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细节(精选十篇)
培养细节(精选十篇)
培养细节 篇1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当是多层面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传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新课改所倡导的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相关的学习习惯。随着课改的发展和实践, 新的一些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会更进一步充实数学教学课堂, 并且给传统的数学学习习惯注入新的内涵。
在新课改背景下,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开始时教师要布置预习, 并指导方法, 然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 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有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课前去做。对于课后复习, 学生可以通过做练习题, 进行实践活动, 反思自己数学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认真听讲的习惯
在课堂上学生要注意力集中, 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不说与学习无关的话, 要认真倾听老师的指导, 学习新的知识点, 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并积极、有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做必要的补充。
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最基本和常规的学习实践活动。对于作业, 首先, 要求规范书写, 从写字的姿势、作业的格式到数字符号的书写都规范要求。其次, 要求学生尽量独立完成, 不抄袭别人的作业。需要合作完成的作业, 如实践活动, 要和他人紧密合作, 多加交流, 取得共识, 并且要反思方式和方法。再次, 要抓住关键词, 认真审题, 明确题目要求, 细心运算, 并及时检查验算, 确保正确、迅速地解题。最后, 要查找错误原因, 进行反思、巩固。
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其中, 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探究过程, 从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反思交流, 才能不断提高思维水平, 更好地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 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使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手脑结合, 注重实践的习惯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的思维要在感性直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因此, 要重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直观操作的良好习惯。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教师应注重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学科知识的联系, 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等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揭示知识的实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 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小学生自制能力差, 缺乏耐心和恒心,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要细心诱导, 潜移默化, 从细处着手, 反复训练, 及时地督促和检查。通过长期的训练, 最后方能形成习惯。同时, 我们应该看到, 不良的学习习惯往往会造成教学质量提高缓慢, 学习效率低, 从而导致部分后进生前进困难。因此, 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克服不良学习习惯, 要适时地鼓励、表扬进步, 批评错误, 可以适当采取奖励和惩罚制度, 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的可塑性强, 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教会他们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利用他们较强的好奇心和上进心,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方法的总结和研讨, 将外在的要求不断地内化为自身的目标和需要, 激发其学习兴趣, 使其树立起信心, 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关注细节,培养习惯 篇2
曾有人这样比喻过: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而习惯就是架在这两岸的桥,好的习惯通向希望,坏的习惯通向灭亡。“习惯是伟大行动的指南”。一个人习惯于懒惰,他就会无所事事地到处溜达,一个人习惯于勤奋,他就会孜孜以求,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一只木桶的容量由它最短一块木板决定的,一个链条的强度由它最薄弱一节决定的,同样,一个人最差的习惯、素质最差的一面决定其发展深度。
贫穷是一种习惯,富有也是一种习惯,失败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习惯。习惯就是一张最好的名片。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后天来培养的。唯有从小事做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习惯会让我们受益一生,因为习惯决定命运。可能有的同学会说:“我也知道随地丢弃废物、吐痰不好,可就是改不了。”其实,这位同学已经养成了随地吐痰、丢弃废物的坏习惯,要想改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说要想使坏习惯变成好习惯不仅要从小事做起,还要有毅力。当吃了食品之后,先不要那么着急把包装袋扔掉,走上几步,看见了果皮箱再扔;随身带上卫生纸,如果想吐痰,就让它派上用场或直接吐在痰盂中,过一段时间后,你就会惊奇的发现,即使手里拿着废弃物也绝不会乱扔了,这样,良好的习惯就养成了。
