组织过多次联合国试验,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的种源试验工作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 曾先后对杉木、马尾松、油松、红松、落叶松等几十个树种进行了种源试验研究, 分别选择出了各自的优良种源, 并广泛应用于生产。种源试验的好处是增加木材产量、提高木材品质、增加林木个种危害的抗性、提高林分的保存率。

人工造林树种种质资源的选看是保证人工造林树木个体优良品质、适地适树、成活、成材、促进林地成活率, 提高林地的生产力, 保证造林质量的基础措施。

摘要:对营造各种不同目的人工林分的种子选育方法进行了介绍和探讨, 主要目的是对营造不同种类的人工林要讲究适地适树和适宜的种子, 才能保证造林目的的成功率, 使其有较强的生命力。

多项措施为企业选育人才 篇5

多项措施为企业选育人才。近年来,紧贴企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新机制,全力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一是向企业开放干部人才资源库。分专业特长、工作经历等7个类别建立专业人才库,并向企业开放,鼓励企业到机关事业单位选兵点将,直接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二是采取组织推荐、双向选择的方式向企业选送挂职干部。先后向县内“双重点”规模企业选派了200多名工作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且年龄较轻的科级干部。三是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突出养殖、矿冶、种植等主导产业,组织进行人才调研,走访企业、客商100多家(次),发放调查问卷、情况了解表2000余份,收集需求信息1000多条,在此基础上,出台了《2010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施意见》。今年上半年,通过在省高校引才等办法,引进并向企业输送矿冶、种植等专业本科生50余人。四是多渠道培养技能型人才。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努力做好育才工作,积极创设人才开发平台。针对矿冶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招技术工更难的现状,主动帮助企业搞好人才培训,把人才引进与就地培训、提高技能结合起来。会同县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电脑、刺绣、种养等5个培训基地,有效解决了企业招工难和一线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

小麦选育理论探讨 篇6

【摘要】冬小麦早熟性状具有复杂的遗传特性,小麦粒重不仅与灌浆时间长短有关,与单位时间干物质积累量(灌浆强度)有重要关系。实践证明:半冬性早熟/半冬性中熟或冬性中熟组合是山东省泰安地区当前早熟丰产小麦品种选育的最佳类型。

【关键词】冬小麦;早熟性状;春性;半冬性;灌浆强度;千粒重

1. 冬小麦早熟性状具有复杂的遗传特性

冬小麦生育期、成熟期的迟早与个体发育各个阶段的遗传生理化过程有重要关系。冬性小麦品种幼苗匍匐,必须通过以低温为主导的春化阶段0—3℃,35天以上才能抽穗结实;半冬性小麦品种幼苗半匍匐,春化阶段为0—7℃,15—36天;春性小麦品种幼苗直立,春化阶段为0—12℃,5—15天。通过研究熟性遗传属数量性状,受多因素制约,呈近似正态分布,后代一般各类组合普遍分离出超新个体,早熟育种应以成熟期为准[1]。同一早熟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种植,其熟性和丰产性差异很大,因此依据生态条件,提出早熟育种目标是早熟育种成败的关键。早熟分春性早熟、冬性早熟和半冬性早熟。对不同类型早熟品种观察表明:春性不一定早熟,早熟不一定春性,拔节早不一定抽穗早,抽穗早不一定成熟早,即春化阶段、光照阶段与拔节、抽穗、开花的基因不同质。因此,拔节、抽穗、开花后灌浆强度的快慢,才是冬小麦早熟育种选择的关键。

2.灌浆时间和灌浆强度决定粒重的高低

冬小麦拔节成熟期,历经小麦全生育期的1/4,积累干物质占总干物质质量的65%以上,开花10天左右每一穗中部小穗,穗籽粒已达正常大小,籽粒内含物为白色汁液时,即进入灌浆期;此时亩穗数已成定局,灌浆期是决定千粒重高低的关键时期。粒重不仅与灌浆时间的长短有关,与灌浆强度(单位时间内干物质积累量)有重要关系。同一抽穗时间不同小麦品种(系)和同一灌浆时间不同小麦品种(系)的千粒重相差可达10g以上。因此小麦千粒重除受品种遗传、灌浆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田间密度、气象因素、地理位置、肥水条件及栽培管理技术的影响〔2〕。半冬性、冬性早熟小麦品种虽然灌浆时间短,仍可获得高粒重,这也为早熟冬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3早熟半冬小麦品种是山东省泰安地区冬小麦种植的理想类型

