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纯深译本(精选四篇)

云宝吧 时间:

朱纯深译本(精选四篇)

朱纯深译本 篇1

关键词:《荷塘月色》,朱纯深译本,风格再现,意境

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介绍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是他于1927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时所写的。文章写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 作者那时正处于彷徨苦闷, 矛盾挣扎之中。文章中所描绘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 正是作者借以他那复杂的心情。作者着重写景, 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 让月光下的荷塘以一幅精彩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其语言风格自然清新, 没有华丽的辞藻, 能够在朴素的自然风光中创造新意, 在平淡中创造神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的1500字, 作为语言大师, 作者却把夏夜的荷、月和池塘写地活灵活现, 饱含着浓浓的诗意。散文中文字清新、意境如画。要将这样的文字翻译成英语, 要译出原文的韵味, 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有很多翻译家都尝试了将其译成英文, 以期让国外读者也能欣赏到朱自清先生的传神之笔。先后有很多大家如张培基, 朱纯深, 王椒升等进行了翻译。在这些译文中朱先生的译文读来琅琅伤口, 使人感觉到在读原汁原味的写景状物的英文散文。本文拟从词汇层面, 句法层面和语篇层面探讨朱纯深英译本《荷塘月色》对原文的风格再现。

二、何为风格再现

风格可以从两个方面看:语言的角度和审美的角度。前者指文章的字、词、句、段的设置选择, 以及修辞手法的使用等等, 而后者指文章的整体情感、基调等等。正因为风格的这两方面内涵, 众多学者就风格的重要性, 风格的可译性, 以及如何翻译风格有许多分歧。这其中核心的问题指向如何翻译风格, 即如何在翻译中再现原文的风格。

由于不同语言体系之间差距很大, 加之风格中的审美特点很难体现, 许多学者认为风格是不可译的。但也有写着认为风格是可译的, 因为风格属于语言形式的范畴, 由于语言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为另外一种形式, 即我们所说的“翻译”, 那么风格就应该是可译的。笔者认为, 考虑到以上两种情况, 风格的再现是十分困难的, 但也并不是不可达到的。朱纯深先生的译文在传达原文语言和审美方面, 保存了原作的风姿, 不失为风格再现中的经典例子。赏析朱先生的译本, 见微知著, 可以对今后翻译风格再现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有所启发和帮助。

三、从词汇层面看

《荷塘月色》中主要写景来抒情, 但也有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比如文章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里就是开宗明义点出下文的感情基调。因为文章写于白色恐怖笼罩的时期。社会上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们都处于苦闷彷徨中, 既想投身革命又有太多的顾虑。朱自清先生当时就是这种矛盾的心情, 他选择逃避, 却又在矛盾中挣扎。因此“颇不宁静”就是文章的文眼。朱纯深先生将其翻译成“disquieting”。这个词有“causing worry and unhappiness”的含义。根据原文的背景意义, 可以看出这里disquieting强调担心和着急。因此这个词的选择非常贴切, 形象生动地传达了当时作者内心的苦闷和焦虑。

原文中的这句“没有月光的路上, 这路上阴森森格的, 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 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朱纯深将“今晚却很好”翻译成为“looks very nice”是直译的方法。这使得文章表达简练。而“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则翻译成为“the moonlight is not more than a thin, grayish veil”是运用的抽象名词具体化的方法, 使得读者能够轻松明白作者所描绘的那晚荷塘月色的生动情景。因为将月光比作“veil”, 不仅表现出月色的恬淡, 还带给了读者梦幻朦胧的美感。一方面将月光比作面纱, 简介将月光笼罩的荷塘比喻为女人, 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下荷塘那美丽动人的女性美。在这种景致下, 作者暂时逃脱了现实的残酷。另一方面, 荷塘虽然美丽, 却若隐若现, 朦朦胧胧, 在朱自清先生的心中留下残缺的遗憾。“veil”一词十分传神, 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原文的审美价值。

这篇文章中的叠词、排比结构的运用也有着很强烈的风格。这种音乐美, 悦耳动听。使人产生听觉上的美感。文章中“蓊蓊郁郁”表现了荷塘边的树木繁茂的景象。朱译本用了“lush, shady”两个词, 借助“sh”音的重叠来传达原文的音韵美, 使译文读来琅琅上口, 使译文读者能够有机会体会到原文的节奏音乐美。

四、从句法层面看

原文中的句子具有散文的共同特点——形散而神聚。所以原文在者看来可能主题不凸显, 结构不整齐, 句子流泻铺排。因此在翻译过程中, 就涉及到了中英文的差异。中文注重意合, 而英文则注重形合。要能够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同时, 又能够保存原文句子的形态特征实属不易。但是朱纯深译本却能够做到这一点。

原文: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的都是树, 而杨柳最多。

朱译:Around the pond, far and near, high and low, are trees.Most of them are willows.