问问自己,你离开教室、寝室时会随手关上门吗?你在吃完手中的冷饮后会去寻找垃圾箱扔掉手中的包装吗?你在看到陌生人掉了某样东西时,你会马上提醒他东西掉了吗?习惯就在这些小事中被放大,产生意想不到的力量。
同学们,今日的习惯,决定明天的你们。习惯于说声“谢谢”、“你好”、“对不起”,形成以礼待人的好习惯;习惯于每天坚持锻炼,形成健美的体魄;同学交往中习惯于理解、宽容,便能化干戈为玉帛;习惯于去用心观察,才能形成好的观察能力;习惯于提前预习,课后复习,才能形成高效的学习方法„„如果我们每天变好一点点,几年以后,我们就会变得很好。如果我们每天变坏一点点,几年以后,我们就会变得很坏。生活无小事,百件小事加起来就不是小事了,习惯能改变人的性格,细节之处能决定我们人生的发展。
培养执着,从细节人手 篇3
【关键词】培养 执着
今年我带的是小班,因此培养幼儿执着的品质就从教幼儿穿衣做起。现在的幼儿由于在家受宠爱,许多事情都是由家长包办的,因此养成了他们依赖大人的习惯,自理能力也比较薄弱,特别是我们班的宸宸小朋友,在穿衣方面能力是最弱的,每次一到穿衣服的时候,他总是说:“老师,我不会。”不管我们怎样激励他,他都不愿意自己动手试一下,常常让我觉得很无奈。接下来的时间我就开始有意识地重点观察他的一言一行,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时机来教他穿衣服,总算工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星期下来他的穿衣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也从中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下面是我在一日生活中所挖掘到的三个教育突破口,从培养穿衣入手,培养他的执着精神。
一、游戏树自信
一次户外活动结束后,很多孩子都在忙着穿衣服,只有宸宸还是像以往那样把衣服塞在桌子底下一动不动,我想起刚才他玩游戏时开心的样子,灵机一动拿过我的衣服说:“宸宸,我们一起来玩抓老鼠的游戏吧?”“好啊!”他听到玩游戏劲头就上来了,“那好,你快拿好你的衣服。”我边说边招呼小朋友们一起来参加,“好了,游戏马上开始了,老鼠钻在小朋友衣服的领子上了,快抓住它……”在我语言的提示下我们都完成了穿衣服的步骤,再看看宸宸呢?也动了起来,最后也把衣服穿好了。看到他第一次自己穿衣服,我们都好好地表扬了他,这小家伙也没想到在游戏中他已经自己把衣服穿了起来,难为情地低下了头,我赶紧说:“看!宸宸,穿衣服不难吧?就像在做游戏一样。”他抬起头说:“嗯!以后我要自己穿衣服。”从此,宸宸就有了自己动手的愿望。
分析:现在象宸宸这样的孩子有很多,由于一直习惯了依赖大人,所以一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但孩子终究是孩子,都会对游戏感兴趣,只要教师抓住幼儿的这个兴趣点,坚持在生活中多利用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幼儿穿衣的欲望,就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比赛促提高
由于宸宸比别人晚学会穿衣服,因此在起床时他的速度还是很慢,但为了不打击他学穿衣服的信心,我也只好慢慢来。在一次餐后活动中,我偶然听到了宸宸在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刚才谁最快,谁最慢,”这个问题,我突然想到:既然他对比赛这么感兴趣,我何不也用比赛的形式来促使他加快穿衣的速度呢?于是接下来的几次活动之余,我多次组织了穿衣服的比赛,在一次次的比赛中,宸宸的动作越发利索了,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拖拖拉拉,还一直提醒我要不要进行比赛了?很明显他在比赛中找到了自己的信心。
分析: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宸宸在自理能力方面有了这么大的进步,我们都感到欣慰!在日常生活中,我一方面继续要求他自己穿衣服,另一方面还请家长配合,让他在家里也养成自己穿衣服的习惯。正是由于他每天都坚持多次的练习,久而久之,宸宸的穿衣能力有了飞速的提高,也使他在穿衣方面多了一份坚持性。我相信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至少他已经慢慢开始有这个心愿意自己动手了,不过怎样做到坚持性还是我们老师不断寻找教育的突破口。
三、放手品成功
看到宸宸一天天的进步,我很是欣慰。但宸宸总分不清衣服的正反面。一遇到正反面的问题,他总跑来先问一问,为了节省时间,我通常都会帮助他辨别正反面,日复一日,这也使他养成了一种依赖的心理。为了尽快减少这种依赖,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每次他过来让我帮他辨别时,我总是笑着说:“衣服上的小花在找你了!你还找不着?”原来每天早上我会利用宸宸来园与我打招呼的时间,提醒他仔细看看今天衣服的正面有什么?时间一长,他也也能自己找着衣服的正面了。现在的他,不仅能麻利地穿好衣服,还会主动去帮助,教别人找衣服的正面。宸宸在班上成了一个能干的小朋友!
分析:其实幼儿的潜能是要靠成人来挖掘的,适当地放手不仅能锻炼幼儿,也能培养他们对事情的韧劲。这种韧劲不就是我们常要培养的执着品质吗?在生活中一方面我们要多多给与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要相信孩子,多多放手,哪怕孩子失败了或者做的不好也没事,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任何一种体验的过程都是促进孩子成长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作为孩子的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也要以身作则,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大人就像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正是成人世界的反映,如果我们都能做到从细节处着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当遇到困难、挫折时,只要都不轻言放弃,也不半途而废,多一点坚持性,相信成功的曙光就会在眼前。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只有勇于克服困难、有执着精神的人,成功才会与他共享。当然培养孩子的执着精神也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我们携手与孩子一起来走近一个炫彩、多姿的世界!