山东省泰安市位于北纬35度381—37度041,东径116度131—118度001,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半冬性小麦品种单棱期、二棱期分化时间比春性长,对穗分化有利的温光期至少与春性同,有利于形成小穗。分蘖的时间比春性充足,有利于保住有效分蘖和整齐度,播种量稍多稍少时,自我调节能力强,容易建立合理的动态群体结构。同时又由于拔节晚,可以避开倒春寒造成的冻害。相反,春性品种一般难配置合理,基本苗少,亩穗数不足,基本苗多,无效分蘖多,群体郁蔽,个体发育不良,造成倒伏和病害流行及肥力浪费,难获高产。故早熟半冬性小麦品种是山东省泰安地区冬小麦种植的理想类型。

近年来我场广泛搜集半冬性特早熟、冬性早熟种质资源做亲本与半冬性中熟或冬性中熟种质资源亲本搭配杂交,育成多个适合泰安地区种植的冬小麦品种(系):其中“山农优麦3号”(鲁农审字〔2001〕35号),原代号py85—1,系山东省农业大学和山东省肥城市良种示范繁殖农场以79401为母本,鲁麦一号为父本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

多年育种实践证明:半冬性早熟/半冬性中熟或冬性中熟组合是山东省泰安地区当前早熟丰产小麦品种选育的最佳类型。

参考文献:

[1] 孙智开、王石惠“冬小麦早熟发育特性及其遗传研究回顾”《种子》1998.8

后备母猪的选育 篇7

1 后备母猪的选择

1.1 注意年龄和体重

年龄以4月龄为宜, 体重以50kg为准, 这段时间是猪的形态特征和生理性状形成之时, 过早其特征显示不出来, 太迟不便于定向培育, 且不经济。

1.2 留意外貌和体型

良好的母猪, 其外貌和体型的要求是:具有典型的雌性特征, 体型良好, 头颈轻巧清秀, 身躯长, 肢体强壮, 先代和同胞的性能优良。前高后底, 脊背平直, 无凹陷或弯体, 躯干圆而长, 头部大小适中, 并与体躯相称。额宽, 嘴角不太长也不太短, 上下颌吻合良好。耳根稍硬而壳较薄。眼睛明亮有神, 反应灵敏。颈部长度适中, 肌肉丰满, 与头部和肩胛衔接自然。肩胛宽而平, 与颈、背衔接良好, 胸部深而宽, 肋骨长而阔, 又有一定的弯度。背宽平, 长而丰满。腹部体积大, 结实而有弹性、不松弛, 不垂不过低, 否则, 妊娠时容易托地擦破乳头, 引起炎症。臀部长而宽平, 盆骨发达, 肌肉厚实。四肢长短适中, 直立, 结实, 行走时不左右摇摆, 稳健自然。尾根粗壮, 长短适中, 摇动自如, 不下垂无力。

1.3 检查乳房、乳头

应注意乳房发育良好, 母猪奶头数6对以上, 两排乳头间隔稍宽, 乳头细小、排列均匀齐, 没有瞎奶头、翻转奶头和其他畸形奶头。该品种的猪产仔数多、泌乳力强、母性好、仔猪生长快、发育良好、均匀整齐、无遗传缺陷。

1.4 体质和体状的健康性

应注意体质健康, 性情活泼温顺, 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捷;不迟钝、不过敏。口、眼、鼻及生殖孔、排泄孔无异物粘连;无瞎眼、跛行、外伤;无脓肿、疤痕、癣虱、脐疝及异嗜癖。被毛较稀短, 光泽度好, 柔软、有韧性。皮肤有弹性、无皱纹、不过薄、不松弛。肥瘦适度。

