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产业选择(精选十篇)
优势产业选择(精选十篇)
优势产业选择 篇1
一、优势产业的相关理论
国外学者认为优势产业是指一定时期内, 某一国家或地区在资源、技术、人才、区位等方面具有比竞争对手更优越生产条件的产业或产业群体。优势产业强调资源的天然禀赋、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经济的运行状态, 其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优势产业具备较低的替代成本。二是优势产业的产品差异化特征比较明显。因而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 它们的内在本质决定了自身与市场有着天然的依附关系。。因而在一定的条件下, 优势产业就能较其他产业具有更高的盈利能力。赫克林-俄林 (1986, 《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 主张以要素密集度为基准来选择优势产业, 认为每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应利用比其他国家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或资源, 重点发展那些可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 形成具有本国优势的产业结构。罗斯托认为:在任何一个时期, 一个经济系统能够具有或保持前进的冲击力, 是若干个优势部门迅速扩张的结果, 这些优势部门在自身扩张的同时, 还对其他部门产生了影响, 最终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赫希曼认为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会产生较强的后向关联、前向关联、旁侧关联, 选择这些产业为优势产业, 可以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应当优先发展后向关联度较高的最终产品产业, 以此来影响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Fogel.Robert (1999) 认为不同要素在不同国家 (地区) 之间的丰欠不同, 所以各国 (地区) 可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 从事专业化生产, 实现规模经济, 建立比较优势, 获得比较利益, 从而形成优势产业。
我国学者关于区域优势产业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后期, 到21世纪初已经引起了我国学者与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吴殿庭在2003年出版的《区域经济学》中指出区域优势选择原则有7个, 分别是比较优势原则、总和效益原则、市场需求原则、技术进步原则、产业关联原则、资源有效配置原则和外贸原则。蒋新祺 (2006) 对长沙市的优势产业进行分析, 总结出了烟草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为长沙市的优势产业。林媛 (2008) 在其硕士论文中, 利用区位商、主成分和灰色关联等多种计量方法, 结合定性分析确定出青海牧区优势产业, 并提出牧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赵春艳 (2010) 论述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联机制, 并以汽车产业为例, 研究了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
二、西藏优势产业选择
(一) 西藏地区第一产业优势产业选择
根据比较优势系数法, 计算结果:农业:0.844859、林业:0.697349、牧业:1.432776、渔业:0.079476。由此可知, 西藏地区的牧业相对于全国具有比较优势, 其系数为1.432776, 所以将牧业定为西藏地区第一产业的优势产业。
(二) 西藏地区第二产业优势产业选择
根据优势产业选择指标体系, 分别计算出西藏地区主要的18个工业行业的8个具体指标数值, 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经过分析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定为西藏地区第二产业的优势产业。
(三) 西藏地区第三产业优势产业选择
根据比较优势系数法, 计算结果:交通运输, 仓储及邮政业:0.736749、批发, 零售, 贸易业:0.766573、住宿和餐饮业:1.988466、金融业:0.223811、房地产业:0.581677、旅游业:1.294208。由此可知, 住宿、餐饮业和旅游业相对于全国具有比较优势, 系数分别为1.988466、1.294208, 所以把住宿、餐饮业和旅游业定为西藏地区第三产业的优势产业。
四、西藏地区优势产业发展对策
(一) 高原畜牧业
高原畜牧业作为西藏地区第一产业的优势产业, 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如下问题:过度放牧、乱垦乱挖直接造成草地的退化;缺乏对草地畜牧的科学管理, 草原畜牧机制不健全;因此, 西藏地区在发展畜牧业时, 应重点把握: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高原畜牧业集约化;坚持“因地制宜”政策, 以加工企业为龙头, 实现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 发展具有特色的畜牧业商品, 提高草地畜牧业的整体效益, 实现生态畜牧业;加强对牧区草原的保护。
(二) 矿产资源业
西藏地区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矿业的发展对当地的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西藏地区发展矿产资源业时, 其对策有:实施生态型矿产开发, 加大勘探投入, 确定资源的分布, 实现矿业的科学规划;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 提高矿产开发中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减轻生态环境的危害和影响, 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完善矿业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优惠政策的制定, 利用国内外资金和技术, 把矿产资源变成当地的经济优势, 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 医药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在西藏地区主要表现为中藏医药业, 中藏医药作为西藏地区的优势产业,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藏医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并成为西藏地区重点产业之一。其在今后的发展应注重: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对藏药企业进行改造和升级;通过调整藏医药产业结构, 避免药材的浪费, 改造传统藏药剂型, 提高藏药生产质量, 严格藏药供、产、销程序, 实施行业准入机制, 逐步淘汰技术落后的企业, 严格控制新增企业, 使藏药企业符合国家的标准;加大科研力度, 科学开发利用中藏药材。
(四) 绿色饮食业
绿色饮食业作为西藏地区的优势产业之一, 其依托本地区丰富的生物和动植物资源, 发挥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该产业在发展中应把握: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 加强生物制品、保健制品等特色产品的研发;加快青稞啤酒、青稞麦片、红景天饮料、优质矿泉水、奶制品和牦牛肉等绿色饮食品的发展;加大对虫草、藏红花、雪莲等野生菌和野生药材的精深加工, 打好绿色饮食品牌, 扩大其生产规模;加大对知名品牌的宣传力度, 并与其他知名品牌的企业进行合作与交流, 把品牌做大做强。
(五) 特色旅游业
自从青藏铁路开通以来, 西藏地区的旅游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并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在今后应做到:确定旅游业在当地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把旅游业发展成龙头企业, 并加以扶持和培育;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模大、品味高、服务好、具有特色的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景区景点;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 完善配套设备;通过对旅游业的大力扶持, 逐步完善旅游线路、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 逐步改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环境, 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建立良好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宋朝阳.西藏产业结构研究[D].博士论文, 2005 (4) :14
[2]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3]W.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4]艾伯特.赫希曼.the strategi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 1978
[5]Fogel, Robert W.Catching Up with Econom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 1999
[6]吴殿庭.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7]蒋新祺.优势产业发展研究[D].博士论文, 2007
优势产业选择 篇2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新区通常是在城市郊区划定的一块区域,通过政府集中力量建设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实施包括减免税等方面与有关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吸收利用外资,形成以出口加工区为主的制造业加工区、增进贸易往来的保税区、现代化工业产业结构为主的高新区、工业园区等,这些区域成为城市及周围地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重点区域,提升城市产业结构,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其形态包括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这些开发区极大地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发区内的优势产业发展成为城市或城市群区域的主导产业,通过规划,选择优势产业,从而促进了城市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城市新区产业越来越多地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出现,而且集群的出现是市场力量在不断增强的结果。但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离不开包括政府在内的相关机构、组织的扶持,完善的市场规则和现代服务业服务是产业集群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一个必要条件。市场机制也不能解决企业面临的所有问题,而政府支持通常被视为解决“市场失灵”的一个有效手段,特别是在市场不完善、中介组织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介入和干预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促进城市新区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政府责无旁贷。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并非用复制某些成功的案例就可以成功的。因此,面对城市新区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同样要重视产业规划的高起点,重视企业的地理根植性,重视提高地区竞争优势,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城市新区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源自自身竞争优势的提高,而不是依靠优惠政策或者劳动力密集的成本优势就可以实现的,完善的配套服务机制、有效监管、培养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政府促进新区优势产业发展的更应着力的地方。
二、关于__工业园区产业选择的思考
__工业园区现有入园企业和项目92个,投产企业68家,已初步形成了以铜加工为主导,节能灯、化工建材、医药食品、机械制造等为辅的工业产业发展格局。20__年,园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6亿元,实现税收4.7亿元;20__年1—10月份,园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0亿元,创税4.8亿元。__工业园区已成为该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但在当前金融危机和区域经济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工业园区又好又快发展,把它打造成__名副其实的城市新区,就必须把握好园区产业的定位。
1.园区目前工业产业分布及存在的问题
