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大强度训练(精选七篇)

云宝吧 时间:

长期大强度训练(精选七篇)

长期大强度训练 篇1

关键词:大强度,间歇训练,心肌细胞,生理性适应

1 前言

运动有益于健康,运动种类和方式非常众多。传统上,运动方式通常分为力量型和耐力性。低强度和长时间的运动诱导耐力性表型的变化,而大强度、短时间的运动诱导力量性的表型变化。大强度间歇训练也通常被认为是力量型的运动,在日常训练中广泛采用。目前,大强度间歇训练诱导骨骼肌的表型变化可能和传统耐力训练一致,大强度间歇训练可能代表一个独特的运动方式[1,2]。运动方式、持续时间、运动的强度和运动的次数可能是影响运动生理性适应的重要的运动学参数。运动的强度可能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有氧耐力的适能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降低有关,大强度运动比中等强度的运动更有益于有氧耐力的适能,大强度间歇训练诱导心肌细胞的适应和调节的机制不断受到关注和研究[3]。

2 大强度间歇训练的益处

2.1 心血管疾病

一些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运动能够降低女性和年长者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而对于成年男性需要大强度运动来获得这种适应。Tanasescu等人[4]认为大强度运动和健康职业者的死亡率降低密切相关,并且独立于运动持续的时间。Wisl∅ff等人[3]16年追踪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每周完成一次大强度运动能够降低男性和女性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增加运动的持续时间或每周运动的次数,并不能增加额外的益处。Swain等人[5]认为如果运动中总的能量消耗保持恒定,那么大强度运动能够比中等强度的运动获得更有益处心脏的保护性适应。因此运动的强度可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2 运动能力

在大强度下训练可提高心脏功能和运动能力。Driller等人[6]研究发现4周8×2.5min大强度(90%VO2peak)间歇训练可提高优秀划船运动员的2000m的运动成绩和VO2peak。Cox等人[7]发现7周大强度间歇(5×5min,85-90%VO2max)训练可诱导心脏左室内径(LV)发生变化。Slordahl等人[8]研究结果显示大强度间歇(4×4min,90-95%VO2max)训练可使无训女性的VO2max增加18%,LV的质量增加12%,LV的收缩能力在运动中增加13%。最近,Helgerud等人[9]研究认为VO2max和每搏量的增加均有强度依赖性。无氧间歇训练研究表明大强度间歇同样有利于提高有氧适能。因此,Wisl∅ff等人[3]认为运动强度和VO2max提高密切相关非常重要。因为,VO2max被广泛用来评定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是一个重要基础的、非常有效的生理学参数,并被用来评定健康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体能健康水平的标志性指标。

2.3 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长期的耐力训练可提高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从而保证运动中每搏输出量增加的需要。大强度(85-90%VO2max)间歇训练可提高无负荷心肌细胞的最大缩短率。左室短轴缩短率可增加40-50%,收缩舒张率增加20-40%。Wisl∅ff等人[3]认为收缩功能提高的幅度取决于运动的强度。大强度(85-90%VO2max)运动的效果是中等强度(65-70% VO2max)运动效果的2倍。在训练中心肌收缩功能稳定增加,但2个月后达到平台,8周和13周的大强度训练正性变力作用没有差异,心肌肥大和VO2max的增加存在相关(r=0.92)[3]。出现平台原因有两种解释心肌细胞提升的潜能已达最大或相对运动负荷(强度和量)需要增加,从而进一步提高心肌的收缩功能。停止训练2-4周后,获得训练效果即可恢复到基础水平。

3 大强度间歇训练潜在的心肌细胞分子适应机制

3.1 心肌细胞的钙调节

肌细胞肌小节收缩的启动由细胞内的Ca2+和肌钙蛋白亚单位TnC结合激发[3]。心肌内Ca2+的可利用性依赖于细胞外的Ca2+离子。当细胞去极化使L-型Ca2+通道激活,小部分Ca2+内流的激活内质网(SR)膜上的Ryanodine受体(RyR2),引起SR里的Ca2+释放,这一过程称为“钙触发钙释放”,可释放500nM Ca2+。在细胞的舒张过程,TnC结合自由Ca2+通过SR钙泵SR Ca2+-ATP酶(SERCA2a)重新转运至SR。自由Ca2+和受磷蛋白(PLN)调控这一过程。内流的Ca2+通过肌膜上的NA/Ca交换体(NCX)和Ca2+-ATP酶移出,维持出入细胞内的平衡[3]。

心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在某些方面易受到训练所影响,运动诱导的Ca2+瞬变和收缩-舒张速度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运动训练可提高细胞缩短和舒张的速率[10],这一效果同样具有运动强度依赖性。运动可激活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磷酸化PLN Thr17,增加舒张期SERCA2a活性,上调SERCA2a/PLN的比率。这些变化可增加SR摄取Ca2+,提高舒张速率[11]。运动训练似乎不是增加i瞬变幅度所必需的,但运动后i瞬变持续时间缩短,可能表明在收缩既定时间内,更多的Ca2+有助于激活整个心肌细胞的同步收缩。大量的研究表明训练能够提高心肌细胞的收缩力量,增加心肌细胞的缩短和再延长率[3]。这些变化可能和细胞内Ca2+瞬变迅速抬升和衰退以及肌纤维对Ca2+敏感性增加有关。