1.5 注意品种外貌特征的典型性

外貌的典型特征是判断品种纯杂性能优劣的依据, 每个猪种都有独特的外貌特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头部形状, 包括头部大小, 耳朵大小和耳角方向, 脸部的平凹, 嘴筒的尖钝;二是被毛的颜色、疏密, 皮肤的颜色;三是躯体的长短, 四肢的高矮及粗细, 脊背的平凹及腹部弧形大小。

1.6 不着重选择臀部大的后备母猪

臀部大的后备母猪发情不明显而且易难产, 断奶后不易发情, 配种后发情率高的现象。一般要求后备母猪到230日龄, 体重100kg左右方能配种。第一次发情不配种, 发情结束后开始短期优饲, 直到第二次发情。配种过早, 由于月龄小, 体重小, 妊娠后胎儿与母猪一起生长, 营养难以满足, 产仔少, 出生体重小, 母猪泌乳性差, 影响经产产仔性能甚至会缩短母猪的利用年限。后备母猪到250日龄不发情, 应当采取措施。如果到270日龄仍不发情就应当淘汰。

1.7 看母本

选择后备母猪要从体格大、外貌好, 繁殖力强, 产仔多, 乳头充足、产仔成活率高, 生长快的母猪所产仔猪中选择, 并以从第3~6胎仔猪中选择为最好。

2 后备母猪的培育

2.1 后备母猪的营养需要

后备母猪4月龄前营养需要与肥育猪一样。4月龄后, 特别是钙和磷的需要量不同, 60kg左右的后备母猪, 其蛋白质水平保持在16%, 每千克日粮中含有可消化能12.13~12.55MJ、赖氨酸0.7%、钙0.74%、总磷0.6%。

2.2 后备母猪的饲喂

后备母猪4月龄以后, 随着消化机能发育的完善, 消化吸收力的加强, 不仅食欲旺盛, 食量大增, 而且贪睡, 应限制其采食 (限饲时只限制能量, 而氨基酸和矿物质元素则不限制) 。如不限制食量, 任其采食, 很容易上膘变肥, 且易因过食, 撑大胃肠, 形成垂腹。因此, 育成阶段 (60~90kg) 饲料的日喂量占其体重的2.5%~3%, 体重90kg以后, 占体重的2.0%~2.5%。适宜的饲喂量, 既可保证后备母猪良好的生长发育, 又可控制体重的高速增长;保证各器官的充分发育。

2.3 后备母猪的调教

后备母猪从小应加强调教管理, 首先要建立人与猪的调教关系, 从幼猪阶段开始, 利用称量体重、喂食之便, 进行口令和触摸等亲和训练, 严禁打骂喝叱, 利于猪接近人, 便于将来配种、接产、哺乳时操作管理。怕人的母猪常出现流产和难产。其次是训练良好的生活规律, 猪感到自在舒服, 有利于生长发育。再次是对耳根、腹侧和乳房等敏感部位触摸训练, 这样既便于以后的管理, 疫苗注射, 还可促进乳房的发育。

2.4 定期称重和体尺测量

后备母猪最好按月龄进行称重, 每月应称重1次, 6月龄后加测体尺, 任何品种的猪都有一定的生长发育规律, 不同的月龄都有相对的体重和体尺范围, 通过其各月龄的变化, 可比较生长发育程度, 适时调整营养水平和饲喂量。

2.5 加强运动

运动对后备母猪是十分重要的, 后备母猪要有运动场, 运动能全面增强猪体机能, 增进食欲, 提高消化吸收, 增强新陈代谢, 加速肌肉骨骼的生长发育, 防止过肥, 锻炼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从而使内分泌与生殖系统正常发育, 若长期舍饲圈养, 缺乏运动, 可导致过肥而四肢细弱, 走路无力, 是后备母猪的严重缺点。

2.6 注意防疫

如何选育玉米品种 篇8

种子市场化运作, 为农民选购优质、高效玉米提供了充足的货源, 使得新品中推广应用得到保障, 农民科学种田水平逐年提高, 但有少数农民在选购玉米的品种上, 还存在盲目性, 具体表现在一是一味追求“新、奇、特”品种, 在没有充分实验的前提下, 盲目引种, 导致越区种植, 蒙受损失。二是盲从性, 自家种地看邻里, 别人买啥就买啥, 导致和自家地块不相适应, 造成减产。三是听命于某些商家虚假宣传、炒作、稀里糊涂选种, 得不偿失, 这几年上当受骗的农户大有人在。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选择玉米品种。如何选好玉米良种, 是关系到农业增收的关键问题。在选择玉米良种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根据热量资源条件选种