注重细节 培养习惯 篇4
一、注重环境细节, 促进良好习惯养成
舒适的班级环境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促进作用。一个优秀的班级是由一个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学生组成的, 注重班集体的建设,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十分重要, 基础打好了, 对后面的班级管理才有很好的帮助。因此我在建设班风班貌时用尽心思, 花大功夫。每升入一个新的年级, 我都会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情特点以及当前的时代特点带领学生一起布置教室的“书写乐园”、“图书角”、“透视窗”、“状元栏”、“小巧手”、“知识花园”、“今日提醒”等, 让学生每到一个新班级都会有新的感觉, 学生也会在班级环境的建设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学生会主动想明天提醒学生做什么, “透视窗”里新增什么国家大事, 谁的书写进步了, 哪个学生又出新作品, “图书角”的数目该更换了, 环保、安全知识该进“花园”了, 看着学生一点一点地关心班级、关心同学, 学着帮助老师做事情, 可谓“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班级环境建设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基础条件。
二、注重活动细节, 训练良好习惯养成
活动是训练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基本途径。学生会在活动中掌握知识, 锻炼意志, 磨炼耐力, 学会感恩, 懂得团结, 关爱他人, 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每学期我都会根据节假日、纪念日, 提前做出活动计划, 按照计划精心设计活动, 和学生一起为活动做准备, “学雷锋活动”、“爱水节水活动”、“党知识竞赛”、“5·12防灾救灾活动”、“12普法活动”、“运动会总动员活动”、“教师节之贺卡活动”、“变废为宝活动”等, 学生在长跑接力赛中学会了坚强, 懂得了团结, 在运动中体会到了健康的快乐;在一次次捐款中学会关心他人, 关心社会, 在贺卡制作中懂得了感恩, 给予中体验到了幸福;在竞赛中懂得了学习, 丰富了自我, 在实践中学会克服困难, 懂得了探索的真谛, 发现科学的奥秘, 在学习中明白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恰到好处, 可谓“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三、注重管理细节, 强化良好习惯养成
良好的习惯不会一蹴而就, 他需要反复地实施管理, 才会逐步形成, 反复实施是良好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如学习习惯必须管理的细节, 这样才会开花结果、卓有成效。
我在课堂教学中, 科学灵活地运用教学模式, 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在知识的传授中有机地渗透预习、复习习惯, 自学习惯、记忆习惯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 形成习惯。这种学习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最开始让学生掌握教师留作业的方式:预习什么, 复习什么, 提出问题, 有什么好方法解决什么。时间长了, 学生不用言传便明其意, 学生的习惯便形成了。科学利用课间、早晚的零散时间, 让学生在教师管理的空白时间学会自我管理, 我们实行班长轮流制, 每天早上班长组织学生进教室背诵三字经、古诗词, 课间小组集体活动踢毽子、跳绳做记录, 放学回家一路走来一路军歌, 每一天学生都是快乐的、充实的。学生学会了自我学习, 自我管理, 乐观生活。每一届升初中的学生回来看我, 都会告诉我:我们班的同学在初中当班干部的可多了, 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也是我们班的。看着懂事乐观的学生, 我们不难看到什么是成功的教育, 可谓“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四、注重榜样细节, 染化良好习惯养成
教师、父母是对学生最有影响的重要人物,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我经常召开家长会、家访, 和家长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让家长信任教师, 支持教师工作, 和他们一起讨论研究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和老师。我也会真诚地建议家长读一些教育类书籍:《中小学生家长必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 建议他们不做影响孩子健康发展的事情。如:不说脏话, 少打麻将, 孩子学习时不放大电视音量, 不在孩子面前吵架等。我也会旁敲侧击地向学生打听家长们的生活动向, 及时和家长沟通, 时间长了一些家长确实在生活中为学生做出榜样。检查孩子作业, 和孩子讨论问题, 带动或被孩子带动学习。作为教师本人更应该义不容辞做好榜样示范作用。我要求学生写小楷, 我也一样和学生交作业。我要求学生每天值日, 我会把自己编排在第一组扫除。学生每每看到老师、家长和他们一样学习、生活, 他们是崇拜的、快乐的。无论有多少不利因素影响, 有家长与教师的作用, 学生不会偏离轨道。可谓“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教育要从大处着眼,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积极主动地学习, 健康向上地生活, 才能够成为适应现代生活, 才会成为建设现代生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宫国利.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德育工作应注重细节[J].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 2012.
[2]黄志德.注重细节打造高效课堂[J].教师, 2012.
[3]谢和雨.细节之上看细节——谈教育新思维之“注重细节”[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六细节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 篇5
具有一定的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往往是自信、尊重他人、具有坚强意志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因此,相关专
家建议,若要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家长不妨遵循以下一些简单的规则:
1、适当的鼓励。
孩子由于年龄小,自信的建立往往需要成人适时适当的鼓励,因此,哪怕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成功,如
孩子学步时摇摇晃晃地迈出一小步时,你都应大声地喝彩。当孩子面临困难时,家长能给他的最有效的帮
助是告诉他:“我知道你能行!”