3.2 生理性心肌肥大

心肌肥大是心肌细胞对多种刺激因素的复杂反应。心肌肥大可以分为三种:心肌的正常生长、生理性心肌肥大和病理性心肌肥大。不同的刺激原因可以造成不同类型的心肌肥大,持续的压力负荷过重(如高血压)、容量负荷过重(如动静脉分流)以及基因突变(肥厚型心肌病)可以产生病理性心肌肥大;而长期大强度运动训练可以诱导生理性心肌肥大。大强度间歇训练的强度在85-90% VO2max可诱导心肌细胞的肥大反应,心肌细胞的肥大具有强度依赖性,大强度训练与中等强度相比,心肌细胞的长度分别增加14%和5%[3]。另外,停止训练后,心肌细胞肥大衰退速度时间远大于运动训练获得的时间。但是,动物实验未能观察到长度上的变化,大强度训练与中等强度相比,心肌细胞肥大程度类似,但大强度训练获得生理性适应可能更体现在心肌细胞的功能上[12]。

研究表明,心肌的正常生长以及运动诱导的心肌生理性肥大,主要是通过肽类生长因子进行信号传导。肽类因子包括:生长因子-1(IGF-1)和生长激素(HE)。其中IGF–PI3K–Akt信号通路被认为是调节生理性心肌肥大最关键的信号通路,但其中仍存在大量的未解决的问题[13]。运动诱导心肌生理性适应机制涉及多种信号传导途径取决于训练量、强度、训练的频率和蛋白的半衰期。但这些生理性适应性变化确切机制并不清楚,存在非常复杂的基因调控网路和交互方式。近年来,一些新的心肌miRNAs不断发现,为运动性心肌适应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miRNAs广泛存在于生物界,通过抑制mRNA翻译或降解mRNA来调节基因表达。大强度训练后心肌miR-1和miR-133下调,可能助于增加mRNA的转录和蛋白的合成[14]。

3.3 逆转病理性的心肌功能失调

运动可提高梗死后心肌细胞的Ca2+调节和收缩能力,尽管病理性的心肌重构和收缩功能失调,但心肌细胞仍维持对运动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运动可逆转病理性的心肌功能失调。最近,St∅len等人[15]评定大强度间歇训练对糖尿病心肌病小鼠模型产生的影响,大强度间歇训练的计划为4min 85-90%VO2max加上2min50%VO2max跑台训练,每天80min,每周5天,共13周。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可使功能失调细胞的收缩或舒张参数正常化或减少细胞的功能失调,这些参数包括T-管的密度、SR Ca2+同步化释放、舒张SR Ca2+漏和自发Ca2+的频率,同时SERCA2a摄取和NCX活性上调恢复到正常水平。另外,运动可减少细胞的长度、提高FS和每搏输出量。Wisl∅ff等人[3]研究发现随着VO2max增加,可显著降低病理性的心肌肥大。

4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实际应用

对于健康者来说,如果大强度间歇训练能够比中等强度运动获得更大的生理性适应,那么大强度间歇训练对于心肺功能无疑是最佳的运动方式。但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安全问题是首要的。NYHAⅡ和Ⅲ级心衰患者进行耐力运动是安全的,能够显著提高心脏的功能、生活的质量和生存率[3]。运动的强度增加是否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运动风险并不清楚。Wisl∅ff等人[3]已对各种疾病人群进行2000h大强度间歇训练,这些疾病包括心衰、代谢综合征、冠心病和高血压,并且没有负面影响。

5 小结与建议

长期大强度训练 篇2

摘要 本文选取广东省8名优秀男足运动员6月份三次计划大强度训练课,利用polar心率表现场测试,对训练进行实时监控并提供反馈信息。

关键词 广东省优秀男足运动员 心率 强度

一、前言

2008年备战全运会的冬训期间,广东省体育局提出了“以强度为核心”的冬训指导意见,明确了“强度”才是决定训练水平和训练成效的关键。20011年6月广东省足球运动中心正值夏训伊始,本文选取广东省8名优秀男足运动员三次计划大强度训练课,利用心率测试手段,对广东省优秀足球运动员的训练强度进行监督。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广东省男足一队8名优秀男足运动员:王新辉、黄浩轩、崔宁、刘君华、沈峰、常飞亚、陈琦、符小俊训练时的心率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对有关足球运动心率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为本研究提供依据。

2.现场观察法

6月2日、6月21日训练的内容相同,队员牵拉之后给队员带上polar心率表,全程实时监控队员的心率状况,所获心率数据同步储存在队员所佩戴的心率表中,训练结束后录入数据库。训练的内容基本如下:热身10min,双人快攻边路射门30min,三人快攻边路射门30min,点球5min,混氧跑10组X150米;6月8日与广州体育学院校队进行教学对抗赛。

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心率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数理统计结果。

三、结果与分析

(一)心率测试结果分析

1.测试时间6月2日;八名队员的平均心率分别为:143、139、144、121、149、136、148、134;最高心率分别为:179、181、186、176、200、180、188、186;从数据可看出心率在180以上极限运动强度全队时间仅有19分钟,说明能达到极限运动强度的量非常少;心率在160-180区间的全队时间3小时26分,也较少,与心率在140-160区间时间相比少30分钟,说明达到亚极量运动强度训练时间有限,强度并不高;心率在100-120和120-140区间时间相对较长,说明运动强度较低。综合分析该次训练为中等偏高强度训练。

2.测试时间6月8日;本次训练为教学比赛,八名队员的平均心率分别为:156、171、161、163、171、157、137、171;最高心率分别为:179、191、182、185、198、183、173、193;从全队的心率结果显示,心率基本保持在160-180区间,其次是在140-160区间,心率在180以上极限运动强度的时间较少,可见比赛强度未达到极限强度,即比赛没有非常激烈。