玉米的生长和当地的光照多寡息息相关。光照条件好的, 热量条件相对也会很好, 这样就有利于植株的生长, 植株的光合作用就比较充分, 这就要选择生长期长一些的玉米品种, 有利于该品种的生长发育, 提高该品种玉米对于热量的有效吸收和存储, 相对延长玉米的成熟期, 使之能够转化成该品种玉米的粮食产量, 有利于提高粮食的转化率, 增加粮食单产和总产, 而且可以很好地提高玉米的质量品质, 使色泽和千粒重增加。如果当地热量条件较差, 我们就应该选择相对成熟期较早的玉米品种, 使该品种玉米在尽可能短的生育期之内, 能够尽可能多吸收一些热量资源, 提高光合作用, 有利于粮食的转化。

二、根据当地生产管理条件选种

选择玉米品种, 也要因地制宜, 不可盲目跟风, 对于增产潜力较高的品种, 相对来说, 对于水肥和土地养分的需求也会相对较高, 而那些产量较低的品种, 对于水肥条件和土质的要求也会降低, 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玉米品种时, 要根据不同的地块和生产条件去选种, 做到在稳产的基础上尽可能选择对于生产条件不是要求过高的品种, 做到稳中求高产。

三、根据前茬种植选种

玉米虽然是一种耐重茬的作物, 但是对于连年的耕种也会产生不利于品种生长的情况。如果能够了解不同品种的特性, 做到查漏补缺, 选择合适的同系列品种, 但是抗病性不同的品种, 就有利于下一茬的生长发育, 又能够不减产。对于同一品种的玉米, 最好不要超过四年种植, 否则往往会造成土质下降, 土壤中病菌残留量加大, 使种子出现退化的现象, 造成一定的减产和病虫害发生几率增加现象的发生。

四、根据病害选种

各地由于气候、土质、降雨量、作物种植品种的不同, 又由于地温、养分的不同, 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各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也不尽相同, 这就要求我们在选种时, 要立足于当地生产条件的实际, 选择适应性强、抗病性强的高产玉米品种。

五、根据种子外观选种

玉米品种纯度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玉米产量的高低, 玉米1级种子 (纯度98%) 的纯度每下降1%, 其产量就会下降0.61%。选用高质量品种是实现玉米高产的有利保证。优质的种子包装袋为一次封口, 有种子公司的名称和详细的地址、电话;种子标签注明的生产日期、纯度、净度、水分、出芽率明确;种子的形状、大小和色泽整齐一致。

六、根据当地降水和积温选种

我国由于地域广阔, 横跨好几个积温带, 由于各地常年积温情况不尽相同, 需要因地制宜选择玉米品种, 对于积温高的地区, 就要选择生育期相对较长的品种, 对于积温低的地区, 就要选择生育期相对较短的品种。对于雨水条件较好的地区, 可以适当选择高产的品种, 对于降水偏少的地区, 则可以选择相对较为抗旱的玉米品种。但是, 对于玉米品种的选择, 也不要盲目教条, 更需根据当地积温和降水条件, 综合进行判断评估, 选择综合性价比较高的品种, 做到有的放矢, 切不可存在从众心理, 盲目跟风, 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藏绵羊选育进展 篇9

1.1 羊只的选择、来源及数量

通过外貌鉴定,体尺、体重等综合指标测定,综合羊只父母代及祖代的个体表现、生产性能、繁殖性能、遗传变异表现情况等,从藏绵羊中心产区(若尔盖县的麦溪乡、嫩洼乡、黑河牧场、辖曼乡、唐克乡,阿坝县的贾洛乡等)购进2~4岁藏绵羊母羊2 000只、公羊40只,每只羊皆佩戴双耳号。为了控制血缘,购母羊的地方不购公羊,购公羊的地方不购母羊。