原文中的四个分句之间没有连接词, 处于并列的地位。译文便遵从原文的形式, 讲这个流水般的描述用简洁的英文短语表达得淋漓尽致。

原文: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朱译:The moon sheds her liquid light silently over leaves and flowers, which, in the floating transparency of a bluish haze from the pond, look as if they had just been bathed in milk, or like a dream wrapped in a gauzy hood.

这句话的翻译, 朱纯深先生采用了合译的方法, 将汉语中零散的句子按照一定的形式或语义逻辑关系组合成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法类型。这样以来, 尽量避免了由于英汉语言差异造成的误解, 更加有利于译文读者理解和把握原文。

五、语篇层面

在散文翻译的处理中, 译者通常会先找出原作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隐含逻辑关系, 根据隐含的逻辑联系, 再对结构进行适当地增加或删减。这就使得译文的逻辑更加清晰明确, 避免了给译文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同时更好地表达文章的含义。

当语篇中的成分需要相互依赖时, 便产生了衔接。汉语是意合语言, 句子注重意义连贯, 不太注重句子中各成分的功能, 不要求结构的整齐, 一个句子可以有几个动词连用, 多而不乱。而英语是形合的语言, 遣词造句注重形式的变化, 要求结构完整。所以, 在汉语中有时为了表意或者加强语气会出现一些重复, 但是在英语中, 就要转换成符合目标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 把有些重复翻译成其他形式。

原文: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译: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 what meets the eye is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 reaching rather high above the surface like the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in all their grace.

“叶子”二字在此句中出现了两次。这给人一种荷叶很多的感觉。如果直接按着这样的语序翻译就会给英语国家读者产生生硬的感觉。所以将两句话合为一句, 用以避免“leaves”的重复出现。朱译用了一个非谓语的结构, 使得英语国家的读者读起来就会比较自然流畅了。

原文:采莲的时少年的女子, 她们是荡着小船, 唱着艳歌去的……

朱译:It was young girls who went gathering lotuses, in sampans and singing love songs.

显而易见的是原文中并没有明显的连接词来证明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然而原文还是很连贯的, 意义也很明显。然而在英译中, 译者加入了相应的连接词来说明从句之间的关系, 从而使意义更加明确。

六、总结

翻译的目的是架起一座信息传递的桥梁, 将信息传达给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 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反应, 否则传达和交流信息的交际目的便无从实现。本文通过对朱纯深先生所翻译的《荷塘月色》在不同层面进行分析发现, 准确的选词, 仔细的推敲原文意义和在遣词造句时的认真考量是做出好的翻译的必须。

由于语言体系的差异, 风格再现不可避免的成为一大难题, 朱纯深先生的译文在此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忠实的再现了原文的风格, 甚至在某些地方更为传情达意, 译者的译笔之力, 雕琢之功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黄静芬.从词汇层面看朱纯深《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意境的传达[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2) .

[2]韩雪.从语篇衔接和连贯看《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J].新余学院学报, 2011 (4) .

[3]李平.朱纯深译荷塘月色部分段落赏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5) .

朱纯深译本 篇2

《荷塘月色》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一片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文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传达着作者的情思, 描写有动有静, 动静结合, 而且语言美、意境美、旋律美, 同时也勾画了一幅安静朦胧的荷塘月色图。许多翻译大家都将其译成英文, 以求传其神韵。本文主要是从文体学的角度来评析-朱纯深先生的英译本怎样在不同层次上对原文风格的再现。

二、从不同层次对译文的分析

散文是文学翻译的四大类之一, 所谓散文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语言表面上散落, 其实都是在为中心思想服务。散文的翻译不仅要达意, 更要注重对于原文语言的韵味与风格的保留。本文主要是从词汇, 句子结构以及整个语篇的层次上来评析朱纯深先生的《荷塘月色》英译本。