3.测试时间6月21日;八名队员的平均心率分别为:153、160、156、137、157、140、153、150;最高心率分别为:185、191、189、177、195、181、182、190;本次心率在180以上极限运动强度全队时间将近一小时,说明能达到极限运动强度的训练量提高了;心率在160-180区间的全队时间为4小时,心率在140-160区间全队时间为3小时,从数据分析本次训练强度一直保持在较高强度且持续时间较长;心率在100-120区间的全队时间相对较短,说明低强度运动相对较少。综合分析,本次训练保持了较高强度的训练。

(二)影响因素

1.六月份广东省天气们闷热潮湿的情况较为严重,队员训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与广州体育学院校队的教学比赛,数据分析显示比赛并未十分精彩,但在现场观察发现比赛的整体强度已经足够,这与队员在场上的位置各不相同有一定关系。

3.总体数据结果与各队员数据结果存在个体差异。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根据教练组提供的训练计划和信息,此三次训练课均为大强度训练课,但心率结果分析反映实际上,这三次训练并未每次都是大强度的,与计划稍有出入。

2.根据本人现场观察,带球对抗之后,在每次训练课的末尾,安排队员连续10组150米短距离混氧跑,使心率达到极限强度,而带球训练时并未达到很大强度。

(二)建议

1.建议训练计划与实际训练内容相符,有助于长期跟踪监控队员的机能状态和训练情况。

2.在训练课上结合球进行体能训练训练,增加每个队员持球的时间,结合足球进行的专项体能训练能够更加有效的运用到实战当中。

参考文献:

[1] 倪宏竹.淺析polar心率表在足球训练中的运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9.

[2] 杨晓峰,戴珂,姚继伟.小场地比赛方法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中长跑大强度训练的科学性分析 篇3

关键词:中长跑,大强度训练,科学性

大强度训练是中长跑训练的重要训练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远动员的有氧能力,还可以有效提升远动员的无氧能力,从而将有氧训练转化成远动员的中长跑专项能力,大强度训练对长跑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就目前而言,对于中长跑训练中的大强度各界人士和专业都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但是还没有明确其定义和概念。本文主要根据对中长跑项目的了解与认识以及相关专家的科学划分,将中长跑训练中的大强度定义为本人最好成绩的80%以上或者是心率超过180次/min以上。

一、中长跑大强度训练的概述

大强度训练是中长跑训练的重要训练方法,并对长跑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不仅可以提高远动员的有氧能力,还可以有效提升远动员的无氧能力,从而将有氧训练转化成远动员的中长跑专项能力,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从生理学方面而言,大强度训练可以促进运动员自身机体的变化,一方面,大强度训练可以刺激运动员身体中参与用力的快收缩纤维,从而有效提高肌群的收缩能力,为中长跑运动员的速度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大强度训练对运动员血液缓冲剂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使得运动员即使在相对疲劳的状态下也可以由于大强度影响持续跑步较长时间。因此,大强度训练方法不仅可以培养中长跑运动员的速度,同时也可以提升中长跑运动员的耐力与持久力[1]。

二、中长跑大强度科学性训练的具体建议

(一)大强度训练的生理学依据

中长跑训练从本质上来看主要是以运动员身体练习为主,有目的以及有计划的施加给中长跑运动员机体一定的刺激,并根据运动员机体的反应表现而形成训练适应,从而明显提升运动员的中长跑竞技能力。在运动员可承受的训练范围内,其运动负荷和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成正比,运动强度越大,运动员机体形成的刺激就越大,反应越强烈,从而运动员对中长跑训练的适应能力和适应效果就越好。而导致运动员身体肌群产生兴奋而形成的收缩刺激主要是在刺激强度以及刺激时间的作用下达成的,强度越大,肌群组织兴奋时间和收缩时间就越短。相反强度越小,肌群组织兴奋时间和收缩时间就越长。时间是中长跑运动训练、短跑训练等体育活动的共有属性,同时对运动员机体的刺激强度也是刺激的自身属性。

(二)大强度训练的生物化学依据

中长跑运动项目对远动员的体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中长跑各个训练方法共同的目的都是通过提高运动员的供能系统来实现运动员专项成绩的有效提升。从生物化学理论上看,人体中的供能系统通过中长跑大强度训练,在一定时间内具有主导性的作用,一般来说在10秒内,大强度训练通过磷酸原系统来进行供能,在30秒到120秒之间,大强度训练通过糖酵解系统来进行供能,120秒之后会转变成有氧氧化系统来进行供能[2]。

(三)科学安排长距离训练和短距离训练

在大强度中长跑训练中,大强度不仅仅是训练强度,还需要教练将氧代谢供能以及无氧代谢供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提升运动员速度和耐力以及高速度持续跑等专项中长跑能力。因此,在实际训练中,教练可以将长距离训练和短距离训练科学互融,短距离训练重视训练强度,长距离训练要重视运动员混氧代谢能力,提高运动员的速度感以及节奏感,使得长距离训练和短距离训练互相弥补,扬长避短,进而实现中长跑大强度训练的目的。在运动员经过大强度训练后,教练要引导运动员进行慢跑,从生物化学的角度上看,这样可以有效消除运动员机体中堆积的大量乳酸,从而有效提升运动员的耐受力。在运动员进行长距离训练后,教练可以引导运动员进行大强度短距离跑步训练,其主要的目的是强化运动员最后冲刺的能力。从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角度上看,在中长跑大强度训练的过程中,将短距离训练与长距离训练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出二者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进而实现中长跑大强度训练的科学性,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率。