1.2 选育方法

采取开放式核心群继代选育法。核心群1只公羊为一个血缘,选育核心群向扩繁群供种,扩繁群再向藏绵羊生产群供种。同时,生产群和扩繁群中特别优秀的公羊可以进入核心群,核心群表现不好的个体淘汰进入生产群。

1.3 测定和记录的指标

1.3.1 体型外貌

体躯丰满,被毛浓密,毛色纯白。公羊角大且有螺旋,头雄壮。母羊无角或角细小,头清秀,四蹄结实。

1.3.2 测定指标

测定年龄:初生、6月龄、1周岁、2周岁;记录指标:初生重、体长、体高、胸围、体重;同时建立配种记录、产仔记录、饲养记录、疫病防治记录、种公羊出售记录、淘汰羊出栏记录等。

1.3.3 选种程序

6月龄初选,1周岁复选,2周岁再选,3周岁定选。

1.4 饲养管理

1.4.1 草场围栏

划定11 700亩(1亩约合667 m2,下同)天然草场作为藏绵羊选育专用草场,划分为62个轮牧小区,合理建设各围栏小区的牧道。

1.4.2 人工种草

天然草场在每年的5月初采取免耕播种披碱草或老芒麦3 kg/亩,施肥5 kg/亩。人工草地采取翻耕、播种、除杂和施肥措施,每亩混播多年生优良牧草种子3kg(披碱草1.5kg、老芒麦1.5kg)、一年生优良牧草种子(黑麦草)3 kg,牧草在籽实灌浆期收割,晒干储存。

1.4.3 核心群羊分群及配种

核心群母羊分为7个群,300只的6个群,200只的1个群,公羊40只为1个群。配种采取分小区围栏控制配种,每群母羊随机分成50只为1个小群,每个小群独立放入1个围栏小区,每个小区1只公羊,配种时间为每年6月15日~8月15日,配种结束后,各小群羊回到原来所在的群。

1.4.4 核心群各类羊饲养管理

放牧:采取半舍饲养殖方式,即白天放牧,晚间全群进入暖棚。放牧采取分区轮牧,冬春季放牧时间为早上9∶00~下午4∶30,收牧后每只羊按0.5 kg青干草补饲,灾害性天气则全天舍饲饲养;夏秋季放牧时间为早上8∶00~下午6∶30。

种公羊管理:非配种期,种公羊独立组群,根据个体膘情酌情补饲青干草,不能太肥,保持适当运动;配种期间,每只公羊每日补饲鸡蛋5个,玉米等精料0.5 kg。

怀孕母羊和带仔母羊管理:分配到离棚圈最近的草场,并坚持每日收牧后补饲青干草,带仔母羊还要补饲精料。

羔羊管理:出生后2 h内必须吃到初乳,15 d左右补饲精料,同时训练其采食牧草,每日收牧后随母进入暖棚。

疫病防疫:各年龄段羊只严格按疫病防控程序进行免疫接种及预防驱虫,有效治疗零星发病的羊只。

1.5 核心群选育档案的建立

对核心群新购进的羊只登记耳号、年龄、来源、外貌特征等,并作为选育0世代羊;0世代的后代,作为选育1世代羊,分别测定各年龄段体尺、体重指标,达到标准的留下来,未达标的淘汰。以此类推,建立藏绵羊选育数据库。

2 结果

2.1 核心群羊的体尺、体重

测定0世代羊的体高、体长、胸围、体重等指标,并与品种标准比较,结果在表1列出。

核心群0世代公羊的体高、体长、胸围分别比品种标准高出11.73、28.77、15.43 cm,体重高出11.13 kg,通过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得出差异极显著(P<0.01)。核心群0世代母羊的体高、体长、胸围分别比品种标准高出2.7、18.86、6.14 cm,通过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得出差异极显著(P<0.01);体重低于标准1.43 kg,通过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得出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0世代核心群羊代表藏羊的代表性较强,选育基础扎实。

cm、kg

2.2 核心群羊的繁殖性能

2009年和2010年核心群母羊的繁殖成活率与藏绵羊产区面上的繁殖成活率比较,其结果见表2。

选育基地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饲养管理,羔羊繁殖成活率两年分别比面上提高5.97、6.71个百分点,核心群繁殖成活率显著高于面上的成活率。