1、从词汇层面

原文在词汇的使用上很有特色, 作者使用了很多双声迭韵词以及叠音词, 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 充满了韵律美, 传达了作者在欣赏荷塘美景时的心情节奏, 正如这文字一般轻松悠闲, 明朗轻快。双声迭韵词的使用有助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 伸张其节奏增强韵律美的作用。陈望道先生说:叠字的使用可以因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或借声音的和谐张大语调的和谐。原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双声迭韵词与叠音词。能否准确地译出原文中叠音词与双声迭韵词对译文质量有很大影响, 在翻译时既要准确地译出其词义内容, 做到“信”和“达”, 同时又要保留原文在音韵上的特点, 译出其音节重叠后的韵律的美感, 做到“雅”。在翻译这两类词的时候, 译者精心的使用了各种技巧, 力图再现原文的语言美。如:

原文: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都是树, 而杨柳最多。

译文:Around the pond, far and near, high and low, are trees。Most of them are willows.

在翻译此句时, 对于“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的翻译, 译者采用了结构对称的“far and near, high and low”既简洁的传达了原文中四面都是树的这一意义, 又在结构上回应了原文中叠词的音节美。

对于原文中不是叠音词的词汇, 译者也别出心裁地将其译成了具有修辞性的语言, 以弥补文章无法做到完全对等的损失。如下:

原文: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 只有些大意罢了。

译文:over the trees appear some distant mountains, but merely in sketchy silhouette.

在此例中, “大意”一词的翻译颇具特点, 译者采用押头韵的手法, “大意”一词本意是“主要的意思”, 在此语境中, 即表示大致的轮廓, 作者将其译为“sketchy silhouette”通过[s]辅音音韵的一样, 形式的一样, 译出大意读来生动。

原文: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

译文:A breeze stirs, 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 like fainting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t building……

在此例中, 译者又用了脚韵的处理方式。这些词如“sendingfainting-singing–drifting-building”都运用了“-ing”这一音节, 使得译文不但流畅, 同时也更加生动形象, 极富感染力和音乐美, 具有与原文同样的艺术效果。

原文中出现了很多的双声迭韵词, 对此译者也都运用了不同的语音修辞来达到语音补偿的效果, 有排比, 对照等。

2、从句子层面

原文句式变换多样, 文中多用形式工整的排比句、形象的比喻、大量无主句以及生动的拟人, 这些句法以及修辞的运用既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 又使文章富于音乐感和美感。更须指出的是, 原文还使用了比拟和通感两种修辞手法。译者力图通过英汉语言的对比来完美再现原文的各种结构, 进而不失原文的风格。传递原文的美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如:

原文:我爱热闹, 也爱冷静;爱群居, 也爱独处。

译文:I like 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 as 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I like being solitude, as much as in company.

汉语中的排比修辞在英文中有其相对应修辞格即parallelism译者经过仔细揣摩, 保留了原文的排比结构, 将“热闹”和“冷静”, “群居”和“独处”的翻译作了灵活处理, 分别译为“a busy and active one”和“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 “in company”和“being solitude”的平行结构。两个平行结构, 使得译文整个句子与原文保持了相同的均衡美和对称美。通过对原句并列结构的调整, 用了as much as这一短语其实是更重在强调作者此时更喜欢因为独处而得到的安静, 这样就恰好与原文的感情基调相吻合。再如:

原文: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译文:Some in demure bloom, others in shy bud, like scattering pearls, or twinkling stars, or beauties just out of the bath.

此处译者完全复制了原文的排比结构以及原文中的明喻, 不但更形象地表达出了白色荷花的动人之美, 也从结构上回应了原文排比结构所带来的一气呵成的气势, 寓情于景, 由此我们更能感受作者独自在夜晚漫步欣赏到此美景时的自然流露的喜悦之情。为了完美的再现原文的意境, 译者还在修辞手法上进行转换。如:

原文:树缝里透着一两点路灯光, 没精打采的, 是瞌睡人的眼。

译文:through the branches are also a couple of lamps, as listless as sleepy eyes.