(1)铜产业:目前,园区投产铜加工企业共有36家,占园区投产企业总数52%。其主要产品有铜锭、阳极板、铜板、带、杆、管、漆包线、铜阀门、异型材及电子铜带等。20__年,园区铜加工已形成产能77万吨,实际产量为18万吨,完成铜主营业务收入102亿元,占园区经济总量的88%,铜加工产业已初具规模,已成为园区的主导产业。但是,有不少铜加工企业以低档次的铜加工为主,能够生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铜精深加工产品的企业不多,铜产业生产水平及档次总体不高,其产量受市场铜价波动影响很大。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铜价大幅下滑,园区许多粗铜加工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只有少部分铜精深加工企业在维持生产,给__的经济发展带来较大负面冲击。
(2)非铜产业:目前,园区有节能灯类企业3家,医药食品类企业5家,化工建材类企业5家,机械制造类企业4家,园区这些非铜企业总体规模不大,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只有贵雅照明、新世纪水泥等6家企业。这些产业普遍存在杂、散、小,带动和集聚效应不明显的特点。
2.对策措施
(1)坚持壮大铜特色产业不动摇,促其向铜精深加工转型。
为策应“世界铜都”建设,打造铜产品加工基地,按照“上下延伸、双向扩张、粗粮细做”的思路,在稳定扩大粗铜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采取财政奖励、融资优先等多种激励措施,促进现有铜加工企业提高设备水平,大力引进人才,改造工艺技术,优化升级,从而向铜精深加工转变。同时,为做大做强园区铜产业,我们又大力引进了三花集团、红旗集团、宏马集团等一批在国内有知名度、产业档次较高的铜精深加工大项目,着力从五个方面延伸铜产业链:一是围绕电子行业用铜延伸。包括电子引线框架用铜材、印刷电路用铜材、电子器件(接线器、继电器等)用铜系弹性材料及铜系复合材料等,如集成电路框架用铜合金带、接插件用铜合金带等产品;二是围绕家用电器用铜延伸。包括空调用铜材、冰箱用铜材等,如高效传热内螺纹铜管、外翘尾复合铜管、高清洁度制冷无氧铜管、超薄壁光面铜管等各种高耐蚀、高散热、高清洁度、高效、薄壁、细径的精密铜管产品,家电微特电机用漆包线、冰箱空调用耐冷媒线、平板电视用耐高压利磁线等多种特种漆包线产品。三是围绕电力电气行业用铜延伸。包括电机与变压器用铜材、电缆与电线用铜材等,如变压器用高精度铜带、发电机用铜合金冷凝管、电缆铜带,以及各种线圈用自粘性漆包线、变频电机用耐电晕线等特种漆包线产品。四是围绕交通运输行业用铜延伸。包括轨道交通行业用铜材、汽车产业用铜材等,如轨道接触线、异型铜排、汽车水箱用铜带、船舶用铜合金冷凝管等产品。五是围绕建筑行业用铜延伸。主要包括铜水管、铜制散热器、铜连接件、装饰装潢用铜板、动力电线、水暖卫浴等产品。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招大引强促多元产业共同发展。
首先,要大力发展节能灯产业,它是国家扶持的朝阳产业,绿色环保,前景可观。当前,我们要大力引进能生产玻璃管、稀土、节能灯管、荧光粉、节能灯芯、节能灯柱、电子镇流器、灯具等系列产品的项目,使之形成关联度高,配套齐全的产业链,从而壮大园区节能灯照明产业经济总量。其次,对于化工建材、医药食品、机械制造等产业,我们也要加大
招商引资和培育力度,在财政政策、土地供应、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促其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增强园区整体实力。争取用3—5年的时间,使电子、节能灯、化工建材、医药食品等非铜产业做到200—300亿元的销售收入。
(3)坚持二三产业并重,把工业园区打造成__新城区。
产业融合:我国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篇3
摘要:产业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在全球迅速实施,并引起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它将产业的边界模糊化,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推进产业的升级。通过研究产业融合,对于我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产业融合 产业发展 对策
1 产业融合的内涵
人们最早研究产业融合是从信息通讯业领域的产业融合开始的,即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的融合现象。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活动,产业的边界开始模糊化,大量出现了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经济现象。我们将此经济现象称之为产业融合。对产业融合的理解,应明确它不是几个产业简单的相加,而是由于技术进步、放松管制与管理创新,产业边界和交叉处出现的技术融合导致各产业打破原来的产业界限,使之相互介入、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形成一种新型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最终达到产业之间产品、业务与市场的全面融合。要注意的是首先虽然产业融合往往以技术融合为先导,但不是所有的技术融合都能形成产业融合;技术融合能不能导致产业融合,还取决于市场需求、制度和政策环境等因素。其次产业融合的结果会改变原有产业的垄断与竞争关系。对于自然垄断性产业来说,它要与其它产业融合,首先必须打破垄断,放松管制,允许其它产业的企业进入,这必然会改变这些产业原有的垄断与竞争关系。而对于其它产业来说,也会涉及其市场关系的变化。因为产业融合前,只有属于本产业内部的企业之间才相互存在竞争关系,而与产业外的企业之间则不存在竞争关系。但是,一旦由于产业融合的需要,本产业与其它产业积极地展开了相互介入,那么本产业的企业与其它产业的企业也就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之中,从而使竞争进一步激化。最后伴随着产业融合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必然会出现企业破产倒闭、企业合并和企业重组等现象,使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规模发生变化,其经营的业务和范围也会有很大的扩展。
2 产业融合对我国产业发展的作用
2.1 产业融合促进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 产业融合往往发生在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因为高新技术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具有广泛的关联性。高新技术产业融入到传统产业过程就是用高新技术取代一些传统技术的过程,这将导致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甚至消失,引发传统产业的分化、解体和重组,促使传统产业迅速过渡为高新技术产业,促使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抛弃一般的演进过程,获得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新的产品被广泛使用,新的服务被广泛普及,从而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不断催生,旧技术、老产品、低层次服务不断萎缩或消逝,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2 产业融合促进各产业部门多头并进式发展 产业融合使各产业部门增长率的差异大大缩小。因为产业融合将改变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线性的这一传统的替代规律,使各产业与创新起源点的距离基本相同,技术进步周期的步调基本一致,因而产业生产率上升的差距在大大减小,从而各产业增长的速度差异缩小。比如传统的低速增长的农业部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形成现代农业产业,具有和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一样的高增长率。因此产业融合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并行发展提供了可能。随着产业融合,经济增长将表现为多元新兴部门并行发展、相互促进的特点。
2.3 产业融合将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产业融合有利于具有互补技术的企业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共同开发平台,降低研发成本。产业融合导致的企业内外部组织的网络化,使得企业具备了更为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产业融合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使得企业更能迅速的组织生产和销售。产业融合导致新产品的出现,这些创新产品和以往的产品不同,具有多样化和更好的功能,产品的收入弹性较高。产业融合带来的产品标准化和模块化,使得产品的规模生产变得更加容易,产品生产的柔性也得到提高,从而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2.4 产业融合可以推进产业制度变革 在产业融合中,产业的发展模式、发展规律、发展规则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这就给旧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例如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必将对原有的传统产业扶持政策带来冲击,对传统产业的管理体制提出挑战。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才能促进产业融合后的新产业的发展。
3 加快我国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3.1 营造促进产业融合的良好环境 政府要根据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科学、细致地做好产业融合规划,以促进不同产业在融合渗透中共同发展,并形成相互融合的新型产业体系;消除部门限制和条块分割障碍,形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运作机制;进一步放松对部分产业管制,以便于产业融合;制定新的管制规则,为产业融合和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投融资体制,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产业融合的法律体系,促进产业融合政策环境优化。
3.2 加快建设产业融合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机制 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对基础研究和设施的投入,建立各种应用性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为社会提供应用技术研究平台。建立不同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研究机制,促进各部门间研究开发的合作。建立多学科和技术交叉的聚集地,搞好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3.3 培育不同产业之间融合渗透的优势产业群 根据我国及各地经济发展的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方向,以及产业之间衔接和融合关系,培育不同产业之间融合渗透的优势产业群,并按照“自主、多元、共赢”的市场经济原则,组建新的发展产业融合的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
3.4 促进企业融合发展 企业是产业融合的主体。顺应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企业在观念上进行革新,战略上实施转变,从多个方面推进产业融合。一方面按照市场机制要求,通过混合兼并、战略重组等形式实现资源合理流动,形成充满活力和有较强竞争力的新的融合企业。同时各种形式的兼并、重组也给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带来了不稳定性。企业要重新设计适应产业融合的战略和制度。另一方面鼓励各类企业从融合需求出发,推进技术的创新融合,提高产业融合的紧密度。
3.5 积极培育各类产业融合的中介服务机构 应积极培育各类产业融合的中介服务机构。要重点支持专业人才引入、从业人员培训、企业信用鉴证、行业资质论证、法律规章咨询等方面中介服务机构。重视对传统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改造,引导这些中介服务机构扩展知识面、增加服务功能和扩大服务范围,不断提高对产业融合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6 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训练 产业融合对融合型和创造型的人才产生强大的需求。各类高等院校应技术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尽早开设相关专业,开展多层次的学历教育,培养产业融合所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各类科研院所应尽快开展融合型研究和跨学科专业设置,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企业应建立起再教育培训机制,改善企业职工的知识结构,让员工掌握更多更新的复合性知识和技能。
总之产业融合极大地推进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然。为此我们应从优化产业融合的内外部环境入手,制定和实施新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和促进我国产业融合,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5).
[2]道良德.产业融合上海产业发展的新趋势[J].区域经济.2004(2).
[3]赵永辉.产业融合发展: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J].浙江经济.2008(4).
