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在昆山(精选三篇)

云宝吧 时间:

台湾人在昆山(精选三篇)

台湾人在昆山 篇1

王忠禹在发言中指出:“当前, 我国消费市场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消费需求的革新非常快, 结构更具多元化, 要求我们要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商品、体验和服务。”而由我国工业、商业的两大协会牵头举办的此次会议, 可以为上游企业提供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意见,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推进工商联手, 不仅可以适应市场变化的新格局, 还可以建立起适应市场的现代流通体系, 并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张志刚指出, 商业是从事劳动价值交换的产业, 在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工商从来就没有分开过, 但是在我国却人为地将其分开了, 商贸过去还分为内贸和外贸, 部门的分割使我国的产业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割, 至今由于每个人都在死守自己那块地, 工商仍没有实现完全联合。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 工商联合不仅必要而且迫切。张志刚表示, “社会化分工和协作的过程当中, 当我们谈论跨产业、跨行业、跨业态、跨企业等问题的时候, 工商联合能带来巨大的生产力。”工商联手共铸品牌, 不仅要跨出原来的部门去思考问题, 还要跳出商业看商业, 跳出中国看中国。

宏图三胞总裁程雪垠以企业家的身份分享了工商联合的案例。宏图三胞是做3C零售业起家的, 但很长时间以来消费者都没有来实体店看电脑了, 发现公司陷入尴尬后, 宏图三胞选择了转型, 与乐视达成了战略合作, 不管线下实体店有没有乐视的产品, 在宏图三胞的店面都可以交易。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作为零售商代表发言表示, 在剧烈变动的市场环境中, 作为零售商, 最为重要的是在变化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顺应市场发展潮流,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来自台湾 爱上昆山 篇2

昆山,号称“小台北”。

这个位于上海、苏州之间,户籍人口仅70多万的县级市,已经连续8年获得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一名。2012年,昆山全市完成GDP达2720亿元,工业总产值8520亿元,超过了好几个省级行政区和半数以上的省会城市。

而造就这一切的最重要力量之一,就是“1/9的大陆台资”和“10万台胞”,从1990年开始,已经有4000多家台资企业落户这个曾经的苏南农业小县,生产着从重型机床到微型芯片,从服装布料到发电机组,几乎无所不包的产品。从2007年起,昆山台资企业完成工业产值就已占全市的70%以上;进出口总值占全市80%以上。

近日,借着“第二届昆台文化交流月”之机,《新商务周刊》记者来到昆山,探究这个城市与这里的十万台胞取得如此成就的背后秘密。

活力,务实,勤奋

记者来到昆山时,恰逢这里正在举行一个国家级的产品进口交易会,在规模宏大的展会现场,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哪个展台前人潮涌动、笑声不断,那里一定是台商的展台。这一点与许多国外企业展台前门庭冷落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台商的活力、务实和勤奋,是别的人不能比的。”来时的路上,当地出租车司机如此形容说。

在一个昆山台资机床企业的展台前,记者听到了一番精彩的讨价还价,来自祖国大陆的参观者与展台上负责人经过一番激烈而又不失礼貌的争论,最终以3000元每台的“优惠价”现场成交多台。

而在另一个台资塑胶企业的展台前,该公司总裁甚至亲自上阵,现场展示起了该公司的最新产品——塑胶制作的拉力器,并在现场观众中开始了有奖竞赛,谁拉得多,就给谁当场发放奖品。

记者看到,台商展台的面积尽管不大,但展出的绝大多数都是实物产品,而且相对来说物美价廉,许多展台都是公司总经理或者销售主管亲自坐阵,现场成交很多。与之相对的,旁边的一些国外和内地大企业的展台尽管面积庞大、展板设计精美、礼仪小姐漂亮,但却门可罗雀。

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大陆业务室展览组组长曾丽华告诉记者,据她所知,在这个为时总共4天的产品交易会中,有台商只用了两天半就把全部展品都卖出去了,剩余时间干脆全体回家,雇几个志愿者在展台留守。

互相成就

在昆山,台资企业新高能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中国区营业处长张源斌告诉记者:“昆山与台商实际上是互相成就。”他所在的公司于2005年创立于台湾,目前在昆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园设厂,是国内最早从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研发与制造的厂家之一,其产品是目前全世界唯一通过欧盟TUV认证合格的重直轴小型风电产品。目前已经在辽宁、江苏、西藏等地获得了很多订单。