2、放手让孩子去探索。
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尝试一下,但这种探索的欲望常常被家长无意中扼杀了。如孩子刚刚拿
起剪刀,妈妈立刻大喊:“不许动,危险!”宝宝在外面跑’不小心摔了一跤,妈妈便不准他一个人出去
玩等等。这种做法只能使孩子越来越胆小,越来越循规蹈矩,而这样的人在同伴中是没有号召力的。恰当的做法是,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技巧,然后放开你的手。
3、引导孩子想想看。
生活中孩子会遇到许多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当他向你求援时,不要急于动手帮他,而应该鼓励他再
试试。
4、为孩子提供一些机会。
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开始时孩子缺乏组织同伴的勇气,家长不妨先让
孩子在家里扮演一些组织者的角色,如负责全家假日外出游玩的具体日程安排,组织一些小型的家庭娱乐
活动如讲故事比赛等等。
5、教导孩子要有责任心。
只有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勇于承担后果,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因此,要想使孩子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责任心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事情无论大小,家长都应该让孩子做到有始有终。如果孩子对
某事提出承诺,家长必须要求他言而有信;如果孩子犯了错或闯了祸,家长先别急于为他遮风挡雨,一定
要先让孩子自己出面解决。
6、支持孩子在班里担任职务。
有的家长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如怕孩子影响学习,怕得罪人等等’往往不支持孩子担任职务。殊不
知’在班里担任一定的职务,不但可以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还可以锻炼他的组织能力,并可培养
关注实验细节 培养学生能力 篇6
关键词:实验;细节;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是化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不仅能使学生获取直观信息,而且能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还能提高各种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为了实验而实验,我们在实验时要重视实验细节,要注意实验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学生的各种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一、关注实验过程中的细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的知觉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科学思维活动的“加工”,得到正确的结论。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基斯德说得好:“在观察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醒学生观察时,既要看到实验的整体,又要看到各个实验的侧面,从明显的到细微的都必须认真地、细致地观察。
如,在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中和反应教学时,先进行演示实验,向一支试管中倒入约2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3滴酚酞试液,振荡,再逐滴滴入稀盐酸,直至溶液刚好变为无色。在实验中,提醒学生要注意正确操作,特别是胶头滴管的使用,滴入的酚酞不能太多,要边滴稀盐酸边振荡。要仔细观察,酸碱中和到达等当点时,酚酞指示剂变色的时间很短,要求学生能捕捉瞬间突变的现象,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接着请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根据桌子上的药品,确定实验方案,同时要注意实验中的每一个细节。第一组药品: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第二组药品: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和紫色石蕊试液;第三组药品: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和无色酚酞试液;第四组药品: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和无色酚酞试液及紫色石蕊试液。学生通过实验,最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现象,溶液一直都是无色的,有红色变紫色的,有红色变蓝色的,有蓝色变红色的,有蓝色变紫色的,有红色变无色的,有无色变红色的等等。经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得出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是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加入药品的种类、顺序和数量不同。同样的药品种类,同样的药品顺序,加入药品的量不同,也出现了不同的现象。由此提醒学生,做实验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时应全面,这样才能发现事物的特征。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滴稀盐酸时要不停地搅拌或振荡?酚酞试液有什么作用?能用石蕊试液代替酚酞试液作指示剂吗?溶液变为无色,这时溶液的pH是不是刚好等于7?如何用实验验证?通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细心观察的科学方法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只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实验,才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学生的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二、注意实验现象中的细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化学实验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影响。