[4]陈彩娟.推动我国产业融合的对策研究[J].市场经纬.2008(4).
山东省海洋优势产业选择研究 篇4
关键词:海洋产业,海洋优势产业,优势产业选择
一、优势产业
(一) 定义
优势产业是指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具体到海洋产业, 优势产业是指那些在当前的海洋产业总产值中占有一定份额, 利税位于海洋产业前列, 运行状态良好, 能够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配置海洋资源, 带动海洋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产业。
(二) 与其他产业概念之间的区别
1. 从产业产值来看, 支柱产业是指净产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支柱产业严格来说仍属于优势产业的范畴, 但优势产业不一定都能成为支柱产业, 因为它更强调某一产业在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2. 从产业寿命周期来看, 主导产业处于成长期, 而优势产业一般处于发展的中后期到成熟的中期这一区间, 它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处于或即将处于鼎盛时期, 同时也处于后劲不足的衰退前夕。
3. 从产业目标来看, 各自强调的目标利益不相同。主导产业强调创新, 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优势和带动效应;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则立足于现实经济的效率和规模, 更加注重可靠性和效益。
二、山东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海洋大省, 山东省历来都非常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近年来, 山东省海洋产业规模逐年扩大, 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一) 主要海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海洋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作用突出
2011年山东省海洋产业总产出7892.9亿元, 比上年增长17.2%, 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17.4%。主要海洋产业较去年都有大幅增长, 其中海洋渔业产出2388.2亿元, 增长16.7%;滨海旅游业产出1917.1亿元, 增长19.1%;海洋交通运输业产出655.8亿元, 增长11.1%。海洋生物医药业产出81.1亿元, 增长15.9%。
由下图可以看出, 山东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从2004年至今一直保持着较稳定的增长趋势, 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发展迅速。其中从2009至2011年, 山东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出平均增长率在20%以上。主要海洋产业的持续扩张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俨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 海洋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近年来, 山东省不断加大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0:37:43调整到2011年的6.7:49.4:43.9, 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逐渐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升, 海洋三次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三) 海洋产业布局趋于集中
山东省海洋经济已初步形成了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船舶工业、石油化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等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的发展格局, 并且这些产业逐步向区位、资源、技术等优势比较明显的几个沿海城市集中。
三、海洋优势产业选择的国际经验借鉴
世界上的海洋发达国家, 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都将海洋产业的发展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非常重视海洋优势产业的培育, 这些国家都依托于各自的优势来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 促进海洋经济的增长。他们的经验对于山东省海洋优势产业的选择颇有借鉴价值。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各年份 (2006~2012) 山东省统计数据整理而得
(一) 美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作为世界一流的海洋强国, 美国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位于国际前列, 其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海洋油气业、海水利用业、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制药等领域。
美国是世界上拥有海洋科研机构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国家, 如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及国家海洋大气局所属的水下研究中心等, 这些机构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此外,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 美国为了保持其在海洋方面的竞争力, 制定了一系列规划, 其中包括《美国海洋学长期规划 (1963-1972年) 》、《全国海洋科技发展规划》、《90年代海洋科技发展报告》、《2001-2003年大型软科学研究计划》等, 这些规划的出台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导向和推动作用。美国还组织了全国海洋资源技术总公司, 用以加速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产品的发展, 建立产业界、科研机构和大学三者间的亲密联系。正是由于这些要素的支撑, 美国在海洋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目前美国是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国家, 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海水综合利用的国家之一, 是最早实现海洋热能利用的国家。
(二) 日本-海洋运输业
日本海洋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重要产业当属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不仅是日本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产业, 还是现代海洋产业与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日本是典型的岛国, 国土由众多小岛组成, 而这些星罗棋布的小岛和填海建造的人工岛为港口和港口机场的建立以及扩展交通运输业提供了“锚地”。例如以交通运输为核心产业的人工岛:大阪湾关西空港人工岛及福冈近海博多湾人工岛。前者用于满足关西地区对空港的要求, 后者则用于扩展海上交通运输能力。产业的集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扩展具有强烈的放大效应, 然而产业集聚的先决条件是较低的运输成本。如何降低海洋运输成本是海洋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无论日本的人工岛还是固有的小岛, 链接陆岛的交通运输建设都先行于产业集聚区的建设, 而且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往往是立体构建的, 包括机场、铁路、公路、轮渡码头等, 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当属神户湾人工岛。正是由于对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及对运输网络的先行规划才使得海洋运输业成为日本的优势产业。
(三) 澳大利亚-滨海旅游业
澳大利亚地处大洋洲, 滨海旅游条件优越, 其中尤以滨海生态旅游最为突出,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先开展生态旅游的国家之一。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很大关注和帮助。每年举行两次会议共商发展旅游产业的大政方针;同时政府鼓励私人资本积极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利用电视、网络、广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并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推广促销和市场开拓, 将旅游的资源优势积极转化为市场优势;联邦政府十分重视举办大型的活动来吸引游客, 促进本国旅游业的发展。此外政府还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制定各种制度来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如凯恩斯市实行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许可证制度, 有效控制对资源的盲目开发和项目开发的无序状态。正是由于政府的大力关注, 在良好的资源环境和产业战略环境的支持下, 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自然环境的原生态, 同时又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 英国-海洋新能源
英国拥有欧洲最大的波浪和潮汐资源, 在海洋新能源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 目前在海洋能发电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英国制定了强调能源多元化的能源政策, 鼓励发展海洋可再生资源。近年来, 英国在海洋新能源研究方面表现得尤为积极, 2004年8月英国政府设立了5000万英镑的专项资金用以重点开发海洋能源。同月, 世界上首座海洋能源试验场正式启动。此外英国政府还制定了海洋新能源战略规划, 以保障海洋新能源产业的顺利发展。例如英国在《海洋 (波浪、潮汐流) 可再生能源技术路线图》中, 将海洋能源的开发过程分为6个阶段, 并提出到2020年英国海洋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目标。《海洋能源行动计划》中设定了英国海洋能源领域到2030年的远景目标, 并概括了在私人和公共两个方面所需要的行动。此外英国政府还对整个海洋可再生能源可开发地区的开发权进行招标, 采用单一的海洋许可证, 加速项目规划与审批。英国政府在海洋新能源上采取的多项举措, 推动了英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使其成为海洋新能源产业最发达的国家。
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海洋产业发展经验启示我们, 海洋优势产业的选择离不开以下要素的支撑。首先依托于本国的资源、区位、技术等优势, 其次政府营造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 制定各种专项规划, 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使其发展成为优势产业或者巩固优势产业的地位。
四、山东省海洋优势产业选择
山东省是海洋大省, 自然条件优越, 海洋资源丰富, 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文章在比较分析山东省资源、区位、技术、政策等优势的基础上选择了一系列海洋优势产业。
(一) 海洋渔业
在资源方面, 山东拥有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 15万平方公里的浅海海域, 几乎相当于全省的陆地面积, 这为发展海洋渔业提供了良好的水资源条件、广阔的海洋空间和巨大的开发潜力。此外山东省渔业资源数量丰富、种类繁多, 栖息或洄游于山东近海的渔业生物资源主要有鱼类、虾蟹类、头足类、贝类等, 较重要的经济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有109种;主要经济鱼类有40多种, 分布于滩涂、浅海的贝类资源百种以上, 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有20余种, 藻类131种, 经济价值较高的近50种, 丰富的渔业资源为海洋渔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政策环境方面, 山东省还先后出台了《山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山东省实施〈渔业法〉办法》、《山东省渔业资源保护办法》、《山东省渔业船舶和渔业港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规章来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目前全省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海洋渔业地方法规体系, 为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法规保障基础。
借鉴国外海洋优势产业选择经验, 山东省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海洋渔业可以作为山东省传统优势产业, 应继续加大力度巩固优势地位, 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 滨海旅游业
山东省滨海旅游资源丰富, 沿海及其海岛风光旖旎, 气候宜人, 优质沙滩资源位于全国前列, 齐鲁文化底蕴深厚, 其优势主要集中在集山、海、城、湾与一体的自然海滨和城市风光, 主要产品包括滨海城市观光度假、海滨观光、海滨度假、胶东渔家民俗旅游等。此外为丰富滨海旅游内涵, 沿海各地区先后推出了以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国际海洋节、威海国际海民节、潍坊国际风筝节等为主的滨海节庆旅游, 有效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沿海现已形成三个旅游带, 即烟台-威海-青岛-日照滨海旅游区、潍坊民俗旅游区和黄河口旅游区。青岛的海滨旅游区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烟台的人间仙境蓬莱阁, 壮观的黄河入海口, 美丽的港湾沙滩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来游玩。
山东省滨海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 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当地政府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 应继续积极巩固其优势产业地位。
(三) 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
在资源方面, 山东省沿海岛屿数百个, 风能密度大, 山东半岛及附近岛屿年平均风速5.4米/秒, 是全国9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在政策支持方面, 山东电力从加快智能电网建设、规范风电并网管理、持续优化电力调度等方面入手, 保证全省风电等新能源的合理接入和有效消纳, 以及并网风电场的安全稳定运行。在规划方面, 山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已通过评审。根据规划将建设海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到2030年开发建设鲁北、莱州湾、渤中、长岛、半岛北、半岛南6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此外,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还进一步加大电网建设力度, 规划“十二五”期间在烟台的海阳和招远、滨州的沾化、日照的莒县、威海的乳山等地建设8座220千伏风电汇集站, 满足大规模海上风电的接入需要。除了风能资源, 山东省还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资源, 尤其是山东省的黄海段潮汐资源比较丰富, 是我国北方海域最具备建设潮汐电站条件的海区之一, 现建有乳山白沙口潮汐电站、即墨30千瓦岸边摆式波浪发电站、长岛海上风力发电系统。
山东省海洋可再生能源丰富, 相关政府已积极制定专项规划, 完善政策环境, 有必要发展其成为优势产业。
(四)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我们这里所涉及到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产业、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化工业等, 这些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海洋科技的支撑。山东省海洋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 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农业部黄海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研究所、中科院海岸带可持续利用研究所等一批海洋科研、教学机构;科技人才优势突出, 中高级海洋科研人员占全国的60%以上。其中, 涉海两院院士占全国70%以上, 海洋科技创新体系较为完备。近年来, 山东科研部门和单位承担了国家海洋领域“973”“863”等计划项目500多项, 在研的海洋科技项目1700多项, 为海洋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省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拥有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海洋科技项目众多, 有能力成为山东省海洋优势产业
五、结论
本文是在总结国外海洋强国海洋优势产业选择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认为选择海洋优势产业一方面离不开资源禀赋的支撑, 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制定相关规划、政策, 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同时投入大量资金注入相关产业, 这样才能够使其发展成为优势产业或者巩固现有优势地位。因此, 文章在分析山东省各种要素的基础上, 选择了一系列海洋优势产业, 旨在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参考, 以便加大对相关产业的关注力度, 制定相应的策略, 保持山东省海洋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堃, 周海霞, 相明.区域海洋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分析[J].太平洋学报, 2012 (03) .