2.3 选育1世代羊的生长发育情况

2.3.1 选育1世代羊各年龄段体重

测定了选育1世代羊初生、6月龄、12月龄的体重,并与选育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在表3列出。

kg

选育1世代羊初生重,公、母均高于选育指标1kg,6月龄重分别高出1.5 kg、0.6 kg,12月龄重均高出2 kg,24月龄重分别高出17 kg、18.4 kg。通过对初生、6月龄、12月龄公母羊体重分别与选育指标进行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得出差异显著(0.01

2.3.2 选育1世代公羊的生长发育

测定了选育1世代1周岁、2周岁公羊的体尺、体重指标,并与品种标准进行比较,结果在表4列出。

cm、kg

1世代1周岁、2周岁公羊的体高、体长、胸围、体重等指标与品种标准比较,都有明显的提高,对各个指标进行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得出差异极显著(P<0.01)。

3 讨论

3.1 选择藏绵羊优秀个体,组建选育核心群,意义重大

以现有的2 000只核心群母羊为核心,以辖曼种羊场6万余只藏羊为扩繁群进行系统选育,为藏绵羊产区供种,是当前形势下牧区藏绵羊选育的最佳途径,以此推动藏绵羊选育工作的开展。

3.2 通过采取综合措施,藏绵羊提纯复壮的效果显著

选育1世代公羊的初生、6月龄、12月龄公羊体重分别为4.5 kg、29.5 kg、42 kg,分别高出选育指标1 kg、1.5 kg、2 kg;母羊体重分别为3.8 kg、24.6 kg、38 kg,分别高出选育指标1 kg、0.6 kg、2 kg。1周岁、2周岁1世代选育公羊的体高、体长、胸围、体重等指标均明显提高,且差异极显著,表明藏绵羊个体选择方法切实可行,所组建的选育核心群的选育效果显著。

4 结论

4.1 通过外貌鉴定,体尺、体重测定和走访询问等方法,综合选择藏绵羊优秀个体组建选育核心群,其核心群羊代表藏羊的代表性较强。

4.2 通过采取藏绵羊综合选育措施,其选育效果非常显著。

摘要:从藏绵羊主产区选择藏绵羊优秀个体,组建选育核心群,通过采取综合选育措施,得出选育效果显著。

关键词:藏绵羊,选育,核心群

参考文献

[1]才让卓玛.青海省海晏县藏系羊本品种选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养殖与饲料,2008,(9).

[2]马永明.青海省养羊业发展情况及今后发展思路[J].山东畜牧兽医,2008,(8).

[3]王安绿.藏羊冷季体重变化动态与补饲效果研究[J].草业科学,1993.

[4]李芙蓉.高寒牧区暖季不同方法育肥放牧藏羊增重试验[J].青海畜牧兽医,1995.

[5]王志有.不同饲养方式育肥藏绵羊效果[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

[6]张海容.不同精料补饲水平对藏绵羊生产性能和消化代谢影响的研究[J].畜牧与兽医,2009,(8).

[7]韩贵清.发挥牧场优势羔羊当年出栏[J].黑龙江畜牧兽医,1984.

原种猪场种猪选育技术 篇10

1 做好日常生产记录, 定期总结, 掌握家底

原种猪场的日常档案繁多, 包括种猪系谱卡、公猪配种计划表、采精登记表、配种纪录表, 母猪配种产仔登记卡、仔猪出生与断乳转群记录表、免疫注射记录表等等。为掌握公、母猪繁殖性能, 每次生产变动, 都必须有完整纪录, 并且每周一小结以发现生产问题, 以便下周及时调整;每月一汇总, 报告场级领导掌握动态;每半年及年终都必须进行全面总结, 对公母猪生产性能进行排序, 以便作好下阶段配种、生产计划。