著名科学家华罗庚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在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注意实验现象中的细节,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2009年苏州市初中化学实验操作考查中考的氧化铁、氧化铜分别与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这两个实验的实验现象,大部分学生都已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验过程中,并没有出现预想的现象。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时观察到有红棕色悬浊液;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时观察到黑色粉末逐渐减少,无色溶液变成蓝绿色(浓)或蓝色(稀);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时观察到有红棕色悬浊液,加热后仍是红棕色悬浊液;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时观察到有黑色固体,加热后看到黑色粉末逐渐减少,无色溶液变成蓝色。学生一个个都很惊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影响实验现象的因素又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讨论,经过分析,原因之一:常温下,氧化铁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缓慢,所以在短时间内只有极少量的氧化铁参与反应,振荡时剩余的氧化铁悬浮在液体中,因而能看到红棕色的悬浊液。原因之二:取用的氧化铁过多,氧化铁有剩余而形成红棕色的悬浊液。原因之三:稀盐酸、稀硫酸的浓度过低。
通过对实验现象细节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和实际其实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在实际操作中,还受到温度、浓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知识,又能引导学生深刻全面地思考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重视实验操作中的细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
如,在2009年苏州市初中化学实验操作考查中考的铝与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铜溶液的反应。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好多细节,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要注意是不打磨,还是用粗砂纸单向用力摩擦三次,还是用特细砂纸反复摩擦数次。实验中都是铝片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何在铝片表面会看到不同的现象?在氯化铜溶液中为何铝片没有经过打磨却也能看到有红色固体生成?在铝片和硫酸铜、氯化铜溶液反应时,除了能观察到铝片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外,还能看到有一些气泡生成,尤其是氯化铜溶液中气泡更为明显,这些气体是什么?如何生成的?这些问题如果不注意的话,很容易被忽略,很容易被头脑中的理论知识所掩盖。只有抓住了细节,抓住其本质,进行分析推理,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探究。经过分析,和打磨有关,并且和打磨的程度有关!铝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会阻碍铝片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只有打磨去除保护膜的地方才能和硫酸铜反应。氯化铜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阴离子不同,氯化铜溶液中的氯离子,能破坏氧化铝保护膜,所以铝片没有经过打磨也能看到有红色固体生成,能看到有一些气泡生成,猜想应该是氯化铜和硫酸铜溶液都具有一定的酸性,因而和铝反应能产生氢气。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继续探究,设计了另一个实验,将铝片分别浸入稀盐酸和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
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学生始终积极地思考,既动手又动脑。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把化学知识与观察、动手、推理和思维技能等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总之,教师要重视实验,更要重视实验中的各种细节,从细节中寻找问题。只有注意了细节,抓住了要点,把涉及的知识点逐个剖析,由此及彼,一层层分析,才会使学生有柳暗花明的感觉。实验的奥秘是无穷的,同一个实验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种物质量的不同、颗粒大小不同、浓度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现象。有些实验操作的顺序问题如不加注意,也会出现不同的现象。我们不能想当然,我们要实验,要重视实验中的各种细节,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熟市福山中学)
从细节开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篇7
在现实生活中, 像明明妈妈这样的烦恼, 许多家长都遇到过, 其实他们犯了一个通病:只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和不足, 而没有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 往往源于父母对子女的娇惯。有些父母生怕孩子苦着累着, 从吃饭、叠被子、洗衣服, 到打洗脸水、洗头、洗脚、倒痰盂, 都一一代劳, 甚至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后, 还是一切包办。这样做既抑制了孩子活动的内驱力, 又削弱了他们探索外界事物的主动性, 表现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就是怕苦畏难、消极懒惰、缺乏恒心等。所以, 父母应注意从细节开始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一、从游戏中学会体贴
家长可以让孩子在游戏过程中锻炼自理能力, 照顾玩具娃娃就是一个较好的方式。家长可以准备一个能穿脱衣服的娃娃, 交给孩子照顾;孩子可以给娃娃穿衣服、系扣子、梳头、洗脸等。通过对玩具娃娃的照顾, 既可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又能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 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
二、从小事中学会自理