[2]邵桂兰, 陈昊, 李晨.海洋优势产业相关研究综述[J].对外经贸, 2012 (12) .
[3]谢子远, 闫国庆.澳大利亚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及我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 2011 (09) .
[4]宋军继.美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J].东岳论丛, 2013 (04) .
[5]陈华, 汪洋.基于海洋产业发展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J].理论学习, 2010 (02) .
[6]刘堃.发达国家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11 (02) .
选择就读龙腾学校的十大优势 篇5
尊敬的家长:
您好!为子女选择一所好的学校是每一位家长的最大心愿。初中阶段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这个阶段孩子在人格的树立、行为的培养、知识基础的夯实等方面都将影响今后的发展,而升入理想高中更是家长最迫切关心的大事。可以说,选择龙腾学校,是家长最明智的选择。理由如下:
1、具有报考优质高中具备优越的条件。今年我校毕业生享受和泉州市区的学生同等的待遇。泉州五中、七中、一中、培元、城东中学五所省一级达标校面向我校招收定向生14人。另外,惠安一中、三中、高级中学、荷山中学四所一级达标校以同等条件面向我校招生,同时为了方便我校学生参加中考能升入理想的达标学校,惠安县教育局特准许我校毕业生可以在成绩出来后再选择合适的学校就读。更可喜的是,今年将升级为一级达标中学的我区名校——惠南中学秋季分配给我校保送生名额7个、定向生名额20个。同时,中考成绩位居台商投资区前100名者就读惠南中学高中三年免收学费,并给予一定奖励,即1—30名奖人民币500元;31—50名奖励人民币3000元;51—100名奖励人民币1000。总之,今后我校毕业生升学的选择有多重优势,上一级达标校的机会也大为增加。这是就读惠安县其他初中的学生所不享受的条件。
2、推行儒家文化取得显著成效。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从2008年开始,我校开始学习儒家文化,践行儒家思想。四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今龙腾的学生懂得讲文明、行孝道、知礼仪,校园无打架、斗殴等现象出现。课余时间学生都能主动走进教室学习。学生回家后懂得感恩父母,做一个孝顺的孩子。我校还将儒家“仁爱”精神融入课堂而形成“爱心互助”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举手,主动发言,师友交流、互相研讨,展示才华,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更加培养了学生的爱心。目前已评出200多名“孝敬标兵”。
3、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我校先后组织骨干教师到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湖北等全国名校学习取经。结合我校实际,形成了“爱心互助”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以前厌学、被动、不做作业变成如今爱学、主动、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学习氛围。另外,我校还交3万元加盟“金笔作文”,先后派四位骨干老师到山东青岛学习培训。学成归来后,在全校开展“金笔作文”教学,使学生以前不写、怕写作文变成想写、爱写、会写的良好风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在惠安县和台商投资区,我校是唯一“金笔作文”授课学校。
4、高薪聘请优质教师。我校以8万年薪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教师。丰厚的年薪使每个教师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是稳定教师队伍的有力保障。
5、严密的管理给学生提供了安全的保障。我校是一所全封闭式的学校,学生到校后就不能够私自离校。如果有事情,要家长打电话给班主任,经批准后再由学校行政同意后,经门岗验证后方可离开学校。同时学校在宿舍、教学楼、餐厅等地方共安装140多个监控,而且休息时段每楼层都安排值日老师巡视管理。女生宿舍有专职女教师管理。男生宿舍配备专职政工人员负责学生的休息、宿舍内务管理。班主任、搭班老师睡在学生的邻舍。学生遇有学习、生活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老师与学生同时用餐,做到吃饱又不浪费。此外,学生的学习,纪律、礼仪等都实行包干制管理,共同管理好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6、学校配置了一流的教学设备。各班教室都配备多媒体电子教学设备,并安装两个监控头及吸音器、广播器材。课堂教学活跃了,知识容量扩大了,思维能力发展了,学习效率提高了。
7、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新建了塑胶跑道、喷水池、葡萄架等,并增添了多个班级文化宣传栏,供各班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作文、绘画、写字等),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8、学生回家及返校皆有车辆接送,方便安全,家长放心。我校将学生的安全摆在首位,与惠安交通部门签订接送合同书,车辆安全可靠。每周一中午12:30左右将学生从家接到学校,每周六中午12:30送回家中。同时,每车安排一个老师专职负责学生上车的点名工作,保证每个学生返回家校的安全,使学生专心,家长那个放心。
9、我校教学成绩接连攀新高。以前属于惠安县时,中考成绩稳居同类学校第一。去年,初中各年段参加惠安县统考,成绩均遥遥领先;尤其是中考,再折台商投资区桂冠。王小冰同学荣获泉州台商投资区中考状元。
10、合理的收费满足了家长让子女就读一所好学校的愿望。在我校,孩子不仅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减免学费,同时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给基础较差的学生无偿补课,学习成绩提升了,也给家长节省了很大一笔费用。
中国文娱产业的战略选择 篇6
观察2014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动向,未来中国出现若干家世界级文娱传媒集团的端倪,十分明显。
据证券机构统计,到2014年12月底,文化传媒领域的上市公司共发生169起并购,几乎每两天就发生一起,涉及资本逾1600亿元。
其中超过60起并购涉及影视业——平均每周都有发生。而这类并购在2013年仅为7起。另外40起并购涉及游戏业。
除了变得更大,并购的目的之一是把自己变得“更全面”——通过多种方式完成多领域布局。
一个例子是中国最有名的影视企业华谊兄弟,2014年上半年就提出“去电影”,而且已经完成了内部重组。
华谊兄弟执行总裁王中磊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华谊兄弟的内部架构已变成三个事业群:影视娱乐内容事业群、互联网娱乐事业部以及实景娱乐事业部。
对应三个板块,华谊兄弟最迟在2011年就开始通过并购、入股进军手游等业务。除了继续收购游戏发行方和平台方,苏州、上海、深圳等地的实景项目都在推进。
对此,王中磊强调,新架构能够有效实现IP连接与转化,“比如互联娱乐这个群,游戏部分已经进行IP的改造,把游戏变成电影,同时也有图书转变称电影,IP转换率将非常高。”
这种布局与战略,就被称为“泛娱乐”。
时间回到2011年,中国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彼时,大陆的娱乐和媒体开支超过1000亿美元,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娱乐媒体市场。
这一年,互联网企业腾讯提出了有些生僻的“泛娱乐”概念。
作为一家公司的发展策略,当时恐怕很少有人将其与中国小而分散的文化产业以及“做大做强文化企业”的国家目标联系起来。
三年后,不仅腾讯以“泛娱乐”提出者的角色领衔BAT进军文化娱乐产业,传统文娱业者也将其作为自己的策略和目标。
这种新旧经验的交叉实践——互联网思维、大数据代表的新技术、影院传统……正形成中国式的文娱发展道路。
在资本助力之下,探索并搭建“泛娱乐”路径,是互联网企业和传统文娱企业能否为中国在国际文化市场实施“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
IP为王
早在2013年7月24日,华谊兄弟就以6.72亿元购买银汉科技50.88%股权。后者于近期发布了新款游戏《神魔》,而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在2014年ChinaJoy(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上则表示,《神魔》同名电影争取在2015年贺岁档上映。
王中磊强调:“做影视最重要的是IP,就是内容为王。当原创遇上互联网时,一个IP就可以从死板的创意变成非常多的情感连接。”
虽然华谊尚未正式公布互联网IP以及手游IP进入电影,但王中磊表示,电影和游戏两大娱乐空间的打通“想象空间巨大”。
如果从传统文娱企业改变方向来看,其一是开始向涉及全产业链的传媒娱乐产业集团转型。
具体而言,就是从过去的单一项目制走向全产业平台。
其二,对IP的重视正在成为一种共识,并且利用互联网思维来推动IP跨界发展,打通电影、电视、动漫、游戏、娱乐等产业链环节,实现协同发展。
在天娱影视总经理彭力的微信朋友圈中,第一条与最新一条都是《爸爸去哪儿》的电影海报。不同的只是由第一部变成了第二部。
自从2013年《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开播以来,由它衍生出的电影、动画片、节目一一露面。《爸爸去哪儿》第一季手游在节目临近尾声时上线,虽然制作时间略晚,但依然有1.5亿次的下载量。
从第二季开始,手游成为《爸爸去哪儿》IP衍生产品中的重要一环,整体运作也更充分。比如游戏场景都是根据节目原本形态制作,关卡随节目更新。