昆山的环境、内地广阔的市场,以及由台商和当地政府共同铸就的无所不包的齐全产业链,是帮助新高能源这样的台资企业成长的重要原因。

凭借离上海市中心55公里,到虹桥机场40分钟的地理位置和相对低廉的土地价格,昆山早已是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交汇之地。而为了打动前来投资的商人,昆山推出了外商投资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企业开工后经常性服务等“三大服务体系”,更逐步把地理优势转化成了竞争优势。

有个故事曾广为流传:昆山当地的官员把一台笔记本电脑拆开,看看还有哪些零部件生产企业未在昆山设厂,然后有针对性地招商,结果收到奇效。

根据台湾《远见》杂志2012年发布的企业排名进行统计,台湾排名前100大制造业企业已先后有60多家来昆山投资兴办了近100家企业。台商喜集聚、重人脉,尤其注重产业链的合作。捷安特、富士康、沪士电子、统一企业等知名台企的进驻,成为昆山的招商名片,大量上、下游配套协作企业相继追随,为昆山带来了更多的新投资。

如今,昆山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台资企业4.5家,而这些企业中的绝大多数也收获了丰厚回报,从开始的“小打小闹”一步步成长壮大。

昆山安家,过台湾的日子

20多年的携手并进,众多台胞也逐渐爱上了昆山,他们在投资之外,也把家人带过来,祖国成为昆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走在昆山市中心的黄河北路上,各式台湾风味的小吃店、料理店、咖啡店、茶楼、酒吧让人忘记身在何处:胖妈刨冰、彰化肉团、台湾功夫茶……据了解,目前80%的台商都在昆山买了房,很多都已举家居住在昆山。一位台商告诉《新商务周刊》记者,他在昆山的朋友甚至比在台湾还多,昆山已经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而在昆山的古镇周庄,更是有一条专门的“台湾老街”,郭合记刀铺、度小月面店、台湾大剧院、台北小故宫等无不散发着原汁原味的台湾上世纪50年代怀旧风情。

贞丰牌楼附近的台湾“纸箱王”是游玩古镇的第一站,也是其大陆首家分店。店内,小到手表灯具,大到桌椅板凳,无一不是纸制而成,可触可感的纸书包、纸飞机、纸机器人,令人流连忘返。

台商沈文正“五一”假期和朋友们在“台湾老街”度过,他对媒体表示:“不夸张地说,周庄已成为华东地区台商子女感受家乡文化的教育培训基地。”

昆山花桥在京发布“低碳白皮书” 篇3

本刊讯在3月28日《花桥国际商务城低碳城市建设行动纲要》白皮书发布会后,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充分肯定了昆山可再生能源示范县创建工作及花桥国际商务城低碳城市建设实践, 鼓励花桥要在低碳产业、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领域加快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同时, 要求花桥积极加强对外交流, 争取在国家示范区层面开展国际合作。最后, 仇保兴副部长指示将在花桥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帮助花桥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花桥国际商务城在两年多的实践中, 大胆而有效地尝试, 精心汇编出《花桥国际商务城低碳城市建设行动纲要》白皮书, 作为花桥国际商务城践行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总结和行动指南。根据行动纲要, 花桥国际商务城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环境共生等角度, 确定了包括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废弃物处理、生态景观建设、绿色出行和微气候, 以及总体碳排放指标等低碳规划指标体系。其中包括新建建筑节能≥65%, 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供给比例≥15%及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等能源管理指标;新建建筑100%使用节水器具, 100%污水集中处理及非传统水资源利用≥28%的水资源利用指标;生活垃圾100%分类设施覆盖, 95%循环利用, 建筑垃圾75%再利用的废弃物处理指标;植树率≥45%, 人均绿地面积≥17公顷, 乡土物种比例≥70%的生态景观建设指标等。根据白皮书的计划, 到2025, 花桥国际商务城常规情景人均碳排放量为8.5 (tCO2e/人) , 低碳情景下人均碳排放量为6.9 (tCO2e/人) , 降低18.4%。

花桥国际商务城以政府推动和市场导向相结合, 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将低碳生态概念融入建设底色。到2010年, 花桥国际商务城政府投资项目全部都为绿色建筑项目, 形成中茵国际商务花园、天天国际等一批以地源热泵、太阳能光电绿色能源为代表的示范项目, 并保护、修复天福区域历史文化风貌和自然生态风貌, 打造天福自然生态保护区, 实现商务城“生态传承”。与此同时, 花桥大力发展碳金融, 创新投融资机制, 为商务城低碳城市建设提供金融支撑, 让绿色建筑从“示范”走向“市场”。