父母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吃饭应以自己吃为主, 可以用勺子, 也可以教他们学着使用筷子, 但不一定要求用得很好;让孩子自己学着穿脱衣服、刷牙、漱口、洗手等。
三、从劳动中培养兴趣
学会料理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 是孩子走向自理的开始。尽管他们有时做得不够好, 且很费时间, 但父母最好不要帮忙或催促, 尽量让孩子自己干, 让他们觉得这点小事自己能干。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又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从而使其生活能够逐渐自理。当孩子有了一定生活自理能力后, 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从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具, 打扫房间卫生等小事做起, 培养他们的劳动兴趣。父母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时, 要有耐心, 多鼓励孩子, 不要粗暴否定孩子的劳动成果, 以免打击其积极性。
四、从督促中养成习惯
俗话说:“习惯之始如蛛丝, 习惯之后如绳索。”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养成自理的习惯。父母要先给孩子指出行动方向, 规定其要达到的目的, 并经常检查督促。如扣衣服扣子时要告诉孩子扣子必须与扣眼一一对应, 等孩子扣完后, 家长要检查扣得是否正确, 以此使孩子学会正确的方法, 养成良好习惯。父母要通过有规律的“按时吃饭”“按时睡觉起床”“早晚刷牙, 饭后漱口”和“饭前便后要洗手, 常剪指甲”等, 对孩子进行反复的实践锻炼, 以使其养成良好习惯。
五、管放结合增长能力
从细节着手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 篇8
一、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 家长过分的溺爱和保护孩子
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保护, 使孩子失去与人交往的机会。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 造成孩子娇纵, 任性, 难以与他人相处。有的家长则担心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 受伤、吃亏而过分保护, 甚至不让孩子与其他孩子相处。这对于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十分不利。
2. 家长对孩子态度粗暴与冷漠
家长对孩子态度粗暴与冷漠, 容易让孩子形成孤僻、任性的性格, 他们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 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也拒绝让别人接近自己, 更不会主动与同伴玩合作游戏。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不仅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而且会造成与人交往性格障碍。
3. 强求孩子和所有的人交往
家长有意识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但没有考虑孩子的年龄和个性特点, 在孩子不愿意或没有交往需求时, 强迫孩子与成人或其它孩子交往, 使孩子对交往失去兴趣, 久而久之, 造成孩子不喜欢与人交往。
4. 遇到问题教师和家长都为孩子解决
孩子们在各种活动过程中难免小问题, 这是孩子正常的交往所必须经历的, 家长不能理性对待。一方面认为孩子还小, 一出现问题立马为孩子解决, 让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对自己孩子一味地袒护, 无法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和睦相处。
二、注重细节,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1. 重视听、说、视、动的细节训练, 学习交往的技能为自主交往奠定基础
小班幼儿刚从家的小环境进入到一个集体的环境中, 年龄都较小, 生活经验有限, 这就使得幼儿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去与人交往, 缺乏交往技能, 造成交往的困难。
首先, 我们从与人打招呼这一简单的细节入手, 通过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与人打招呼的重要性及方式方法, 进而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最喜欢和方式跟人打招呼,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孩子们都能自然地与人打招呼, 这样, 一句简单的招呼问候让幼儿迈出与人交往的第一步。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都要不断地与人发生交往, 但经常交往方式不当发生纠纷。我们运用录像回放让孩子们设计、学习使用各种场合的交往用语如“请”“谢谢”“请让一让”等。作为教师和家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 让孩子习得这些适当的交往用语, 以便能更好地与人交往。
其次, 让幼儿学习与人交往的基本礼仪入手, 培养幼儿交往习惯。我们通过创设“听说角”还有“秘密空间”, 培养倾听习惯, 学习幼儿尊重他人说话;通过日常活动让幼儿学习在交往活动中正确使用眼神与人交流;通过示范法与情境表演等, 对幼儿进行引导让幼儿学习正确的肢体语言, 帮助幼儿积极与人交往。
2. 注重环境细节的创设, 促进幼儿自主交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师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时, 可以充分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 促进幼儿进行积极地交往。
第一, 暗示性环境的创设。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就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 避免单一的言语说教。因此, 创设一个暗示性的环境来提示幼儿使用礼貌用语, 与人分享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如区域墙面贴上“一起看好吗?”、“一起玩好吗?”的图片, 利用图片的暗示功能, 提示幼儿讲文明、懂礼貌、会协商, 营造一个良好的适合交往的氛围。