(四)实行“多次课”的训练方法

在传统的中长跑大强度训练中,一直是遵循“训练—恢复—超量恢复———再训练”的方式。这种方式在生物学角度上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人体工作能力是由基础工作能力以及操作工作组成,在进行大强度训练后,人体的操作能力会迅速下降,而基础能力保持不变。从生物学的角度上看,训练内容决定着与运动员的供能系和肌群以及心理影响,从这个角度上看,在传统训练中的超量恢复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教练可以改变训练内容,实现耐力和速度耐力以及力量耐力训练的交替安排,进而对运动员实行大强度训练。因此,“多次课”训练对中长跑大强度训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练可以将原有的次课内容分散到更多次课中,例如目前训练课程是每天两次训练课,无论是训练强度还是训练量都很大,教师可以将这两节课进行科学的划分,同样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由原来的2节课划分到4节课或者是6节课中,有效降低远动员的疲劳程度,突出中长跑训练的轻度,进一步提高中长跑大强度训练的科学性[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强度训练是中长跑训练的重要训练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远动员的有氧能力,还可以有效提升远动员的无氧能力,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因此,提升中长跑大强度训练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贾昌志,张溪.中长跑大强度训练的科学性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2,04:32-35.

[2]贾昌志.中长跑训练方法的演进及其规律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141-144.

长期大强度训练 篇4

1.1 实验对象

10名在体育专业在校健康男生, 年龄20~22岁。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分组

本实验采用自身对照的实验方法, 10名受试者每人分别进行两次实验, 两次实验中的运动方式完全相同。

第一次实验, 受试者于运动后休息1小时, 然后随机抽取5名受试者作为实验组, 接受40min的足部按摩, 同时另外5名受试者作为对照组, 进行40min的自然恢复。

第二次实验, 实验条件完全一样, 但原按摩组改为自然恢复对照组, 原自然恢复组改为按摩组。以上两次实验时间间隔为7天。

1.2.2 实验

首先测试每个受试者的最大吸氧量, 在两周后进行正式试验。令受试者在Monark功率自行车上做踏车运动, 运动负荷为75%VO2max, 转速为50r·min-1, 持续时间为60min。

1.2.3 足部按摩方法 (每脚20分钟, 共40分钟)

按摩的主要反射区包括:上身淋巴、脾、下身淋巴、扁桃腺、喉与气管、胸腺、胸部淋巴、甲状旁腺、甲状腺、胰腺、生殖腺、肾上腺和垂体。

1.2.4 自然恢复组 (对照组)

受试者采取与足部按摩组相同的仰卧体位, 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保持清醒, 进行自然恢复, 持续时间同样为40min。

1.3 取材

分别于运动前安静时、运动结束后即刻、足部按摩或自然恢复后即刻抽取肘静脉血3ml, 分离血清, -80℃保存备检。

1.4 指标测定

采用免疫球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Ig G、Ig M、Ig A含量。试剂盒为上海捷门生物技术合作公司产品, 按说明操作。

1.5 数据统计处理

实验中的所有数据, 全部利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同一指标各组内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 (X±SD) 表示, 显著性水平为P<0.05。

2 实验结果

2.1 一次大强度有氧运动对血清中Ig A的影

(1) 与运动前安静时相比, 运动后即刻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Ig A含量都有极显著性降低 (P=0.004, P=0.007) ;表明一次大强度有氧运动会导致血清Ig A含量极显著下降。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运动前后血清中Ig A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足部按摩后或自然休息后, Ig A含量都有明显回升, 但足部按摩后Ig A含量回升速率明显高于自然恢复组,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47) 。

(2) 与运动前安静时相比, 运动后即刻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中Ig M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表明本试验设计的一次大强度的有氧运动没有导致血清Ig M含量的显著性改变。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运动前后血清中Ig M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足部按摩后或自然休息后, Ig M含量也无显著性差异。

(3) 与运动前安静时相比, 运动后即刻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I g G含量显著降低 (P=0.018, P=0.029) ;表明一次大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导致血清Ig G含量明显下降。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运动前后血清中Ig G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足部按摩后或自然休息后, Ig G含量都有明显回升, 但足部按摩后Ig G含量回升速率明显高于自然恢复组,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41) 。

3 分析与讨论

3.1 一次大强度有氧运动对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表明, 一次大强度长时间运动后, 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下降, 抗病能力降低。如, 张达[1]研究表明, 一次长时间急性大负荷训练后, Ig A、Ig G急剧下降;本实验中, 试验者的身体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影响了机体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结果发现, 运动后即刻, 血清中Ig A含量有极显著性降低, Ig G含量显著性降低, 与前人的研究基本一致。运动前后Ig M含量没有明显变化, 可能是由于Ig M主要在防止菌血症方面起重要作用有关。

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 免疫球蛋白显著下降, 可能与运动过程中的有害代谢产物增加有关, 导致Ig的大量损耗和破坏, 致使运动后即刻的测试值明显下降;另外, 长时间大强度运动还可能增加蛋白质供能消耗, 对Ig的含量也有影响。

3.2 足部按摩对运动后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 从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时相血清Ig A、Ig G水平的变化幅度上看, 与运动后即刻相比, 足反射区按摩后即刻Ig A和Ig G水平的回升幅度显著大于自然恢复后即刻, 表明足部按摩能够促进Ig A和Ig G的生成速率, 促进大强度有氧运动后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快速回升, 对预防运动员的免疫抑制状态有一定作用。