彭力解释说,《爸爸去哪儿》手游由2014年初湖南台注册成立的湖南快乐芒果互娱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由于都属于湖南卫视体系,因此并没有授权开支。
而这家科技有限公司的定位就是将核心媒体资源IP互联网化,布局移动游戏、应用和衍生产业开发等移动互联网业务板块。
虽然2014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有望突破300亿元,但在彭力看来,“与央视广告招标额相当,300亿元对一个产业来说还远远不够。”
游戏行业在2013年就已超过800亿元,影视公司拓展游戏行业除了看重超高利润,还包括附带的电影开发以及全产业链布局。
在另一边,盛大、麒麟等游戏公司也已相继成立影视公司。2014年游族网络董事长兼CEO林奇正式宣布游族影业成立。
在这个计划中,除了著名的科幻作品《三体》外,还包含了悬疑小说作家蔡骏的五部作品,并联合导演高群书、丁远推出上古神话电影《华夏之王》等作品。
在林奇看来,游族考虑做电影是基于产业跨界来“构建联动模式”,将以大IP的开发来带动、整合相关产业来打造互动娱乐新生态。
“涵盖电影、游戏、动漫等诸多商业模式的IP,逐渐成为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因素。”他认为,中国网络游戏的千亿元市值与电影产业的300亿元规模联合,将带动可达万亿元的未来空间。
总之,由于IP,1+1的结果有望大于2。
BAT的启示
传统文娱企业实施以IP为核心的泛娱乐战略,一个背景恐怕就是互联网企业入场带来的压力。
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给传统文娱产业带来的影响无疑是颠覆性的。
首先,它们独具的互联网思维以及技术优势,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用户需求,并因此改变文化产品业态——包括生产流程、服务模式等。目前已展开的尝试包括影视众筹、弹幕、O2O演唱会、网络自制剧,等等。
nlc202309051549
其次,这些在全球名列前茅的巨型企业,借助雄厚资本突破边界,大大加速了不同业态的融合步伐。包括整合资源,建立新型、高素质的运营团队,从而再用高质量的内容产品实现IP战略。
腾讯互娱影视业务负责人陈英杰向《瞭望东方周刊》回忆,当他到腾讯上班后,先是意外遇到了影视行业内很有名的CG动画师,后来又看到腾讯互娱CG团队的诸多作品,“腾讯早就完成了最优秀人才资源的积累”。
第三,塑造“粉丝经济”在泛娱乐中的核心地位。
BAT都有巨大的用户群。对于它们来说,进军文娱产业为用户群变现提供了新渠道,而从传统内容提供商来说,“粉丝经济”是IP战略的基础之一。
伯乐电影营销CEO张文伯是《匆匆那年》的营销负责人,这部电影刚刚夺得2014年岁末票房冠军。
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如果一个名字在开发电影之前已经有了很高的覆盖率,同时又有很强的指向性,那么对传播更有利。”
2014年,先是电影《同桌的你》借助同名歌曲热卖,然后《匆匆那年》的同名网剧、电影、音乐相继推出。
张文伯也是《一生有你》的制片人。他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在搜索指数、各大音乐平台的播放量、微博话题提及量,以及线上KTV等项指数上,歌曲《一生有你》都不逊于《同桌的你》。
“电影是流行乐的放大器。难得的是《同桌的你》、《一生有你》本身都有很强的主题指向,所以更适合改编。”张文伯说。
他说,《一生有你》除了电影外,还会同步开发网络剧小说、漫画、手游、舞台剧等,以提高这个IP的整体价值。
第四,利用互联网渠道实现初步的产业化整合,用“无所不在的连接”扩散IP影响。
比如影视业与互联网连接后,可以更方便地围绕IP进行游戏、电商等衍生品开发。事实上,社交功能正在改变影院,除在线购票之外,通过网络院线、视频点播等实现商业价值延伸。
从BAT这样的全球巨头到360、小米等互联网新贵,目前主要关注手游、视频、网络文学、影视和相关平台建设。通过对明星、作者乃至经纪人、制造人、开发商的争夺,希望在IP、粉丝、优质传统团队等方面占得先机。
不过,围绕IP建设,互联网公司各有选择。腾讯并没有大规模收购,而是在内部完成不同板块的布局,积累优秀IP。
阿里则依靠资本建立“泛娱乐”公司群,仅一年内就投入数百亿元资金。
百度则更多依靠近年来快速崛起的爱奇艺视频网站。虽然它还未公开提出进军文化娱乐领域的整体战略,但已传言将建立专门的影视部门。
互联网企业正与传统内容提供者进行深层次、以内容为主的合作:华策影视与百度、华谊兄弟与腾讯、阿里,光线传媒与360……这些被博纳影业总结为“给BAT打工”,而博纳自己则在接洽已于好莱坞布局的复星集团。
总之,与传统影视企业苦苦谋求数年未得形成反差的是,互联网企业的“泛娱乐”战略核心都是平台和内容融合,拥有各种细分板块,快速打造类似于好莱坞六大公司的发展格局。
如何用好IP还要研究
无论传统文娱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其“泛娱乐”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积30多年高速发展之后,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变化。
比如虽然中国在1987年才向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但如今已经通过BAT牢牢占据了全球互联网行业第一集团的地位。
此外,正如2014年出现的天量并购资金,资本充满活力,能够快速、有效地流入任何一个领域。
特别在2011年以来一系列国家战略、政策的推动下,一系列“文化产业国家队”成立,资本也争相进入。
与3年前相比,中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开始进入深度调整期和相对稳定发展期。
当然,所有这些的基础是中国社会财富的超级积累之后,公众的文化消费能力足以支持整个产业的发展。
但是,在“泛娱乐”战略之下,如何实施有效的战术是非常现实的挑战和困难。
腾讯副总裁程武曾描述,对于“泛娱乐”的理解,腾讯内部也在一步步加深——最早提出了以IP授权为核心,更多关注的是基于网络平台的跨领域、多平台拓展,但现在对IP的重要性以及多领域拓展的协同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与好莱坞“先电影后衍生”的历史路线不同,“泛娱乐”在中国先天带有互联网基因,从游戏、文学、动漫,最后推至影视业务。而传统内容提供者多在思考,如何模仿、创新互联网企业的经验,形成自己新的路径。
比如利用线下优势打造实景业务。
2014年6月7日开业的冯小刚电影公社就是这种思路的集中体现。这被王中磊解读为,“华谊经过20年的发展,依靠积攒的片库及其附属的知识产权,已经具备了规模化的变现能力。”
电影公社动工于2012年,总投资55亿元、占地面积1400亩,是以冯小刚《1942》《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系列经典电影场景“为建筑规划元素打造的综合娱乐街区”,包括1942民国街、社会主义老北京街和南洋街三条主街,集合冯氏贺岁电影经典场景的电影园林景观区,以及包含8000平方米摄影棚等在内的拍摄及配套服务区。
与此同时,光线传媒也宣布启动“中国电影世界”项目,打造中国人的环球影城。
对此,彭力比较谨慎:“迪士尼乐园是做了70年累积,洛杉矶环球影城主题公园也有上万部电影的累积。”
从现阶段来看,尽管华谊兄弟、光线影业都宣称以完善产业链为初衷,甚至曾宣布会对投拍的古装影视剧进行深度开发,并运营至少一款相关手机游戏,但目前都进展缓慢。相反,一些体量较轻、以网络为特征的IP却有不少斩获。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网络自制剧《万万没想到》。这部由优酷出品、万合天宜联手打造的Mini剧延续“网络第一神剧”的传奇神话,第二季累计播放量近6亿次。《万万没想到》的衍生图书、手机壳、U盘及手表也已面世,2015年还将推出大电影。
当然,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或者付费的,绝对不只是一个名字。对于如何用好IP,正在做的张文伯和已经“成功一次”的彭力都说,还要研究。
襄阳产业分析与产业选择问题研究 篇7
一、襄阳市产业结构变化及其所处工业化阶段
1、襄阳市产业结构变化
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 其表现之一就是在整个产业结构中, 由第一产业占优势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转变, 第一产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 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比重则持续上升。
襄阳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但又有特殊的一面, 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从表1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以来, 第一产业在襄阳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且每年下降的幅度基本保持稳定, 均在1个百分点之间。这符合世界主要工业国演化规律。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大, 而且不断上升。从表1可以看出, 2003至2012年间, 第二产业在襄阳市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 虽然2003到2005年有所下降, 但已由2005年的40.1%上升到2012年的57.1%, 上升幅度达17个百分点。襄阳市第二产业产值与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差自2003年的14.26%逐步缩减到2005年的0.5%后出现了开始扩大的趋势, 到2012年已扩大到28.4%。
2、襄阳市目前所处工业化发展水平