第二, 巧妙投放活动材料, 让幼儿在交往中自主学习“懂礼貌、会合作、同分享、守规则”。首先, 让幼儿在“争执”中学会懂礼貌、同分享。如我们通过设计“玩玩具”活动, 让幼儿知道在玩具不足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大家一起商量或轮流方法进行。其次, 投放合作性游戏玩具 (需要两个人以上才可以完成的游戏) , 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协商、合作。如选择小班幼儿都喜欢的互相喂点心的游戏, 提供手柄较长的勺子, 幼儿独立拿勺子吃东西时无法将食物放入自己嘴里, 只能互相喂食, 游戏有趣, 但必需商量、合作才能吃到食物。通过不断删减材料, 扩展幼儿互动空间, 幼儿随游戏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情景和困难, 促使他们主动交往
三、通过多种一日活动中的细节, 培养幼儿主动交往的能力
1. 在生活活动中, 渗透幼儿交往能力培养
众所周知, 幼儿的交往能力通过一两个活动来培养的。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心理特点把幼儿交往能力培养渗透到幼儿的一日各个生活活动中。如在晨间接待环节, 通过师生之间问好, 同伴之间问好, 以友好的态度开始一天的活动。在盥洗的环节, 要求幼儿俩俩配合互相帮助衣袖。在睡觉的环节互相帮助整理衣服等。让幼儿始终处在一个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 充分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 喜欢与人交往。
2. 在主题活动中, 进行巩固。
通过在主题活动背景下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 促进幼儿与同伴与家长的互动, 提高交往能力。如通过音乐活动《幸福拍手歌》, 让幼儿在愉快的音乐活动中学习与老师及同伴进行合作交往。在亲子活动《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中我们引导家长用自己的身体造型模仿各种体育活动器械, 让孩子在玩中通过家长幼儿一对一的交流、沟通、合作, 还有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合作, 孩子与许多家长的沟通、交流、合作, 从而让幼儿交往能力得到强化, 克服幼儿交往的困难。
3. 重视游戏活动, 提高幼儿交往能力。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手段, 我们在活动巧妙结合游戏来激发幼儿的交往兴趣, 培养他们积极的交往态度。我们设计角色一条街, 创设幼儿熟悉的角色区, 比如娃娃家、小超市、医院、、幼儿园、理发店等, 在游戏中让幼儿扮演各种社会角色, 开展游戏。在游戏中, 如幼儿扮演的家庭成员之间, 医生与病人之间等都会从一开始的动作交往慢慢地过渡到语言交往, 并为幼儿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更多自由的空间。同时, 在游戏中经常会出现矛盾与纠纷,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游戏的进一步发展, 幼儿能更好的加深友谊, 学会使用分享, 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四、家园合力, 培养幼儿自主交往意识和习惯
1. 建立良好的亲子联系,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幼儿社会化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持续的过程,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教师, 孩子对父母都有一种依赖情感, 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长的榜样示范让在与父母的交往情感迁移到他人身上, 保持乐观向上, 积极情绪参与到与人交往中。如我们通过组织“周末亲子游”、“到小朋友家做客”等活动, 让幼儿增进亲子感情的同时, 还学习与其它同伴交往, 与同伴父母交往。从而增强幼儿交往的自信心, 使幼儿乐于与他人进行交往。
2. 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交往能力
爸爸、妈妈可利用节假日带幼儿游戏, 参观菜场、小吃店、商店等需要互相协调工作的地方。通过引导幼儿通过向他人主动询问或让幼儿独立购买小物品等, 让幼儿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体验交往乐趣, 提高交往能力。再如:我们组织在园内开展“跳蚤市场”的活动, 让幼儿带上自己不玩的旧玩具与其它幼儿的玩具进行交换或买卖, 在这个买卖的过程中, 两者必须交流、协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培养幼儿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 获得愉快的交往经验, 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增强幼儿幼儿交往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从细节着手培养健康饮食好习惯 篇9
一、制度引路,严格要求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学校布局调整后,食堂由原来私人承包回归到学校管理上来,食堂方面就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餐厅管理、文明就餐等制度和规定,为学生的文明就餐提出了规范性的方向,也为学生就餐习惯的养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即:一站二看三通过,即学生就餐一定要站排进入。二是要看手上的卫生是否合格,不合格绝不可以进入,必须保证饭前便后要洗手这一基本要求。三通过是指无论在餐厅内外,学生必须有序行进,无论人多人少,进出都要右侧通行。看似很小的事情,如果做不好,学生的习惯养成就很难实现。仅仅有制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要让学生明白,制度并不是仅仅是看的,需要每个人认真落实,只有这样坏习惯才会慢慢减少,好习惯会慢慢养成, 对食堂的管理真正起到促进作用。
二、三管齐下,加强教育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直接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学生的成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样,食堂管理除了管理员以外也离不开班主任的支持,在学生就餐管理工作中,他们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在校会上校领导多次对广大班主任进行教导, 引起大家重视。为了使班主任能够落实到位,学校政教处将食堂管理单独考核,采取班级赋分评比,每周一评每月一总结。同时学生就餐的表现又与班级评优、 评先挂钩。为了让广大学生及早进入角色,掌握更多关于饮食健康方面的知识,学校每月进行一次知识普及讲座,如:小学生饮食十二条原则,合理饮食好处多, 小食品的危害有多少等内容。另外,饮食科普知识又走进校园 “小雨点”广播站,学生们都能从中了解不少常识。“只有吃得好吃得饱,才能学得好。”这是学校领导的口号,也是高度重视学生饮食的信号,为了办好学生伙食, 校长经常深入食堂巡视,嘱咐伙食长将伙食办好,加强饮食安全和学生管理。去年全校举办了一次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艺术节, 有关于饮食知识的抢答,有关于浪费粮食的小品表演,有上得学堂下得伙房的小学生厨艺展示 ……活动的开展,深得家长的拥护和孩子们的喜爱。这样多种形式的齐抓共管,使学校食堂慢慢达到理想效果。