3.3 足部按摩促进大强度运动后体内免疫球蛋白含量恢复的可能机制

(1) 足部按摩是一种整体疗法, 通过神经反射启动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 增强人体固有的自我防御和自我修复能力, 克服内外致病因素的干扰, 恢复机体平衡状态。足部按摩对疲劳综合症、微循环障碍、亚健康状态等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如:卢文志等[2]研究发现足部按摩对慢性疲劳综合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同时对运动员消除疲劳, 减少大强度运动后自由基的提高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2) 足部按摩可以针对性的对影响免疫的各器官反射区进行刺激, 并加快血液和淋巴循环[3], 将免疫器官产生的免疫细胞和抗体迅速输送到全身器官, 发挥其免疫功能。

4 结语

(1) 一次大强度有氧耐力运动后, 人体免疫机能降低, 并在运动后逐渐恢复。

(2) 大强度有氧耐力运动后, 适时进行足部按摩可以改善机体的免疫机能, 对运动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达.运动员大负荷训练后免疫球蛋白动态变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2 (4) :102~105.

[2]卢文志, 姜长利, 周学礼, 等.足部按摩治疗疲劳综合症[J].中国民间疗法, 1995, 5:343.

长期大强度训练 篇5

“间歇训练”是应用于竞技体育中的常见的训练手段, 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水平, 常用于较长距离的竞技比赛项目的训练中[2]。大强度间歇训练特点是强度大 (一般全力冲刺或90%以上的最大摄氧量强度) 、时间短, 在两运动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恢复, 主要是以磷酸原和乳酸能供能系统为主, 符合800米跑供能特点[3]。但该训练方式能否快速提高800米跑成绩仍未明确, 故本文通过实验法, 对10名高中体育特长生进行8周大强度间歇训练干预, 探讨大强度间歇训练对800米跑成绩的影响。

一、实验对象与方法

(一 ) 实 验对象

河北省博野中学高三体育特长生20名 (10名男生, 10名女生) , 年龄17.9±0.74yr, 男生身高179±7.05cm, 女生身高165±3.11cm, 实验前都进行8周正常体育训练。

(二 ) 训练方案

采用跑步形式, 以90%HRRmax运动2.5min, 以50%HRRmax运动2min, 3次为一组, 共2组, 2组之间休息3min, 3d/wk, 共8周。正式训练前有20min热身练习 (包括慢跑、关节韧带拉伸练习, 运动强度约50%HRRmax) , 训练结束后进行15min的放松练习 (包括放松跑、肌肉按摩) 。一般90%HRRmax运动时心 率一般为180次/min以上 , 50%HRRmax运动时 , 心率可恢复到120-130次/min。

个人训练方案地制定采用最大心率储备的计算方式进行, 故90%与50%HRRmax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公式:最大心率储备 (HRRmax) = (220-年龄) -HR安静;

90%HRRmax计算方法如下 :

90%HRRmax=90%* [ (220-年龄 ) -HR安静]+HR安静

(三 ) 指 标测试

受试者训练前后800米跑测试成绩。

(四 ) 统计学分析

所有计量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 (M±SD) 表示, 训练前后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比较分析, 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均在SPSS18.0软件上操作, 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表示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二、结果

如表1和图1 (见附图) 所示, 8周大强度间歇训练前后成绩具有统计学差异, 男生训练后成绩比训练前提高, 差异显著 (P<0.05) ;女生训练后成绩显著高于训练前 (P<0.01) 。

注:*表示与原始成绩相比, P<0.05;**表示与原始成绩相比, P<0.01。

三、分析与结论

研究对象通过大强度间歇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800米跑成绩, 试验效果明显。现代800米跑教练员和运动员要明确, 专项训练强度以及速度在训练中的重要性, 应把速度训练作为训练的核心, 把大强度间歇训练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根据800米跑的项目特点, 运动员在重视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和速度储备的同时, 更应该培养和发展运动员的磷酸原与乳酸的混合供能能力。间歇跑的生理效果是引起肌肉中的血液的“过度酸化”以提高了供能能力, 即提高了速度耐力。所以, 采用“以短促长”的训练方法更容易提高800米跑成绩。

通过结果对比并进一步查阅资料可知, 间歇训练法是在心率未恢复至安静水平时, 进行下一次练习, 这样可提高心血管、呼吸系统能力和抗疲劳能力。通过较高负荷心率刺激, 会使机体抗乳酸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在间歇期内运动器官得到休息, 而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活动仍处于较高水平, 这样多次重复刺激训练, 可使肺活量水平、肺通气效率得到提高, 有效气体交换量增加, 从而提高了氧运输系统功能。同时, 心脏收缩力量加强, 增强了心脏的泵血功能。

800米跑既需要耐力又需要速度 , 发展速度和耐力是提高跑的成绩的必要途径。速度和耐力的发展需要无氧代谢能力和有氧代谢能力。间歇训练法根据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消化系统, 做不同时间、不同距离和不同强度的间歇训练, 来提高几大系统的能力, 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低强度的运动负荷对800米跑训练的负面影响。首先, 长期大量的低强度训练容易造成神经系统和机体的疲劳, 导致整个训练质量的下降。无质量的、简单的重复最终会导致运动员的身心疲劳。其次, 低强度的训练不符合比赛的需要。竞技比赛要求运动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肌肉的紧张度和内分泌器官的活动都应是最高的。如果没有平时高强度的训练、没有足够的刺激和积累, 会导致原有水平得不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徐永生, 黄波.800米跑耐力训练手段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 2012 (9) :103-105.