我们通过计算霍夫曼系数来判定襄阳市工业化所处发展阶段。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用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之比来反映重工业化程度。霍夫曼认为, 在工业化进程中, 霍夫曼系数是下降的。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 (轻工业) 的净产值/资本品工业 (重工业) 的净产值。
从表2可知, 霍夫曼比例小于1, 所以可以判断, 襄阳处于第四阶段, 即生产资料工业领先增长, 标志着进入重化工业阶段。
从上述分析, 可以得出襄阳市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阶段, 并且向工业化中后期过度。
二、襄阳市主导和支柱产业选择
霍夫曼定理认为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消费品, 属于重工业生产领域。重化工业是规模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的产业, 制造业的大规模的发展能够支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重点研究第二产业选择问题。
1、支柱产业选择研究方法与模型
首先判断产业发展优势。反映产业发展优势的具体指标包括:某产业部门的产值、某产业产值在全市的比和比较优势系数。
比较优势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注:根据襄阳市历年统计年鉴及其统计公报数据绘制。)
Ei= (ai/Ai) / (b/B) (1)
式中ai表示研究区域某产业部门的增加值, Ai表示其上一层次区域某产业部门增加值, b表示研究区域国内生产总值, B表示其上一层次区域国内生产总值。Ei>1, 表明该产业部门具有比较优势;Ei<1, 表明该产业部门不具有比较优势。
2、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方法与模型
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判定:
qij (eij/ei) / (Ej/E) (2)
式中, qij表示i地区j部门的区位商, eij表示i地区j部门的产值, ei表示i地区工业总产值, Ej表示全国j部门的总产值, E表示全国工业总产值。
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水平的判定:
Xij=1-1/ (eij/ei) / (Ej/E) (3)
公式 (3) 与 (2) 含义一样。Xij表示i地区j部门的专业化系数。当Qij小于等于1时, xij小于等于1, 表示i地区j部门的专业化水平低;Qij大于1时, xij位于0和1之间, 表示i地区j部门的专业化水平高。
2012年襄阳工业总产值为1428.1亿元, 其中汽车产业完成产值1295.9亿元,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90.74%。同年全国工业总产值为235319万亿亿元, 其中汽车产业总产值为5.29万亿元, 占全国工业总产值22.48%。可以得到:
Qij=eij/ei/Ej/E=4.036
Xij=1-1/Qij=0.752
因此, 2012年襄阳汽车产业的区位商是4.036, 是襄阳市的专业化生产产业, 其专业化系数为0.752。
从上述可以得知, 可以选择汽车产业是襄阳的主导产业, 具有区域专业化生产优势, 可以选择现代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产业为“五大支柱”。
三、襄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襄阳现阶段工业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重型化发展, 重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襄阳目前无非主要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发展问题。
1、襄阳现阶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主导产业结构升级有待改善。襄阳拥有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和整车的核心技术80多项, 有些甚至达到国际水平, 但产品大多处在小批量生产至技术改进阶段, 因产品检测中心、技术检验中心、产学研合作等涉及自主创新平台的系统和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滞后, 企业只能依靠大规模示范运营来检验产品的可靠性。
(2) 金融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资金制约严重。高新技术和资金密集性行业, 无论是研发和生产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而襄阳支柱产业企业多为民营, 大都起步较晚、基础较弱、融资能力较差。
(3) 人才短缺问题严重。高级人才匮乏, 整体素质偏低, 亟待培养提高。高等高职教育服务襄阳经济发展欠缺。湖北文理学院和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及相关专业培养的优秀毕业生, 多数被外地“签单”, 未能进入到襄阳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中来, 进一步影响了企业从业人员整体水平的提升。
(4) 襄阳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多数制造企业缺乏原创技术和核心知识产权, 大部分技术及关键设备依赖进口, 发明专利申请占全市专利申请总量比例偏低。企业研发投入不足, 研发投资的渠道、投融资的要素聚集不够。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偏少, 产学研合作推进相对缓慢,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2、襄阳产业发展的若干对策
(1) 进一步完善汽车产业链条, 着力提高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配套以及研发水平。作为“产业襄阳”的龙头, 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综合示范区和享誉国内外的汽车名城.打造中西部汽车城。
(2) 着力发展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创造良好的企业融资环境, 重点引进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估机构、资产评估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等配套中介服务机构, 实现中介服务集约化, 为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围环境。为产业襄阳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3) 组建“襄阳大学”, 整合襄阳高等高职院校。培养适合襄阳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襄阳高等高职教育要坚定不移地服务于地方支柱产业, 针对省域副中心城市、内陆汽车和鄂豫渝陕毗邻地区唯一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的区域和产业特点, 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提供全方位优质的社会服务。培养目标定位,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服务襄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4)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 形成“政校企行”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机制。“产学研”结合, 把襄阳产业的动态变化和企业的人才战略作为跟踪、研究和服务的对象, 以紧贴襄阳汽车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为主的专业为突破口,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与企业建立战略。
摘要:本文试从产业结构变化、工业化阶段、产业选择三个方面对襄阳市的产业进行分析, 以期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襄阳市主导和支柱产业选择, 以及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产业发展若干政策, 定位襄阳未来产业发展目标, 服务于“产业襄阳”建设。
关键词:襄阳,产业结构变动,工业化阶段,主导产业,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赵彤:江苏区域产业结构比较与区域协调发展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 2008 (10) .
[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林颖: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服务襄阳经济建设[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 (5) .
[4]唐卫东、罗春红:浅议构建适合襄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撑体系[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5) .
[5]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6]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产业襄阳发展战略规划[Z].2012-10-18.