在此例中, 原文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 在这里译者将其在修辞格上做了转换, 本来是瞌睡人的眼睛而此处译者运用了移就, 将其译成了“sleepy eyes”, 英语移就的功能主要在于使形象生动、细腻, 融情于景, 使读者富于联想。在此处译者运用此修辞手法将透过树木的那夜晚灰暗朦胧的灯光的状态描述成一种就像人的瞌睡的眼睛, 想睁开还睁不开, 但还不能闭上眼的那种状态形象的表达出来。

由此可见, 译者不仅做到了传意, 还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 进行创新, 以求保留原著风格。

3、从语篇层面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 本身存在很大的差别。英语重形合, 从词语到语篇的组合都离不开连接词的使用, 句法结构严谨而缜密;汉语重意合, 借助语序表示逻辑关系, 不拘泥于形式, 句法结构灵活。散文本身的语言在形式上就比较松散, 所以在原文中可看到很多的无主句, 鉴于此特点,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重新确定主语, 以及借用倒装结构来完美的传情表意。如:“around the pond are”, 以及“alongside the Lotus Pond runs……”都是倒装结构。如此能更好的实现功能对等。

三、结语

译者无论是从词汇上的选择还是从句式结构的选择上都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文的风格, 译文句式连贯, 结构整齐, 布局紧凑, 与原文做到了在形式上的对等。对于原文的情感基调淡淡的哀愁, 作者用了一些具体的词汇来表明自己的心情力求在情感传达上做到最好。

总之, 此译文成功地再现了《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 保留了原文的艺术性和美学性。译者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方法再现了原文的内容。使译文基本保留了原文的修辞手法和表现形式, 而且译者还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创新, 以弥补语言缺陷, 做到风格再现。

参考文献

[1]Peter Newmark.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李钰.浅析翻译中原文风格的再现——《荷塘月色》两篇英译文的比读分[J].科教纵横, 2011 (05) .

[3]刘知洪.《荷塘月色》语言特色译文赏析[J].西昌学院学报, 2012 (03) .

[4]施汶邑.《荷塘月色》英译本的概念功能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4) .

[5]童兆升, 刘国忠, 方英姿, 陈海容.散文翻译中“韵味”再现的层次性[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7) .

朱纯深译本 篇3

随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 国外对中国优秀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了更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我国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被翻译成英语。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散文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想。由此可见, 散文的英译不仅仅是对散文本身的翻译, 她更重要的是一个载体和媒介, 通过对散文英译本的研读, 国外友人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通过对《匆匆》朱纯深先生译本的分析, 本文试图从语言、修辞、意境三个层次探讨朱纯深先生译本是如何更好地再现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匆匆》的语言美、修辞美、意境美, 从而对读者就散文翻译有所启发。

二、语言措词精炼

1、精心选词

原文:于是——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 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译文:Thus—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wears off in the bowl when I eat my meal, and passes away before my day-dreaming gaze as I reflect in silence.

原文重复出现了三个“过去”, 译文中并没有简单的复制, 而是分别译为“flow away”、“wear off”和“pass away”。这样的处理既避免了单调的重复, 又丰富了时间的形象, 同时也很好地遵循了英语中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相同的意义。这种不断变化的表达方法会带给外国人一种纯正、地道的英语的感觉。

2、潜心酌句

汉语和英语的句型结构有很大差别:汉语中主动句多, 而英语中被动句不少;汉语句子习惯以人作主语, 而英语句子常以物或抽象概念作主语。 (陈宏薇, 1998) 译者在这一点上充分发挥了英语的优势, 不仅令译文地道、自然, 而且巧妙掩盖了原文中的不足。

原文: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译文:I do no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to spend, but I do feel my hands are getting empty.

正是由于朱纯深先生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义, 根据译入语的语义结构, 对词句仔细推敲, 充分发挥了译入语的优势, 遵从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才使得译文畅达自如。但是译文吸引读者的地方, 远不止此。文中形象生动的修辞更令读者如痴如醉。

三、生动形象的修辞

修辞手段被看成是“语言的装饰”、“思想的装饰”, 其实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修辞手段的确“修饰”我们的文字, 使它具有“特色”……它还是使我们的思想“清晰”和“生动”的一种方法。 (胡曙中, 2004)

1、排比的运用

运用排比, 能表达丰富的内容, 能够起到加深语义, 加重语气, 增强语势的效果。

原文:于是—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 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译文:Thus—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wears off in the bowl when I eat my meal, and passes away before my day-dreaming gaze as I reflect in silence.