[2]Billat LV.Interval training for performance:a scientific and empirical practice.Special recommendations for middle-and longdistance running.Part I:aerobic intercal training[J].Sports Med, 2001 (1) :13-31.

长期大强度训练 篇6

将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A组)10人(接受自然恢复方法)和实验组(B组)10人(接受穴位刺激恢复方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上海体育学院98级田径专项班和竞技体校男生共20名,平均年龄1811±119岁,运动年限415±118年,均为2级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比较对照法等进行研究。统计分析使用SPSS统计软件。采用二乙酰乙肟法测定血尿素(BU)。以负荷为250m×3×2,次间歇5min,组间歇15min,平均强度27km/h的训练形式建立疲劳模型。大强度运动的标准:运动时心率≥170-180次/min(相当于80%-90%最大吸氧量),生理学认为可将此心率值作为评定大强度运动的标准。

2、结果与分析

2.1、穴位刺激恢复方法对血尿素的影响

2.1.1、运动前安静值的比较(表1)

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两组受试者的BU值比较后,无显著性差异(p>0105),说明训练课前,两组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基本一致,这有利于减小实验误差。

2.1.2、运动后即刻值的比较(表2)

进行运动后两组间即刻值的比较,可以了解运动负荷对机体刺激的程度,同时也是为了检验两组受试者所建立的疲劳模型是否一致。表2中数据经t检验后,结果显示,差异无显著意义(p>0105),说明两组受试者建立的疲劳模型比较接近。我们认为这与我们在实验中运用了遥测心率仪监控训练负荷强度,受试者在相同运动强度的要求下,使得训练后产生的疲劳程度较接近。疲劳模型的一致为后继实验的准确性提供了必要保证。BU是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终产物,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含氮物质在分解代谢中先脱下氨基,氨在肝脏转变为尿素,血尿素经血液循环从肾脏排出体外。血尿素与人的身体机能、疲劳程度以及负荷量的大小有关。林文等研究表明,大运动量前后,运动员的血尿素值变化均在1-315mmol/L。从表2反映出,A、B两组运动后即刻BU值约增加115mmol/L,说明本次实验所采用的运动量较大。我们认为实验中受试者机体内BU值升高与蛋白质代谢有关。首先因为大强度速度耐力训练,造成机体缺氧,酸性代谢产物大量堆积,体液p H值下降,导致蛋白水解酶活性升高,从而促进蛋白质的分解,使BU升高。其次,由于持续1h的训练,使肌糖原大量消耗;为乐补糖原不足,蛋白参与供能,使丙氨酸———葡萄糖循环加强,致使尿素增加。虽然,运动中BU的升高不能完全代表当量蛋白质的分解,但由于它的检测方便,在运动训练中BU的变化仍然普遍被作为了解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可行方法。因此,我们在实验中采用BU作为了解蛋白质代谢情况,评定身体机能、疲劳程度的指标。

2.1.3、恢复值的比较

为了观察自然恢复法和穴位刺激恢复法消除疲劳,调节运动后体内BU水平的效果,我们进行了恢复值的比较(表3)。

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A、B两组比较,在运动后4h,p>0105。在这个恢复时刻,A、B两组受试者均接受过一次恢复治疗。可能由于调节血尿素水平的器官系统对刺激的反应速度相对较慢,所以针效在这一时刻没有明显的显现。在针灸学上把从针灸刺激开始,到针效出现的这段时间,称为针效的潜伏期。研究表明,在针效的潜伏期中,虽无明显的针效表现出来,但不等于针灸刺激没有发生作用。相反,针灸刺激信号在机体的神经系统内,积极地进行传导、整合等各种复杂的活动,以动员机体的抗病能力,使之由无到有、由弱到强,从量上逐渐积累,为针效的显现提供物质准备。因此,在运动后16h和运动后40h,随着刺激量的增加,A、B两组比较p<0101和p<01001,差别具有高度显著性。说明穴位刺激恢复方法比自然恢复方法能更有效地使运动后的BU下降。在恢复期中,由于肌糖原储备逐渐增加,不需要蛋白质参加糖能量储备的补充。又由于体内碱储备的增加,使体内酸性物质缓冲作用加强,从而抑制蛋白质水解酶的活性,蛋白质分解代谢减弱,尿素生成降低。对于血尿素运动应激后恢复时间报道,一般认为,持续8-24h恢复到正常水平。由表3可见,A组受试者在运动后16h,BU值虽有所下降,但并没恢复到运动前水平且维持在较高水平。如果血尿素在训练期早晨停留在升高水平或继续升高,说明经过一夜休息,身体还没完全恢复。而相同时刻B组的BU值下降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蛋白质分解代谢恢复正常的速度与训练程度、运动员的机能水平有关。机能状态好者,恢复较快。说明相同时刻,B组运动后蛋白质分解代谢恢复正常的速度比A组快,机能状态也比A组好。因此,在大强度的速度耐力训练后,就蛋白质代谢恢复正常的速度所反映的疲劳消除速度而言,穴位刺激恢复方法优于自然恢复方法。