优势产业选择 篇8
普安县作为西部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分,经济发展落后,农业的发展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者的素质偏低,规模效益低下等。农业是普安的基础产业,是未来新经济增长点,其他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的支撑,因此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在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还要开发和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仅要发展粮食生产,还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山区特色农业,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业[1]。所谓优势产业是指那些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业效率高,在一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行业[2]。普安县只有找出其农业优势产业部门,了解其发展现状,找到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和对象,很好地解决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使普安县蕴藏的农业优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经济优势得到恰当地发挥,以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协调、持续发展。
2 农业优势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及方法
2.1 农业优势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的确立
优势产业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有较高的产业增长率。优势产业符合的产业评价基准是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基准、资源有效配置基准。本文结合普安县的基本条件和特色,其优势产业还应该符合就业弹性基准、一定的技术进步基准。根据上述因素,结合优势产业的评价原则,设置普安县农业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表1)。
2.2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原有变量的少数几个线性组合来解释原有变量所体现的变差[3]。使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主要步骤为加权后样本数据标准化;计算相关矩阵R,并计算R的特征值;算特征值的累积方差贡献率-提取主成分,得出初始因子载荷矩阵;根据主成分综合模型即可计算综合主成分值,并对其按综合主成分值进行排序,即可对各行业进行综合评价比较。
2.3 区位商的基本思路
区位商是建立在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的,是对一个区域的产业进行比较分析,进而识别出这一地区的优势产业。它通常被用来衡量产业的聚集程度、专业化程度,从而对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评价和政策建议。区位商是指:一个区域内某种产业产值在该区域所有产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所有区域该产业产值占所有区域所有产业该指标的比重之比[4]。区位商大于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该产业较强的竞争力;区位商等于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均势,该产业的优势并不明显;区位商小于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比较劣势,竞争力较弱。
3 普安县农业优势产业选择
本文对普安县优势产业的选择分为2个层面,第1层面为全县总体;第2层面为14个乡镇,通过这2个层次的考察,可以对普安县农业优势产业部门从“整体-乡镇”进行定位。按照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普安县经济发展状况,各指标数据来自于2006年、2007年《普安统计年鉴》及政府工作报告,选择了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4个行业部门进行分析,在实证分析中对农业优势产业进行选择。
3.1 农业优势产业部门选择
通过选取产值比重、产值增加值比重、需求收入弹性、产业增加率、市场占有率和区位商6个指标,运用主成分法对普安县农业优势产业部门进行选择。根据农业中各产业按主成分得分排序,普安县现阶段的优势产业应选择排序前几位的产业。
在表2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种植业、牧业和林业,可将牧业、种植业和林业作为待选的农业优势产业部门。优势产业的选择不仅要有科学定量的选择依据,还要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环境、资源条件等。普安县是自然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耕地、草场和森林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牧业和林业正是充分利用该地区具有优势的资源,获得了较低生产成本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对普安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确定种植业、林业和牧业是带动普安县经济发展的农业优势产业部门。
3.2 乡镇农业优势产业部门选择
由于普安县各乡镇资源状况不同,不同地区都有着区别于其它地区的自身特征,不能将选择出的农业优势产业部门认为就一定是各乡镇的优势产业部门。因此,需对全县内部14个乡镇的农业优势产业部门分别进行选择,考察每个地区优势产业部门的相同与差异所在。考虑到渔业不是该县农业中的优势产业部门,并且大部分地区渔业数据的缺失,因此在14个乡镇农业优势产业部门的选择中,将渔业剔出,仅对种植业、林业和牧业进行考察。为此,采用区位商的方法,通过考察2007年普安县14个乡镇的种植业、林业和牧业产值的专业化程度,对各乡镇的现阶段的农业优势产业部门进行选择(表3)。从各乡镇的优势产业分布可以看出,在龙吟镇、江西坡镇、地瓜镇、青山镇、楼下镇、白沙乡、罗汉乡等一些农业乡镇或牧业乡镇,均存在牧业、农业、林业间的混合经济,同一个居民组团常常根据季节规律而轮番从事这些职业,只是各地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因而相对来说可划分为半牧业乡镇。
由于区位商大于等于1表示该产业部门在背景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根据普安县14个乡镇的种植业、林业和牧业产值的区位商值及排序,可见。种植业为罐子窑镇、江西坡镇、高棉乡、罗汉乡、新店乡、雪浦乡6个乡镇的优势产业部门;林业。为龙吟镇、地瓜镇、白沙乡3个乡镇的优势产业部门;牧业。为盘水镇、三板桥镇、窝沿乡、青山镇、楼下镇5个乡镇的优势产业部门。
3.3 结果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普安县农业逐步形成了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为主的增长格局,但目前普安发展农业优势产业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自然条件差,人均占有耕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经营形式和产业管理手段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劳动者素质偏低,农业技术指导服务不到位[5]等问题。普安农业的发展要依托现有基础,逐步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点状发展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产业带集聚;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并重发展;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组织类型演进;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6]。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主攻方向,重点培育优质茶、茶叶、蔬菜、烤烟、畜牧等特色产业,逐步培育出一批具有普安地方特色的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品牌性农产品,建成一批较大规模的、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基地。
4 农业发展方向分析
(1)北部立体农业综合开发区。
以龙吟镇为中心,包括石古、丫口等乡,这一地带农业基础相对薄弱,尚有大片光、热、水资源丰富的宜林荒山未开发。应以农业综合立体开发为主,大力营造薪炭林,利用山区立体气候明显,光、热、水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柑桔、油桐、核桃等经济林木。同时利用本区牧草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改良草场,抓好牲畜品种改良,大力发展畜牧业。
(2)东部低中山水稻、茶叶优势农业产业区。
包括江西坡、高棉乡等乡镇,这些地区海拔低,地形开阔,光、热、水资源丰富,有利于水稻、茶叶的生长。应在稳定现有的粮食种植面积同时,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利用农业科技,提高粮食产量,建成普安县水稻生产基地。同时该区为全县主要茶叶产区,茶叶生产加工优势明显,目前关键在于推广优良品种,研制特色品种,规范生产过程,提高产品的档次,尽早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
(3)中部城郊型特色农业产业区。
这一地带以盘水镇、三板桥镇为中心,现已形成较有影响的蔬菜生产基地和销售中心,应坚定不移地主打蔬菜的生产加工辅以粮食、畜禽等生产加工。利用城市的辐射功能和近郊的区位优势,依托城市消费需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适合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蔬果农业,加强特色水果品质提升,性能稳定,保鲜贮运的研究,推行特色水果的特别生产规范,尽早形成有竞争力的特有优势。优化猪牛品种规范生产过程,提高肉奶品质,提升畜产品深加工的能力。
(4)南部烤烟畜牧粮油优势农业产业区。
包括地瓜、青山、雪蒲等乡镇,本区地势开阔,雨量充沛,光照条件好,对水稻、油菜、烤烟生长极为有利,是全县烤烟和油菜的重点产区。此外宜牧面积较大,畜牧业有一定基础,发展潜力较大。应以结构调整为手段,全面提升烤烟、畜牧、粮油等传统优势产业。当前,该地带须加快畜禽品种的改良和高标准规范养殖的推广,尤其应重视畜禽加工龙头企业的打造,使畜牧业加速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形成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雏形。烤烟则应向优质、专用、特供的方向发展,既要在扩大规模上下功夫,又要在品种、品质的研究开发上下功夫,力争做到烟田与水源、烤房、交通、科学技术、社会条件5个方面的配套。
摘要:采用主成分和区位商分析的方法,在对普安县农业优势产业部门进行选择的基础上,对各乡镇的农业优势产业也进行了比选,为普安县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依据,指出了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势农业产业,是构建普安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关键词:普安县,优势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志勇.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中国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
[2]姚晓芳,赵恒志.区域优势产业选择的方法及实证研究[J].科学研究,2006(24):463~466.
[3]胡克镘,曾志坚.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股票流动性的度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7):48~49.
[4]孙畅,吴立力.“区位商”分析法在地方优势产业选择中的运用[J].经济论坛,2006(21):127~128.
[5]王晶,杨宝仁.新疆克州农业优势产业量化选择及发展研究[J].商业现代化,2010(11):95~97.