作者借助排比不仅表达了时光消逝的匆匆以及消逝的不知不觉, 而且表达了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和叹息。译者也很好地把握了原文的这一结构, 这不仅在形式上再现了原文, 而且也很好地再现了原文风格。

2、比喻的使用

原文: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却被微风吹散了, 如薄雾, 被初阳蒸融了;

译文:Those bygone days have been disappeared as smoke by a light wind, or evaporated as mist by the morning sun.

译文采用明喻的手法, 从形式上忠实于原文。在内容上, 由于原文比喻的本体是“过去的日子”, 译文采用现在完成时更能表现出时光一去不复返的主题。因此译文更加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形式和内容。

3、拟人的使用

为了精摹细描时光来去匆匆的踪迹, 使用了拟人这种形象化的修辞。所以译文全文的单数代词全部用“he”, 而没有使用常用的“it”。

原文:太阳他有脚啊, 轻轻悄悄的挪移了……

译文:The sun has feet, look, he is treading on, lightly and furtively..

这里补充的“look”恰到好处, 读者仿佛真切地感受到了太阳的移动。当然, 除上文提到的修辞之外, 译文中还有许多平行结构以及重复。这些修辞的恰当运用, 令译文表意更加确切, 表达更加新颖、生动, 与原文相得益彰。

四、意境优美

朱自清说, 好的散文作品“乍看岂不是淡淡的?缓缓咀嚼一番, 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 (朱自清, 1983) 这“浓密的滋味”就是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美的境界。所以成功的译作就要再现原文所蕴含的意境美。

原文:……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译文:…my days are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原文由汉语写成, 没有时态的限制;而作为译入语的英语, 对时态的要求却很高。这篇散文诗中, 没有叙事部分, 所以过去时几乎没有, 以一般现在时为主。但是为了刻画时间无时无刻不在流逝, 故译者使用了许多现在进行时。

五、总结

对于向来“带着镣铐跳舞” (谭载喜, 2000) 的翻译工作者而言, 要达到“化境”, 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一边是原语与原语文化, 另一边是译语与译语文化, 一位译者只有对这两边了如指掌, 才有可能理解时环环相扣, 表达时得心应手;才有可能既忠实于作者, 又满足读者;才有可能游刃有余, 出神入“化”。

参考文献

[1]胡曙中.现代英语修辞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3]薛功平.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J].科教文汇, 2008, (7) .

[4]杨昌江, 朱自清.朱自清的散文艺术[M].北京出版社, 1983.

朱纯深译本 篇4

何谓“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 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道:“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张, 1983) 。易 (2007) 在文章中全面分析了“信达雅”三者的辩证关系, 用阐释学理论论证信的重要性。笔者总结得出:“信”指译文的意义忠实于原文, 译者先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 背景等信息, 尽可能还原文章的意思;“达”指在信的前提下, 用一种流畅通顺的方式把译文呈现出来;“雅”指译者选用的词语在符合“信和达”前提下要尽量做到优美得体, 增加文章的魅力和吸引力。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 关于翻译标准的研究呈下降趋势, 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回答, 例如:什么时候应该应用这个原则?黄 (1996) 在文中提倡这个三字标准应该成为考察译文质量的依据, 缺一不可, 而且他意识到“雅”的要求虽在最后但是却成为译者追求更好的作品的动力, 译者理应孜孜不倦去达到这个标准。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背景下, 如果可以有规章可循, 笔者相信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因此, 本文的价值在笔者看来就是再一次引起人们对这个标准的重视了。