2.2、穴位刺激恢复方法加快运动后血尿素恢复的原因

综上所述,运动后两组血尿素的变化显示出,穴位刺激恢复方法可有效地加快运动后疲劳的消除。它是通过穴位刺激仪输出音频调制波电流模拟针刺,并作用于人体体表经络穴位,从而激发经络功能达到消除疲劳目的的一种针刺方针。经络是由神经系统、脉管系统和神经体液调节等结构所组成。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汇集和出入体表部位的穴位,大多位于筋骨肌肉之间与经络相连。中医学理论认为,速度耐力训练后,其筋骨肉劳伤,精血、津液耗损很大,脏腑、神志劳伤也较大,是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其本质为内伤不足之虚。我们对B组受试者进行穴位刺激恢复疗法时,刺激的穴位为:督脉的大椎、中枢,足阳明胃经的伏兔、丰隆。针灸学研究认为,针刺信号的传入可能是通过周围神经传入脊髓,并在脊髓的腹外侧部传至中枢神经达到调整运动神经的目的;针刺引起某些效应是通过植物神经起作用的。督脉督领六阳经,被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大椎穴是六阳经交会穴,有棘突间静脉丛和颈神经后支;中枢是脊柱的枢转中心,有棘突间静脉丛和肋间神经后支。因此,刺激这两穴时可通过神经传导作用,调整运动中枢紊乱,缓解神志劳伤,并使阳气布散至机体需要的地方,从而振奋全身阳气,协调脏腑功能,疏通经络系统。再有足阳明胃经为人体经脉中的多气、多血之经,具有补充气血,加快机体恢复的功能,其上的伏兔、丰隆两穴分布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且丰隆穴为足阳明胃经上的络穴,具有使阴经、阳经表里相通,协调阴阳,加快代谢产物排泄的功能。由于下肢在速度耐力训练的过程中受到的冲击和震荡较剧烈,易发生疲劳。刺激伏兔、丰隆两穴时,通过神经传导和肌肉被动收缩,加快肌肉局部血液循环,一方面有利于氧供应增加,在氧充足的条件下,骨骼肌能摄取血液中的乳酸,在酶的催化下重新生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彻底氧化成CO2和H2O并供应能量。乳酸的细胞氧化结果,使血液p H值下降。体内酸性物质缓冲作用加强,使蛋白质水解酶的活性受到抑制,蛋白质分解代谢减弱,尿素生成降低。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快血液代谢过程。我们知道运动后恢复期中BU下降的另一个途径就是随血液代谢排出体外,所以当血循环加快时,BU在血液中的清除速率也加快。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穴位刺激疗法能加快运动后BU的清除速率,从而加快大强度速度耐力训练课后的疲劳消除和机能水平的恢复。

3、小结

穴位刺激恢复方法更能有效地加快运动后血尿素水平的恢复。

穴位刺激恢复方法对促进短跑运动员大强度速度耐力训练后机体的恢复,具有效果明显,操作简便,无痛、无损伤的特点。

摘要:采用实验法,观察在相近的疲劳模型条件下,接受自然恢复方法的运动员(对照组)与接受穴位刺激恢复方法的运动员(实验组)机体中血尿素(BU)的变化。结果表明,对照组BU值运动后40 h仍维持较高水平。运动后16 h、40 h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后,有显著性差异。提示,穴位刺激恢复方法能加快运动后BU的恢复,加速运动后疲劳的消除。

关键词:短跑运动员,穴位刺激,大强度,血尿素,速度耐力,恢复方法

参考文献

[1]曲绵域.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03

[2]林文.运动负荷的生化评定[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31,130

[3]林文注,等主编.实验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6

[4]张世明.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与诊断研究[J].体育科学,1998,(6):62-64

[5]吴瑛.提高运动员快速力量的穴位刺激效应时间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2(4):41-43

长期大强度训练 篇7

泰山赤灵芝号称“泰山仙草”, 具有调节免疫功能作用, 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促进T淋巴细胞活性增值, 促进IL和抗体的产生, 提高NK细胞的活性功能[1]。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泰山赤灵芝具有增强人体免疫能力的功能[2]。目前服用泰山赤灵芝口服液对大强度训练期间运动员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国内外仍处于空白。本实验研究就是试图通过对山东科技大学男女篮球队员在CUBA赛事前集训期间大强度的运动训练中服用泰山赤灵芝口服液, 以测试其相关免疫指标, 研究其对运动员免疫系统的影响, 为预防高强度训练期间运动员免疫机能的下降, 降低受感染的风险, 减少运动性疾病的产生, 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

1 研究对象与实践方法

1.1 受试对象

山东科技大学在CUBA赛事间歇集训期间的男、女篮球队员, 共26人。随机抽样分为两组, 两组队员常规体液中免疫球蛋白中的各类Ig的检测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基本情况见表1, 实验前期各项数据检测值对比见表2。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药物

采用由泰安制药厂提供的泰山赤灵芝多糖口服液35ml/d。实验组运动员集训前期每天在睡前服用一瓶灵芝口服液, 至训练结束, 共4周。对照组运动员服用安慰剂。

1.2.2 实验时间与检测内容

两组队员为期4周的大强度集训训练, 每天6小时。在实验前、后期, 清晨空腹基础状态下进行静脉血采集, 进行Et-总花环形成实验、Ea-活性花环形成实验, Ig G、Ig A、Ig M指标的检测。并对比Ig G、Ig A、Ig M、T细胞、NK细胞在训练前、后期的变化。

1.2.3 数理统计

对实验中的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 多重均数比较, P<0.05为显著性差异, 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

2 实验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中期 (第2周) 各项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变

Et———总花环形成实验和Ea———活性花环形成实验的数值及Ig A、Ig G、Ig M的分泌数值与前期相比对照组与实验组出现显著性的降低 (P<0.05) , 见表3。