2 建立育种核心群、区分种猪扩繁群

一个规模化的原种猪场, 一般种猪群年更新比例都在30%左右, 通常是在2~5胎的原种群中挑选同窝仔数多且无遗传疾患、体型外貌符合要求并生长速度快的留做后备进行补充。但为了加快世代更替, 提高选育进展水平, 一般拟采取头胎留种, 争取一年一个世代。为此, 必须建立育种核心群, 区分种猪扩繁群。

2.1 育种核心群的组建方法

(1) 首先应对现存种猪群的血缘进行分析, 将生产性能相对较低或头数比较少的血缘转入扩繁群;其次对已有的繁殖及生长性能等测定的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生产性能的高低、或选择指数进行排队, 在保证血缘的情况下, 将繁殖性能好、生长速度快、体型外貌符合品种要求的种猪选入联合育种核心群。 (2) 育种核心群的数量, 根据本场原种猪的规模, 选择1/3~1/4的猪群 (一般不少于50头) 组成核心群, 以保障猪群的淘汰更新。核心群内公、母比例最好能维持1:5, 以保证公猪数量和质量。 (3) 对测定数据不全的群体, 拟先根据血缘、体型外貌及繁殖纪录等进行组建基础群, 然后按照核心群管理方法进行配种、繁殖记录及后代生长性能测定, 最后再依据测定成绩评估排序, 在保证血缘的情况下按要求组建新一代核心群。

2.2 核心群与扩繁群的管理

核心群选育一般采取一年一世代, 新的核心群组建后, 上一世代的核心群种猪除去淘汰部分性能较差的外, 其余将转入扩繁群, 补充扩繁群的淘汰更新。但目前核心群选育均采用闭锁-开放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一是允许世代交替, 即对核心群中性能表现特别好的种猪, 允许再留至下一世代, 与后代一起共同组成新的核心群, 一般更叠比例不超过25%;二是允许导入外血, 在核心群近交增量过大或有优秀外血情况下, 可以适当引入外来种猪, 丰富核心群遗传资源。

3 核心群的选育方法

核心群组建后, 原种猪场的育种工作主要在核心群进行。

3.1 制定配种计划

核心群内理论上应采取避免全同胞的随机交配, 但实际操作上, 一般是开始采取血缘分组, 将没有血缘关系的公母猪进行交配, 1~2个世代后, 再随机交叉选配。配备育种软件的情况下, 可以运行软件的“种猪选配计划表制定”, 在设定种公、母猪之间的最大亲缘相关系数的情况下, 由电脑计算并制定最优化的《种猪选配计划表》, 该表按要求列出了符合亲缘相关系数限制条件的现有种公猪号码。根据该选配计划表, 按照预先设定的育种方案, 兼顾各品种猪血缘间、血缘内的配种比例, 再进行种公、母猪的选配。

3.2 实施重复配种

生产中应严格执行配种计划, 如出现短暂性供精问题, 应按计划使用备用公猪。为保证母猪配种受胎, 公猪一次采精后, 应优先保障同一母猪二次配种的备用精液。严禁采用其他公猪精液的双重配种, 以保证后代血统的准确。

3.3 准确记录

母猪繁殖哺乳成绩母猪繁殖性能不只是反映母猪本身生产能力, 更重要的是必须掌握仔猪出生及哺乳阶段的生长发育状况, 因此, 仔猪出生时除按全国统一耳号编制方法进行剪耳号外, 繁殖成绩必须将所有仔猪个体的出生重、乳头数、断乳重等完整记录, 以备进行后代生长测定时的仔猪初选。

3.4 继代猪的选育

3.4.1 断乳初选在仔猪断乳时进行

根据母猪生产情况及仔猪发育表现, 除出现遗传疾患个体全窝放弃外, 最好能对核心群后代实施全群测定, 但限于测定设备、工作强度及后期公猪处置等多方面因素, 一般每窝挑选2♂3♀。挑选的标准为:符合本品种的外形标准, 生长发育好, 体重较大, 皮毛光亮, 背部宽长, 四肢结实有力, 乳头数在6对以上。