3《匆匆》译文相关文段的“信达雅”特征分析

3.1 关于题目的翻译

张培基译:The Transient Days, 译文体现出了作者想表达的“短暂, 不经察觉时光就失去的惋惜之情”, 这种感情在后文也出现:“What is gone is gone, what is to come keeps coming.How swift is the transition in between!”这里看到The Transient Days对应了transition一词, 两者的形义甚至音韵方面十分相似 (信和达) , 读起来朗朗上口 (雅) , 用在这个句子当中充分表达了原文的“去的尽管去了, 来的尽管来着, 去来的中间, 又怎样的匆匆呢?”的意思, 更体现转换速度之快, 人们还没有留意就失去了时间的感情。朱纯深译作:Rush, 朱选择的“rush”, 在rush”在题目中应是名词, 在《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辞典》中的它的英文意思是“a situation in which you need to go somewhere or do something quickly”一般用于匆忙做某事, 如:What's the rush?干吗这么急匆匆的?而且主语一般是人。由此可见, 虽然在题目简练方面朱显得更突出, 但是, 根据具体意思, 这个单词不太适合用于时间或者物体, 因此可能在“信”方面相对来说不够张培基的译文贴切。但在朱后面的文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yet in between, how swift is the shift, in such a rush?”句子同样出现一个rush, 在这个处理上, 两位译者都做得十分巧妙, 这样就对应了题目, 再次表达感情。另外, 句子读起来很通顺, 朗朗上口, 因此朱在达和雅方面做得到位。

3.2 关于排比句的译法

张培基:“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If 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If peach blossoms fade, they will flower again.”朱纯深:“Swallows may have gone,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turn;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 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明显看出, 两人的时态不一样, 对于张用的一般现在时和一般将来时的结合, 让我们明显感觉到这是自然现象, 很符合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生老病死的规律和假设的条件现象等, 而且句子简单, 句式一致。读起来很自然, 很亲近。“信达”方面拿捏很好, 但是在“雅”方面显得简单一点, 因为这是优美的散文, 译者可以略微修饰一下语言。对于朱的翻译, 译者用了情态动词加现在完成时的时态, 这里可以理解为译者对现在情况的推测, 让读者读着读着, 突然想到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哦, 可能燕子走了, 杨柳谢了, 桃花不在了, 但是不用担心, 她们自然有回归的时候, 朱用多种时态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样有点复杂的句式结构让读者品味了一番, 语言和句子的变化灵活, 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现象不断循环而时光却一去不复返的惋惜之情, 读起来虽没有张的一气呵成, 没有那么直白, 却多了几分文艺的气息, 笔者认为比较符合得体性, 因此在“信达雅”方面朱相对做得到位一些。

3.3 对问句的译法

“但不能平的, 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呢?”张培基译:“Why should I be made to pass through this world for nothing?”张, 谌 (2014) 认为从结构看, 张的被动语态和《圣经》中上帝造物观点一致, 符合西方人的观念, 能够更好地引起译文读者的共鸣。我们再看看朱:“It is not fair though:why should I have made such a trip for nothing!”他认为这是自己被迫主动做出的一次人生之旅, 充分表达了译者无奈痛惜时光却无力回天的感叹, 用了感叹号似乎更强调了这种感情, 但是, 这种无奈的做法其实还会继续的, 张的时态似乎简单却暗含这种意思。因此, 笔者更倾向于张的翻译。

3.4 对比喻句的译法

张培基:“Counting up silently, I find that more than 8.000days have already slipped away through my fingers.Like a drop of water falling off a needle point i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quietly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without leaving a trace.”

译文准确运用现在完成时表达对过去时间的眷恋, “have already”选词准确, 接着运用现在进行时表示时间还在不停地溜走, 我阻挡不了, 控制不住啊。如此真情实感, 引起读者共鸣。朱的翻译同样出色:“Taking stock silently, I find that more than eight thousand days have already slid away from me.Like a drop of water from the point of a needle disappearing i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soundless, traceless.”这里, 两人用的时态, 句型都惊人的一致, 朱在最后强调的两个形容词更添几分伤感。所以笔者认为这里两人的“信达雅”运用的都很到位。

4 结论和启示

本文主要是从选词造句对文章整体的影响角度分析, 由于条件限制, 只对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文章来分析, 虽然从两个译本出发, 但是对于呈现信达雅的特征方面的论据仍然不够。但还可以看出充分体现了该原则的译文确实是好作品, 笔者深信, 通过比较不同的译文对自身翻译水平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张欣, 谌莉文.匆匆英译本中的“信、达、美”分析探究—以张培基匆匆英译本为例[J].语言应用研究, 2014 (1) .

[2]黄任.重温“信达雅”[J].外语研究, 1996 (4) .

[3]易嘉静.从阐释学角度看“信达雅”翻译标准[D].南京师范大学, 2007.

[4]张国薇.对比分析张培基和朱纯深对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的翻译[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5) :127.

[5]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6]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一)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9) :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