在训练初期无论是对照组还是实验组运动员受大强度训练的影响, 机体本身免疫水平, 都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运动员机体上的可体松 (coreisol) 及肾上腺分泌量增多, 明显的抑制了免疫功能, 另NK及免疫球蛋白数量不同程度减少, T淋巴细胞的增值也在减少, 说明运动员机体免疫功能非常脆弱, 很易受到运动性疾病的侵袭。但是对照组比实验组运动员各项实验指标数值下降更大, 表明了泰山赤灵芝口服液的在实验组运动员身上产生了药理效用。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后期各项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变 (见表4)

根据中期实验结果我们在训练第3周对实验组加大了泰山赤灵芝口服液剂量, 增加为早晚各服一支。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期检测指标Et、Ea及Ig A、Ig G、Ig M的分泌数值相比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 (P<0.01) 。后期检验发现试验组运动员体内免疫蛋白浓度增高, 且NK细胞活性增强, T协助细胞与-T抑制细胞的比率也有所升高。

3 讨论

3.1 总Et和Ea的花环形成实验均属于T细胞定量试验, 它可反映T细胞的基本功能

Et试验说明机体内T细胞的总量, Ea试验反映了机体内活性T细胞的数量。

两组试验前Et与Ea总数没有差异, 试验后无论是自身对比或两组对比检测指数有显著性的变化, 许多资料研究表明了高强度的训练会造成免疫指标的下降, 李春荣等研究表明了高强度训练使T细胞的活性降低, 数量减少, 功能的抵制、NK细胞、噬菌细胞功能的下降及Ig A的数量降低等[3]。通过对运动员的实验表明, 实验组虽然加大了灵芝口服液的剂量, T细胞的活性与数量也所回升, 但是由于训练强度增大及时间延长, 又缺乏机体的恢复时间, 从而有导致运动员免疫系统的抑制, 使机体免疫能力下降的倾向。

3.2 NK细胞是一群不依赖于抗原刺激的物质, NK细胞的数量与活性是反映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4]

通过对实验表明, 未服用泰山赤灵芝口服液的对照组运动员的NK细胞大幅下降, 而每天服用泰山赤灵芝口服液的运动员NK细胞的活性与数量在前期出现暂时性的抑制后, 后期发生了可逆性的改变, 这说明泰山赤灵芝既能提高细胞免疫, 又能增强体体液免疫, 而且能增加巨噬细胞 (M) 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的能力, 使机体内的NK细胞活性增强, 数量增多, 并对因CP引起的NK细胞活性抑制有恢复作用, 这样, 使运动员在大强度训练时机体自然防御机制加强, 抵抗病毒感染的能力加强, 从而防止了大强度训练导致免疫功能的抑制, 有效的预防了运动性疾病的产生。

3.3 体在运动免疫学中Ig A、Ig M、Ig G运用较多

其中Ig G是血清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 大多数抗菌性抗菌素抗病毒抗体属于Ig G, 它在热感染中起到主力军作用;分泌性Ig A是机体粘膜防御感染的主要物质, 它与周围的细胞组成局部的免疫系统, 可抵抗细菌、真菌病毒和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Ig M则在防止菌血症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5]。

体液免疫中在高强度训练的初期, 机体产生应答的结果是造成各类Ig指标短暂性的降低, Ig A、Ig M、Ig G指数在实验初、中、后期无论是对照组还是实验组都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 Ig A的浓度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大而减少, 但随着实验组赤灵芝口服液剂量的加大再随着机体的适应性功能恢复, 暂时的免疫系统抑制也在发生可逆性变化;Ig A浓度逐渐上升, 但只接近训练前水平, 而对照组Ig A浓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实验组Ig M指数增高表明赤灵芝具有刺激B细胞分化、增殖、转化的功能。也表明了, 赤灵芝具有促进B细胞生成Ig M抗体的功能, 进而提高了抗体水平, 增强了体液免疫功能, Ig G是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中最重要的一种, 也许是赤灵芝口服液中的某种物质使机体抗原受到刺激, 免疫功能异常亢进, 浓度逐渐上升甚至超过训练前水平。

实验表明泰山赤灵芝具有增强与恢复机体免疫功能的效果, 另外它还可以抑制过高的免疫反应, 从而减少了自身因素造成的免疫损伤;有效防止了运动员在大强度训练期间, 由于免疫能力的下降而导致运动性疾病的发生, 因此, 在训练及比赛期间对运动员体液免疫球蛋白各类Ig的检测, 不仅可以预防运动性疾病的发生, 更对监控过度训练造成的运动损伤及疲劳发生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4 结论

大强度训练会导致运动员免疫系统功能被抑制, 补体及各类免疫蛋白浓度降低, 减少NK细胞的增殖及活性, 增加运动性疾病产生的危险。通过山东科技大学男女篮球队员20天的大强度训练实验表明:训练期间服用泰山赤灵芝口服液既能增强机体能力免疫又促使免疫功能的恢复, 具有机体免疫状态的双向调节功效, 有效地防止了大强度训练期间运动员免疫机能的下降, 减少了感染运动性疾病的几率。

另外在大强度训练对训练期间或比赛期间可以通过监测运动员体液中各类Ig的变化来预防机体运动性疾病产生的危险以提高运动能力取得更好成绩。

参考文献

[1]韩纪举, 邓文, 等.灵芝多糖对NK细胞活性的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7, 23 (2) :155.

[2]张金波, 张春斌, 等.灵芝多糖对戊四氮活化神经细胞NF-KB变化的影响[J].中国病理杂志, 2008, 24 (2) :379-381.

[3]李春荣, 王彦成, 李春生.训练强度对运动员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J].冰雪运动, 2004, 5:109-110, 118.

[4]董文斌.补充番茄红素对篮球运动员大强度训练后免疫机能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351-352, 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