3.4.2 保育结束阶段二选

保育结束一般仔猪达70日龄。保育猪要经过断乳、换环境、换料等几关的考验, 断乳初选的仔猪经过保育阶段后, 有的适用力不强, 生长发育受阻, 有的生理缺陷逐步显现, 因此, 在保育结束拟对断乳初选的仔猪进行第二次选择, 将体格健壮、体重较大、没有副乳头、公猪睾丸良好的初选仔猪转入下阶段测定。一般必须每窝保留至少1♂2♀。

3.4.3 测定结束阶段三选

性能测定一般在5~6月龄、体重达85~105kg结束, 这时个体的重要生长性状 (除繁殖性能外) 都已基本表现出来。因此, 这一阶段是选种的关键时期, 应作为主选阶段。 (1) 测定的性状:根据《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要求, 进行性能测定的性状指标共有15项, 其中繁殖性状有总产仔数、活产仔数等, 生长发育性状有到100kg体重日龄、100kg体重的活体背膘厚、眼肌面积 (厚度) 等, 肥育及胴体性状有饲料利用率、屠宰率、瘦肉率等。而作为原种猪场, 目前选育的主要性能指标一般为总产仔数、达到100kg体重日龄、100kg体重的活体背膘厚三大项。总产仔数在选育过程中依据亲代性能选择, 达到100kg体重日龄、100kg体重的活体背膘厚则为生长发育阶段个体性能测定的主要指标。 (2) 测定的时间与方法:个体生长发育性能测定的时间为各世代留测仔猪出生开始至100kg体重结束。操作上一般在测试猪群达85~105kg体重范围时, 进行个体称重及活体测膘。背膘测定应用B超在猪体左边倒数第3与第4肋间距背中线5cm处测量。肥育性能如企业配有自动饲喂计料设备较为准确, 如未能配备, 则可采取同期同血缘公猪1~2头、母猪4~6头分栏计料测试法, 比较不同血缘猪群的饲料利用率差异。同栏个体间比较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胴体及屠宰性能测定一般在选育过程中只需在组建基础群或一世代核心群和选育结束时测定两次, 期间为掌握各世代选育时该类性状的变化, 也可增加测定次数。方法均采取同胞 (母猪) 测定方法进行, 操作参照相应技术规程。 (3) 测定的结果与应用:测定数据原则上当天必须录入电脑育种软件, 至少每周小结前必须数据档案全部清楚。然后应用软件对本周繁殖及生长发育测定数据进行运算分析, 并依据指数排序结果进行选择。选择的方法为: (1) 严格按综合指数的高低进行个体选择, 该阶段的选留数量应比最终留种数量多20%~25%。 (2) 指数选留后, 再到现场观察, 要求具有该品种特征, 外形结构良好, 体躯长, 后躯丰满, 无遗传缺陷, 公猪睾丸发育良好, 母猪乳头7对以上且排列良好。将体质衰弱、肢蹄存在明显疾患、有乳头发育不良、外阴部特别小及体型有严重损征者再次剔除。 (4) 测定的注意事项: (1) 为保证选留种猪准确性, 供测猪应在尽可能同一分娩季节中选择, 时间力求接近。 (2) 测定猪管理:一要按常规程序做好预防注射与驱虫, 一般在60~70日龄内进行。二要尽量减少环境误差。同类供测猪的圈舍、圈养头数、饲料营养、饲喂方法等条件要保持一致。测定舍由固定的饲养人员饲喂, 力求供测猪待遇一致。 (3) 为降低人为误差, 测定技术人员应相对固定, 尤其是应用B超进行活体背膘测定时更不能轻易变换。

3.4.4 母猪配种和繁殖阶段终选

这时后备种猪已经过了3次选择, 对其祖先、本身生长发育和外形等方面已有了较全面的评定。所以, 该时期的主要依据是个体本身的繁殖性能。对下列情况的母猪可拟再次淘汰: (1) 至8月龄后毫无发情征兆者; (2) 在一个发情期内连续配种3次未受胎者; (3) 断乳后2~3月龄无发情征兆者; (4) 母性太差者; (5) 产仔数过少者。公猪性欲低、精液品质差, 所配母猪产仔均较少者淘汰。为此, 基础群的组建及后代各阶段的选留时同血统内无论公、母均应多选15%~25%备用, 以保证各世代群体规模及血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