三、自我管理,培养能力
学生自我管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既减轻教师管理的负担,又为保障良好的就餐秩序提供保障。学校食堂通过近几年的摸索,逐步成立了分级管理制,形成层层管理到位,人人有事可做的氛围。食堂管理员从每一间餐厅选派一名得力学生作为厅长,厅长负责管理餐厅内各桌的桌长,主要是各桌的卫生和纪律。各餐桌实行桌长负责制, 由自我约束力强,公信力好的学生担任,他对本桌就餐学生进行管理,主要是分饭菜,调位置, 管纪律,监督用餐卫生,避免浪费、对弱小同学进行帮助等。如果出现问题由厅长和桌长协商解决,再解决不了上报食堂管理员或食堂职工帮助解决。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行动,极大促进了学生良好就餐习惯的养成。学生就餐变得有序、安静、文明, 不大声喧哗、不拥挤、浪费情况减少。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场所,食堂先后开 展了 “食堂为大家,我们都要爱护它” 义务清扫卫生活动,开展“大手拉小手,我们是朋友”就餐互助活动,开展“勤俭———正在进行时”避免浪费粮食饭菜活动等, 各类新颖活动的开展,对学生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约束,对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评比激励,习惯形成
探讨体操后备人才细节化培养新途径 篇10
体操运动和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一样,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 都是一种可以玩的运动。不管是幼儿基本体操, 或是少年的基础体操, 还是青少年的竞技体操, 都蕴含着大量可以玩的元素。体操王子李宁曾多次说过:“体操给了我快乐, 这种快乐不仅仅是拿了金牌, 而是在贯穿于整个运动过程中, 让我体验了这种快乐, 并且体验了人生的真缔, 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为以后的商海拼搏, 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与帮助。”体操运动的这种充分体验玩的鲜明特点, 为幼儿体操入门, 特别是让幼儿从心理入门, 提早接触体操, 喜欢上体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结果与分析
1. 据调查研究:
很多体操喜欢和热爱体操, 并不是从学动作开始, 而是首先从他们的情感上感觉到体操学校也有一群像亲人-样疼爱他的人, 他在体操训练中同样可以获得疼爱、呵护和欢乐。所以, 他们愿意进这个门。
作为体操传统学校或者是基层体校的教练, 要善于引领学生情感入门, 教练员的言行极力接近儿童的亲友, 并要能做到:见面时, 主动向前, 热情招呼, 眼神亲切, 面带笑容;主动是谦逊、和气、平等, 不带丝毫的压迫与威严。要善于用眼神与学生交流, 因为眼神是心灵窗口, 是传递爱意, 释放友谊的第一器官。笑容要发自真心的并要畅开心扉, 坦露情怀。作为教练要蹲下来和刚过来的学生说话, 蹲下来说话是-种肢体语言, 展示的是平等, 是热情, 是尊重, 居高临下让人感到陌生, 情感距离不易拉近;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有独立人格, 虽不健全, 但有自己的思想;虽不成熟, 也有自己的尊严, 这自尊决不亚于成人, 甚至比成人更强。
从心理学上讲, 初学者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 一切还在不熟悉阶段, 身心处于一种防备阶段。作为教练说活音调轻一些, 声音略长一些, 语气轻松自然;认真地观察儿童身上一切可以夸赞的地方, 不吝惜一切可赞美之词, 恰如其分地夸奖。如:“这孩子长得多好看啊!”“衣服好漂亮呀!”“你叫什么名字呀!家里爷爷奶奶怎么叫你呀!他们最喜欢你什么呀!“我也好喜欢你啊!”可以拉拉他的手, 抱抱他, 甚至抛接一下他等;如果情况允许, 可以跟他说:让叔叔 (或阿姨) 带你去玩好吗?因此“玩”是-个很好很贴切的用语。可以消除学生的戒备心里。在情感上接受教练。而不是硬生生地让学生屈服下去尊重教练。
通过教练们亲昵善意的动作行为和得体的言行, 可以消除陌生感,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让儿童喜欢教练员, 觉得教练员就象家里的爸爸妈妈-样可亲, 安全。这样的接触一次不行可以两次, 次数多了, 就容易获得成功, 通过接触——了解——沟通——和谐, 情感之门就打开了。
2. 根据儿童喜欢玩的特点, 把家庭小环境的局促感向体操馆的新鲜感转移。
兴趣入门——兴趣与爰好是人们行为动力的源泉, 同样, 它也是儿童体操入门的动力源泉。要想把儿童领进门, 就应该紧紧抓住对体操感兴趣这个切入点, 它是一把通向成功入门教学的金钥匙。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好动爱玩是儿童的天性, 儿童的思维是感性的, 单一的, 多余的精力通过玩来释放;同时玩是儿童认识事物最初始的方法;儿童喜欢玩, 喜欢新鲜的玩具, 儿童对于玩熟了的东西缺乏兴趣, 而新的玩具活游戏则爱不释手;儿童一到公园, 对各种儿童娛乐立即兴奋不己。针对儿童心理特征来讲, 体操場地、体操器械本身对幼儿来说, 就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 体操运动隐含着丰富的“玩”的元素;教练员要善于组织与安排学生去体验体操房的各种各样的游戏, 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3. 体操运动是人在长期从事生产劳动和生存环境作斗争过程中, 由本能发展起来的可以玩的运动。
初来乍到的儿童, 看到诺大的体操场地, 各种各样的器械, 特别是看到小哥哥、小姐姐娇健的身姿, 大多数都会有一种欲欲一试的表情。在此时应该在教练员的牵引下走进体操场, 让他们的感受如同去认识百花园, 兴趣无穷。
很多的儿童, 通过娛乐体操得到了快乐, 从而对体操产生了兴趣, 从中得到了健康, 健美了身体, 改变了不良的个性, 养成了健康的品格, 成为优秀的公民, 有的从此成为体操运动的佼佼者。
三、结论与建议
体操运动, 尤其是幼儿体操运动, 要让初学者体验体操带来的快乐, 作为基层体操工作者, 要在思想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甚至是奴化的竞技体操入门来规范少儿体操要用欣赏、激励的方法去培养儿童入门训练, 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感受体操的魅力, 要让入门学生感觉到自己学习体操很高兴, 要有自己的主动性, 并不断地夸奖学生。因为动力的源泉来源于兴趣与爱好。
参考文献
[1]李佐惠.2003年广东省少年儿童体操锦标赛调研报告[J].体育学刊, 2004, (04) .
[2]杨小凤, 张卫平.上海市少儿女子体操高低杠比赛现状分析——2001年上海少儿体操比赛调研[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3) .
[3]张玉刚.从少儿体操规定动作的变化看少儿男子体操训练应注意的问题[J].少年体育训练, 2003,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