论新疆主导产业选择 篇9
关键词:主导产业,指标体系,对策建议,新疆
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既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也是不断选择主导产业的过程。一个地区的经济要想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态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选择合理的主导产业。
一、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与约束因素
1.市场需求状况
在存在地区和国际分工的条件下,地区产业结构不仅受本地区需求结构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其他地区和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影响。一个地区的开放程度越高,其他地区和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与该地区产业结构相互关联和影响的程度就越高。
2.基础与传统
区域原来的产业结构基础和生产传统,对产业结构也有影响。区域现在的产业结构是从过去产业结构基础上发展演化过来的,或多或少都会留下原有产业结构的烙印。
3.地域分工原则
社会劳动的地域分工客观上是存在的。因此,一个区域要想促使自身的经济发展,在选主导产业的时候,就应自觉遵循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客观规律性,服从国家、省市对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客观要求,根据本区域相对优势,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作好自身的选择。
4.生态环境因素的制约
自然生态环境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影响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经济与资源、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定量方法
1.定量指标的构建
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原则把新疆40多个产业进行初次筛选、合并而得出24个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被选对象。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文提出的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与约束因素,建立新疆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共分三个层次: 1个目标层指标, 6个准则层指标, 8个指标层指标(见表1)。
2.关于指标的说明
(1)反应产业经济效益的指标
一是需求收入弹性(X1):指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相关关系。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量会有更大的增加。因此,该产业的发展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设ΔPi/Pi为i产业产品的需求增长率,ΔNi/Ni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则需求收入弹性X1为:
二是增加值规模(X2):反映产业之间活劳动新创造价值的相对高低,增加值规模越大,说明该产业越具备增长的经济实力。设Yi为产业i的增加值,
(2)关联效益指标
感应系数(X3):又称前向关联系数,是指一个产业向其它产业提供的中间产品占该产业总产值的比重,用该指标可以衡量某个产业前向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并且从产业间相互联系的角度反映了各个产业部门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设bij是投入产出表中的完全消耗系数,
影响力系数(X4):又称后向关联系数,是指一个产业所使用的由其它产业提供的中间产品占该产业总产值的比重,用该指标可以衡量某个产业后向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它从产业间相互联系的角度反映了各个产业部门对整个经济发展的诱导作用。设bij是投入产出表中的完全消耗系数,
(3)产业经济效益指标
资金利税率(X5):反映与自身规模相应的利税贡献、产业的创利能力,及其对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设Li为i产业部门利税(在这里用生产税净额代替),Zi为i产业部门拥有的资金总额(在这里用产业增加值代替),则销售收入利税率X5为:
(4)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生产率上升率(X6):主导产业必须具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即该产业部门应具有较高的需求增长率。设X
(5)产业对外开放程度
对外开放依存度(X7):该指表反映该地区某种产业的对外开放程度。设E1为地区产业i的调出(含出口)值,y1为该产业的总产出,则产业对外开放程度X7为:
(6)劳动力就业指标
劳动力综合就业系数(X8)
劳动力综合就业系数反映了某一产业生产1单位的最终产品,需要本产业和其它相关产业部门直接和间接的投入劳动力的多少。设vi为投入产出表中第i部门的劳动报酬,yi为投入产出表中第i部门的总产出,cij为投入产出表中系数,则第i部门的劳动力综合就业系数X8为:
三、新疆主导产业选择模型
从理论上讲,作为主导产业应是所有指标都优于其它产业的相对指标值,但实际上,满足这一条件的产业是几乎没有的,很多产业只是其中一项或几项指标有优势。因此,要进行综合评价排序选择主导产业。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各产业算得一个综合评价值,然后根据综合评价值的大小排列次序,从中选择出新疆主导产业[1]。
首先,确定最劣方案。由于原数据指标都为正指标,即指标数值越小越劣。最劣方案为:u=(u1,u2,u3,u4,u5,u6,u7,u8)=(-22.3922,0.000353,0.037927,0.418351,0.000162,-0.30751,0,0.037699)其中:uj=min{xij}
其次,计算各方案与最劣方案的相对偏差模糊矩阵。
其中:
第三,利用离散系数法求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W。计算各指标权重(变异系数)的公式为:
其中:
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为:wj=(0.041001,0.218689,0.163121,0.097473,0.111373,0.079354,0.184160,0.104830)
第四,建立综合指数评价模型。
上表的结论是根据建立的数学模型运算的结果,它是进行主导产业选择时的重要依据。根据数学模型运算的结果,综合值大于0.37的前8个产业对新疆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予以优先考虑。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农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建筑业、化学工业、纺织业确定为新疆的主导产业。
参考文献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及战略选择 篇10
(一) 文化产业的含义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准确理解文化产业的含义。所谓文化产业, 是指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为主体对象, 从事生产经营、开发建设和管理服务的行业。它包括提供文化产品 (如图书、音像制品等) 、文化传播服务 (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等) 和文化休闲娱乐 (如浏览景区服务、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 的活动, 这是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 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 (如工艺品等) 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这是文化产业的补充。
(二) 河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 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经济意义
河南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基础, 按照工业生产标准, 运用市场运作、产业管理等一系列方法综合开发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为人类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各行业门类的总称, 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其中间产品和服务是最具创造性的生产要素, 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具有广泛的关联带动作用。此外, 发展文化产业还具有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增加就业、带动创业等经济意义。
2. 政治意义
当今世界, 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硬实力”上, 也体现在“软实力”上。一个国家文化的“软实力”主要由3个方面构成, 即文化的积累、文化的创意和文化的传播, 而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文化的传播是最重要的方面。因此, “文化”要真正成为具有竞争性的“软实力”, 必须通过“文化产业”这个载体。
3. 文化意义
发展文化产业, 走“以文养文”之路。对于河南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保护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全靠财政拨款是不可能的, 发展文化产业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一) 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河南省地处中原, 历史上长期居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勤劳智慧的河南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厚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 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和名人比比皆是。国家八大古都, 河南省有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四个, 数量居全国之首。全省具有异常丰富的文化资源, 种类繁多, 且分布广泛, 如洛阳的牡丹、龙门石窟、白马寺, 开封的菊花、龙亭、清明上河园、天波杨府、包公祠, 登封的嵩山、少林寺等景点驰名中外。现有世界文化遗产三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洛阳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198项,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1处, 历史文化名城8座, 历史文化名镇 (村) 22个, 历史文化名人5 384个, 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河南省还是是文物大省、戏曲大省, 这些都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资源和基础条件, 是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二) 市场优势
河南省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 已突破1亿人,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 具有广阔的消费空间。且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总体经济规模居全国第五。2012年, 全省生产总值预计3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万元;恩格尔系数城镇下降到32%, 农村下降到46%;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扩大, 已初步形成一个巨大的、现实和潜在的文化市场。
(三) 区位优势
河南省自古就被认为“居天下之中”, 素有“中州”、“中原”之称。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 且是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独特的地理位置, 使河南省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铁路、公路、航空、通讯和能源枢纽。国家铁路干线京广、陇海、京九、宁西、焦枝、焦新、新荷、宁西等铁路干线纵横交织, 铁路通车里程居全国第一。连霍、京港澳等9条国家规划的高速公路及105、106、107、207、310、311、312等9条国道经过河南, 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841公里, 居全国第一位。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大型工程都途经河南。在当前开发中西部地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下, 其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地理优势不言而喻。
(四) 劳动力优势
河南省是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 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 全省现有4 915万农村劳动力, 且务工类别繁多, 能做到根据需要可招之即来, 来之能用。同时, 河南省又属全国物价水平较低地区, 劳动力低廉, 在目前产业转移的浪潮中, 劳动力资源优势成为吸引东部沿海企业及国外企业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河南成为富士康等众多企业入驻的重要原因。
(五) 后发优势
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起步较晚, 但沿海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成熟做法和经验, 也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三、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通过以上对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笔者对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 更新观念,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 文化体制改革还处在起步阶段, 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根本性问题还没有解决。很多人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停留在老观念上, 认为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旅游, 没有正确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概念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因此, 河南省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加快发展。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 按照职能清晰、产权清晰、责任清晰的原则, 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
(二) 整合、优化文化资源配置, 走集群化发展之路
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 大多数文化产品仍处在“藏在深山人未知”的状态, 且各地市各自为战, 缺乏整合性。河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但并不等于是文化产业大省, 要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整合、优化文化资源配置, 走集群化发展之路。通过整合、优化文化资源配置, 集群化发展, 实现资源共享、共赢, 同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建立文化产业园区, 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经营, 形成规模优势, 提升河南省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三) 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加快发展重点行业, 促进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问题, 部分行业还非常落后, 如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行业与发达省份存在较大的差距。提升河南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必须适时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大力扶持和培育新兴文化产业, 加快发展、扶持重点行业, 为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优先发展现代信息技术, 改造传统的文化产业, 推动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积极发展高科技含量和高文化品位的文化创意产业, 完善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条, 逐步建立文化创意基地;最大限度地展示传统文化的风采, 使河南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人的生活连接起来, 增强产业化效果;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和文化会展业, 充分展示河南省丰富的文化底蕴, 宣传河南省。
(四) 注重策划和宣传, 提高知名度, 实施品牌化战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品牌就是效益, 文化产业一定要注重策划和宣传, 提高知名度, 实施品牌化战略。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尽管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但在全国以至全世界叫得响的品牌并不多。要打造品牌, 一定要重视策划和宣传;同时, 还要善于学习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 但又不能实行拿来主义, 照搬照抄。要注重对河南省文化资源中“软资源”的开发利用, 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 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河南文化产业知名品牌。近年来, 河南卫视利用自身特色制作的名牌节目“武林风” (武术文化) 、“梨园春” (戏曲文化) 、“知根知底” (姓氏文化) 就是实施品牌化的一个特例。
(五)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文化产业是高技术与高文化高度结合的领域, 比传统生产领域更需要人才。河南省文化产业要快速发展壮大, 成为河南的支柱产业, 归根到底是人才。河南省文化人才的缺乏具体表现在:一是缺乏高层次依靠人才, 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大家、名家比较少;二是缺乏懂市场、懂经济、会管理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要培养文化产业人才, 首先,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造就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其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留住本地人才, 积极主动地吸引优秀的外地文化企业人才到河南发展。
(六) 实施走出去策略, 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河南省文化产业大发展光靠国内市场还不够, 一定要面对国际市场, 要加强文化领域的多层次互访, 主动开展对外文化合作, 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深化与周边国家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提升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水平, 全面展示当代河南省现代化建设的新形象。
摘要: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河南省有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 河南省文化产业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分析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 提出了对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以期对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有所贡献。
关键词:文化产业,河南,优势,建议
参考文献
[1]惠琳.河南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7, (5) :178-180.
[2]范书琴.基于SWOT分析的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6) :85-87.
[3]王芳.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快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 :32-34.
[4]马华阳.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 2008, (9) :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